国学书库书法迷书法集书法导航书法家篆刻字库书法字体五体书古风书甲骨文古印篆书篆体光明书集美书33书法毛笔字钢笔字多体书花鸟字書法视频集字字形大字篆刻之家国学古籍中医象棋游戏电子书商城网站修改起名识字英语印章签名硬筆字字体下载免费字体中文字体英文字体P图宝Ai矢量阿弥陀佛意见反馈安全网站捐赠
默认设置 字号

卷四十五
书名:苏轼集    作者:苏轼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制策二首
【御试制科策(并问)】
皇帝若曰:朕承祖宗之大统,先帝之休烈,深惟寡昧,未烛于理,志勤道远,
治不加进。夙兴夜寐,于兹三纪。朕德有所未至,教有所未孚,阙政尚多,和气
或盩。田野虽辟,民多无聊。边境虽安,兵不得撤。利入已浚,浮费弥广。军冗
而未练,官冗而未澄。庠序比兴,礼乐未具。户罕可封之俗,士忽胥让之节。此
所以讼未息于虞、芮,刑未措于成、康。意在位者不以教化为心,治民者多以文
法为拘。禁防繁多,民不知避。叙法宽滥,吏不知惧。累系者众,愁叹者多。仍
岁以来,灾异数见。六月壬子,日食于朔。淫雨过节,暖气不效。江河溃决,百
川腾溢。永思厥咎,深切在予。变不虚生,缘政而起。五事之失,六沴之作,刘
向所传,吕氏所纪,五行何修而得其性?四时何行而顺其令?非正阳之月,伐鼓
救变,其合于经乎?方盛夏之时,论囚报重,其考于古乎?京师诸夏之表则,王
教之渊源。百工淫巧无禁,豪右僣差不度。治当先内,或曰,何以为京师?政在
擿奸,或曰,不可挠狱市。推寻前世,探观治迹。孝文尚老子而天下富殖。孝武
用儒术而海内虚耗。道非有弊,治奚不同?王政所由,形于诗道。周公《豳》诗,
王业也,而系之《国风》。宣王北伐,大事也,而载之《小雅》。周以冢宰制国
用,唐以宰相兼度支。钱谷,大计也。兵师,大众也。何陈平之对,谓当责之内
史?韦洪质之言,不宜兼于宰相?钱货之制,轻重之相权;命秩之差,虚实之相
养;水旱蓄积之备;边陲守御之方;圜法有九府之名;乐语有五均之义。富人强
国,尊君重朝。弭灾致祥,改薄从厚。此皆前世之急政,而当今之要务。子大夫
其悉意以陈,毋悼后害。
臣谨对曰:臣闻天下无事,则公卿之言轻于鸿毛;天下有事,则匹夫之言重
于泰山。非智有所不能,而明有所不察,缓急之势异也。方其无事也,虽齐桓之
深信其臣,管仲之深得其君,以握手丁宁之间,将死深悲之言,而不能去其区区
之三竖。及其有事且急也,虽唐代宗之庸,程元振之用事,柳伉之贱且疏,而一
言以入之,不终朝而去其腹心之疾。夫言之于无事之世者,足以有所改为,而常
患于不信。言之于有事之世者,易以见信,而常患于不及改为。此忠臣志士之所
以深悲,天下之所以乱亡相寻,而世主之所以不悟也。今陛下处积安之时,乘不
拔之势,拱手垂裳,而天下向风;动容变色,而海内震恐。虽有一事之失常,一
物之不获,固未足以忧陛下也。所谓亲策贤良之士者,以应故事而已。岂以臣言
为真足以有感于陛下耶?虽然,君以中求之,臣以实应之。陛下为是名也,臣敢
不为是实也。
伏惟制策有念祖宗先帝大业之重,而自处于寡昧,以为“志勤道远,治不加
进”,臣窃以为陛下即位以来,岁历三纪,更于事变,审于情伪,不为不熟矣。
而“治不加进”,虽臣亦疑之。然以为“志勤道远”,则虽臣至愚,亦未敢以明
诏为然也。
夫志有不勤而道无远。陛下苟知勤矣,则天下之事,粲然无不毕举,又安以
访臣为哉?今也犹以道远为叹,则是陛下未知勤也。臣请言勤之说。夫天以日运,
故健;日月以日行,故明;水以日流,故不竭;人之四肢以日动,故无疾;器以
日用,故不蠹。天下者,大器也。久置而不用,则委靡废放,日趋于弊而已矣。
陛下深居法宫之中,其忧勤而不息耶?臣不得而知也。其宴安而无为耶?臣不得
而知也。然所以知道远之叹由陛下之不勤者,诚见陛下以天下之大,欲轻赋税则
财不足,欲威四夷则兵不强,欲兴利除害则无其人,欲敦世厉俗则无其具,大臣
不过遵用故事,小臣不过谨守簿书,上下相安,以苟岁月。此臣所以妄论陛下之
不勤也。
臣又窃闻之。自顷岁以来,大臣奏事,陛下无所诘问,直可之而已。臣始闻
而大惧,以为不信,及退而观其效见,则臣亦不敢谓不信也。何则?人君之言,
与士庶不同。言脱于口,而四方传之,捷于风雨。故太祖、太宗之世,天下皆讽
诵其言语,以为耸动之具。今陛下之所震怒而赐谴者,何人也?合于圣意诱而进
之者,何人也?所与朝夕论议深言者,何人也?越次躐等召而问讯之者,何人也?
四者,臣皆未之闻焉。此臣所以妄论陛下之不勤也。
臣愿陛下条天下之事,其大者有几,可用之人有几。某事未治,某人未用,
鸡鸣而起,曰:吾今日为某事,用某人。他日又曰:吾所为某事,其事果济矣乎;
所用某人,其人果才矣乎。如是孜孜焉不违于心,屏去声色,放远善柔,亲近贤
达,远览古今,凡此者勤之实也,而道何远乎!
伏惟制策有“夙兴夜寐,于今三纪。德有所未至,教有所未孚,阙政尚多,
和气或盩。田野虽辟,民多无聊。边境虽安,兵不得撤。利入已浚,浮费弥广。
军冗而未练,官冗而未澄。庠序比兴,礼乐未具。户罕可封之俗,士忽胥让之节。
此所以讼未息于虞、芮,刑未措于成、康。意在位者不以教化为心,治民者多以
文法为拘。禁防繁多,民不知避。叙法宽滥,吏不知惧。累系者众,愁叹者多”。
凡此陛下之所忧数十条者,臣皆能为陛下历数而备言之。然而未敢为陛下道
也。何者?陛下诚得御臣之术而固执之,则向之所忧数十条者,皆可以捐之大臣,
而己不与。今陛下区区以向之数十条为己忧者,则是陛下未得御臣之术也。
天下所谓贤者,陛下既得而用之矣。方其未用也,常若有余;而其既用也,
则常若不足。是岂其才之有变乎!古之用人者,日夜深提策之。武王用太公,其
相与问答百余万言,今之《六韬》是也。桓公用管仲,其相与问答亦百余万言,
今之《管子》是也。古之人君,其所以反覆穷究其臣者若此。今陛下默默而听其
所为,则夫向之所忧数十条者无时而举矣。古之忠臣其受任也,必先自度曰:吾
能办是矣乎?度能办是也,则又曰:吾君能忘己而任我乎?能无以小人间我乎?
度其能忘己而任我也,能无以小人间我也,然后受之。既已受之矣,则以身任天
下之责而不辞,享天下之利而不愧。今也内不度己,外不度君,而轻受之。受之,
而众不与也,则引身而求去。陛下又为美辞而遣之,加之重禄而慰之。夫引身而
求退者,非果廉节而有让也。是邀君以自固也,是自明其非我之欲留以逃谤也,
是不能办其事而以其患遗后人也。陛下奈何听之?臣故曰:陛下未得御臣之术也。
若夫“德有所未至,教有所未孚”者,此实不至也。德之,必有以着其德之
之形;教之,必有以显其教之之状。德之之形,莫着于轻赋。教之之状,莫显于
去杀。此二者,今皆未能焉。故曰:实不至也。
夫以选举之重,而不取才行;官吏之众,而不行考课;农末之相倾,而平籴
之法不立;贫富之相役,而占田之数无限。天下之阙政,则莫大乎此。而和气安
得不盩乎?
“田野辟”者,民之所以富足之道也。其所以无聊,则吏政之过也。然臣闻
天下之民,常偏聚而不均。吴、蜀有可耕之人而无其地。荆、襄有可耕之地而无
其人。由此观之,则田野亦未可谓尽辟也。夫以吴、蜀、荆、襄之相形,而饥寒
之民,终不能去狭而就宽者,世以为怀土而重迁,非也。行者无以相群,则不能
行;居者无以相友,则不能居。若辈徙饥寒之民,则无不听矣。
“边境已安,而兵不得撤”者,有安之名,而无安之实也。臣欲小言之,则
自以为愧;大言之,则世俗以为笑。臣请略言之。古之制北狄者,未始不通西域。
今之所以不能通者,是夏人为人障也。朝廷置灵武于度外,几百年矣。议者以为
绝域异方,曾不敢近,而况于取之乎!然臣以为事势有不可不取者。不取灵武,
则无以通西域。西域不通,则契丹之强,未有艾也。然灵武之所以不可取者,非
以数郡之能抗吾中国,吾中国自困而不能举也。其所以自困而不能举者,以不生
不息之财,养不耕不战之兵,块然如巨人之病膇,非不枵然大矣,而手足不能
以自举。欲去是疾也,则莫若捐秦以委之,使秦人断然如战国之世,不待中国之
援,而中国亦若未始有秦者。有战国之全利,而无战国之患,则夏人举矣。其便
莫如稍徙缘边之民不能战守者于空闲之地,而以其地益募民为屯田。屯田之兵稍
益,则向之戍卒可以稍减,使数岁之后,缘边之民,尽为耕战之夫,然后数出兵
以苦之,要以使之厌战而不能支,则折而归吾矣。如此,而北狄始有可制之渐,
中国始有息肩之所。不然,将济师之不暇,而又何撤乎?
所谓“利入已浚而浮费弥广”者。臣窃以为外有不得已之二虏,内有得已而
不已之后宫。后宫之费不下一敌国,金玉锦绣之工,日作而不息,朝成夕毁,务
以相新。主帑之吏,日夜储其精金良帛而别异之,以待仓卒之命,其为费岂可胜
计哉。今不务去此等,而欲广求利之门,臣知所得之不如所丧也。
“军冗而未练”者。臣尝论之,曰:此将不足恃之过也。然以其不足恃之故,
而拥之以多兵,不搜去其无用,则多兵适所以为败也。
“官冗而未澄”者。臣尝论之,曰:此审官吏部与职司无法之过也。夫审官
吏部,是古者考绩黜陟之所也。而特以日月为断。今纵未能复古,可略分其郡县,
不以远近为差,而以难易为等,第其人之所堪,而别异之。才者常为其难,而不
才者常为其易。及其当迁也,难者常速,而易者常久。然而为此者固有待也。使
审官吏部与外之职司常相关通,而为职司者,不惟举有罪,察有功而已。必使尽
第其属吏之所堪,以诏审官吏部。审官吏部常从内等其任使之难易。职司常从外
第其人之优劣。才者常用,不才者常闲。则冗官可澄矣。
“庠序兴而礼乐未具”者。臣盖以为庠序者,礼乐既兴之所用,非所以兴礼
乐也。今礼乐鄙野而未完,则庠序不知所以为教,又何以兴礼乐乎?如此而求其
可封,责其胥让,将以息讼而措刑者,是却行而求前也。夫上之所向者,下之所
趋也,而况从而赏之乎。上之所背者,下之所去也,而况从而罚之乎。陛下责在
位者不务教化,而治民者多拘文法,臣不知朝廷所以为赏罚者,何也?无乃或以
教化得罪而多以文法受赏欤?夫禁防未至于繁多,而民不知避者,吏以为市也。
叙法不为宽滥,而吏不知惧者,不论其能否,而论其久近也。累系者众,愁叹者
多,凡以此也。
伏惟制策有“仍岁以来,灾异数见,乃六月壬子,日食于朔。淫雨过节,暖
气不效。江河溃决,百川腾溢。永思厥咎,深切在予。变不虚生,缘政而起”。
此岂非陛下厌闻诸儒牵合之论,而欲闻其自然之说乎?臣不敢复取《洪范传》、
《五行志》以为对,直以意推之。
夫日食者,是阳气不能履险也。何谓阳气不能履险?臣闻五月二十三分月之
二十,是为一交,交当朔则食。交者,是行道之险者也。然而或食或不食,则阳
气之有强弱也。今有二人并行而犯雾露,其疾者,必其弱者也。其不疾者,必其
强者也。道之险一也,而阳气之强弱异。故夫日之食,非食之日而后为食,其亏
也久矣,特遇险而见焉。陛下勿以其未食也为无灾,而其既食而复也为免咎。臣
以为未也,特出于险耳。夫淫雨大水者,是阳气融液汗漫而不能收也。诸儒或以
为阴盛。臣请得以理折之。夫阳动而外,其于人也为嘘,嘘之气温然而为湿;阴
动而内,其于人也为噏,噏之气冷然而为燥。以一人推天地,天地可见也。
故春夏者,其一嘘也。秋冬者,其一噏也。夏则川泽洋溢,冬则水泉收缩,此
燥湿之效也。是故阳气汗漫融液而不能收,则常为淫雨大水,犹人之嘘而不能
噏也。今陛下以至仁柔天下,兵骄而益厚其赐,戎狄桀傲而益加其礼,荡然与
天下为咻呴温暖之政,万事惰坏而终无威刑以坚凝之,亦如人之嘘而不能噏,
此淫雨大水之所由作也。天地告戒之意,阴阳消复之理,殆无以易此矣!
而制策又有“五事之失,六沴之作,刘向所传,吕氏所纪,五行何修而得其
性?四时何行而顺其令?非正阳之月,伐鼓救变,其合于经乎?方盛夏之时,论
囚报重,其考于古乎?”此陛下畏天恐惧求端之过,而流入于迂儒之说,此皆愚
臣之所学于师而不取者也。
夫五行之相沴,本不至于六。六沴者,起于诸儒欲以六极分配五行,于是始
以皇极附益而为六。夫皇极者,五事皆得。不极者,五事皆失。非所以与五事并
列而别为一者也。是故有眊而又有蒙,有极而无福,曰五福皆应,此亦自知其
疏也。吕氏之时令,则柳宗元之论备矣,以为有可行者,有不可行者。其可行者,
皆天事也。其不可行者,皆人事也。若夫禜社伐鼓,本非有益于救灾,特致其尊
阳之意而已。《书》曰:“乃季秋月朔,辰弗集于房,瞽奏鼓,啬夫驰,庶人走。”
由此言之,则亦何必正阳之月而后伐鼓救变如《左氏》之说乎?盛夏报囚,先儒
固已论之,以为仲尼诛齐优之月,固君子之所无疑也。
伏惟制策有“京师诸夏之表则,王教之渊源,百工淫巧无禁,豪右僣差不度”,
比在陛下身率之耳。后宫有大练之饰,则天下以罗纨为羞。大臣有脱粟之节,则
四方以膏粱为污。虽无禁令,又何忧乎。
伏惟制策有“治当先内,或曰,何以为京师?政在擿奸,或曰,不可挠狱市”。
此皆一偏之说,不可以不察也。夫见其一偏而辄举以为说,则天下之说不可以胜
举矣。自通人而言之,则曰“治内所以为京师也,不挠狱市,所以为擿奸也”。
如使不挠狱市而害其为擿奸,则夫曹参者,是为逋逃主也。
伏惟制策有“推寻前世,探观治迹,孝文尚老子而天下富殖,孝武用儒术而
海内虚耗。道非有弊,治奚不同”。臣窃以为不然。孝文之所以为得者,是儒术
略用也。其所以得而未尽者,是儒术略用而未纯也。而其所以为失者,则是用老
也。何以言之?孝文得贾谊之说,然后待大臣有礼,御诸侯有术,而至于兴礼乐,
系单于,则曰未暇。故曰“儒术略用而未纯”也。若夫用老之失,则有之矣。始
以区区之仁,坏三代之内刑,而易之以髡笞,髡笞不足以惩中罪,则又从而杀之。
用老之失,岂不过甚矣哉!且夫孝武亦不可谓用儒之主也。博延方士,而多兴妖
祠,大兴宫室,而甘心远略。此岂儒者教之?今夫有国者徒知徇其名而不考其实,
见孝文之福殖,而以为老子之功;见孝武之虚耗,而以为儒者之罪,则过矣。此
唐明皇之所以溺于宴安,彻去禁防,而为天宝之乱也。
伏惟制策有“王政所由,形于诗道,周公《豳》诗,王业也,而系之《国风》,
宣王北伐,大事也,而载之《小雅》”。臣窃闻《豳》诗言后稷、公刘,所以致
王业之艰难者也。其后累世而至文王。文王之时,则王业既已大成矣,而其诗为
《二南》。《二南》之诗犹列于《国风》,而至于《豳》,独何怪乎!昔季札观
周乐,以为《大雅》曲而有直体,《小雅》思而不贰,怨而不言。夫曲而有直体
者,宽而不流也。思而不贰,怨而不言者,狭而不迫也。由此观之,则《大雅》、
《小雅》之所以异者,取其辞之广狭,非取其事之大小也。
伏惟制策有“周以冢宰制国用,唐以宰相兼度支。钱谷,大计也。兵师,大
众也。何陈平之对,谓当责之内史,韦洪质之言,不宜兼于宰相”。臣以为宰相
虽不亲细务,至于钱谷兵师,固当制其赢虚利害。陈平所谓责之内史者,特以宰
相不当治其簿书多少之数耳。昔唐之初,以郎官领度支而职事以治。及兵兴之后,
始立使额,参佐既众,簿书益繁,百弊之源,自此而始。其后裴延龄、皇甫镈,
皆以剥下媚上,至于希世用事。以宰相兼之,诚得防奸之要。而韦洪质之议,特
以其权过重欤?故李德裕以为贱臣不当议令,臣常以为有宰相之风矣。
伏惟制策有“钱货之制,轻重之相权;命秩之差,虚实之相养;水旱蓄积之
备;边陲守御之方;圜法有九府之名;乐语有五均之义”。此六者,亦方今之所
当论也。昔召穆公曰:“民患轻,则多作重以行之。若不堪重,则多作轻以行之。
亦不废重。”轻可改而重不可废。不幸而过,宁失于重。此制钱货之本意。命者,
人君之所擅,出于口而无穷。秩者,民力之所供,取于府而有限。以无穷养有限,
此虚实之相养也。水旱蓄积之备,则莫若复隋、唐之义仓。边陲守御之方,则莫
若依秦、汉之更卒。周官有太府、天府、泉府、玉府、内府、外府、职内、职金、
职币,是谓九府,太公之所行以致富。古者天子取诸侯之士,以为国均,则市不
二价,四民常均,是谓五均,献王之所致以为法,皆所以均民而富国也。凡陛下
之所以策臣者,大略如此。
而于其末复策之曰“富人强国,尊君重朝。弭灾致祥,改薄从厚。此皆前世
之急政,而当今之要务”。此臣有以知陛下之圣意,以为向之所以策臣者,各指
其事,恐臣不得尽其辞,是以复举其大体而概问焉。又恐其不能切至也,故又诏
之曰“悉意以陈而无悼后害”。臣是以敢复进其猖狂之说。夫天下者,非君有也,
天下使君主之耳。陛下念祖宗之重,思百姓之可畏,欲进一人,当同天下之所欲
进;欲退一人,当同天下之所欲退。今者每进一人,则人相与诽曰:是出于某也,
是某之所欲也。每退一人,则又相与诽曰:是出于某也,是某之所恶也。臣非敢
以此为举信也。然而致此言者,则必有由矣。今无知之人,相与谤于道曰:圣人
在上,而天下之所以不尽被其泽者,便嬖小人附于左右,而女谒盛于内也。为此
言者固妄矣。然而天下或以为信者,何也?徒见谏官御史之言,矻矻乎难以入,
以为必有间之者也。徒见蜀之美锦,越之奇器,不由方贡而入于官也。如此而向
之所谓急政要务者,陛下何暇行之?臣不胜愤懑,谨复列之于末。惟陛下宽其万
死,幸甚幸甚!谨对。
【拟进士对御试策(并引状问)】
右臣准宣命差赴集英殿编排举人试卷。窃见陛下始革旧制,以策试多士,厌
闻诗赋无益之语,将求山林朴直之论,圣听广大,中外欢喜。而所试举人不能推
原上意,皆以得失为虑,不敢指陈阙政,而阿谀顺旨者又卒据上第。陛下之所以
求于人至深切矣,而下之报上者如此,臣窃深悲之。夫科场之文,风俗所系,所
收者天下莫不以为法,所弃者天下莫不以为戒。昔祖宗之朝,崇尚辞律,则诗赋
之士,曲尽其巧。自嘉佑以来,以古文为贵,则策论盛行于世,而诗赋几至于熄。
何者?利之所在,人无不化。今始以策取士,而士之在甲科者,多以谄谀得之。
天下观望,谁敢不然?臣恐自今以往,相师成风,虽直言之科,亦无敢以直言进
者。风俗一变,不可复返,正人衰微,则国随之,非复诗赋策论迭兴迭废之比也。
是以不胜愤懑,退而拟进士对御试策一道。学术浅陋,不能尽知当世之切务,直
载所闻,上将以推广圣言,庶有补于万一,下将以开示四方,使知陛下本不讳恶
切直之言,风俗虽坏,犹可以少救。其所撰策,谨缮写投进,干冒天威,臣无任
战恐待罪之至。
问。朕德不类,托于士民之上,所与待天下之治者,惟万方黎献之求,详延
于廷,诹以世务,岂特考子大夫之所学,且以博朕之所闻。盖圣王之御天下也,
百官得其职,万事得其序。有所不为,为之而无不成。有所不革,革之而无不服。
田畴辟,沟洫治,草木畅茂,鸟兽鱼鳖无不得其性。其富足以备礼,其和足以广
乐,其治足以致刑。子大夫以谓何施而可以臻此?方今之弊,可谓众矣。拯之之
术,必有本末,施之之宜,必有先后。子大夫之所宜知也。生民以来,所谓至治,
必曰唐虞成周之时,诗书所称,其迹可见。以至后世贤明之君,忠智之臣,相与
忧勤以营一代之业,虽未尽善,要其所以成就,亦必有可言者。其详着之,朕将
亲览焉。
对。臣伏见陛下发德音,下明诏,以天下安危之至计,谋及于布衣之士,其
求之不可谓不切,其好之不可谓不笃矣。然臣私有所忧者,不知陛下有以受之欤?
《礼》曰:“甘受和,白受采。”故臣愿陛下先治其心,使虚一而静,然后忠言
至计可得而入也。今臣窃恐陛下先入之言已实其中,邪正之党已贰其听,功利之
说已动其欲,则虽有皋陶、益稷为之谋,亦无自入矣,而况于疏远愚陋者乎!此
臣之所以大惧也。若乃尽言以招祸,触讳以忘躯,则非臣之所恤也。
圣策曰“圣王之御天下也,百官得其职,万事得其序”。臣以为陛下未知此
也,是以所为颠倒失序如此。苟诚知之,曷不尊其所闻而行其所知欤?百官之所
以得其职者,岂圣王人人而督责之?万事之所以得其序者,岂圣王事事而整齐之
哉?亦因能以任职,因职以任事而已。官有常守谓之职,施有先后谓之序。今陛
下使两府大臣侵三司财利之权,常平使者乱职司守令之治。刑狱旧法,不以付有
司,而取决于执政之意;边鄙大虑,不以责帅臣,而听计于小吏之口。百官可谓
失其职矣。王者之所宜先者德也,所宜后者刑也;所宜先者义也,所宜后者利也。
而陛下易之,万事可谓失其序矣。然此犹其小者。其大者,则中书失其政也。宰
相之职,古者所以论道经邦,今陛下但使奉行条例司文书而已。昔邴吉为丞相,
萧望之为御史大夫,望之言阴阳不和,咎在臣等,而宣帝以为意轻丞相,终身薄
之。今政事堂忿争相诟,流传都邑,以为口实,使天下何观焉。故臣愿陛下首还
中书之政,则百官之职,万事之序,以次而得矣。
圣策曰“有所不为,为之而无不成。有所不革,革之而无不服”。陛下之及
此言,是天下之福也。今日之患,正在于未成而为之,未服而革之耳。夫成事在
理不在势,服人以诚不以言。理之所在,以为则成,以禁则止,以赏则劝,以言
则信。古之人所以鼓舞天下,绥之斯来,动之斯和者,盖循理而已。今为政不务
循理,而欲以人主之势,赏罚之威,胁而成之!夫以斧析薪,可谓必克矣,然不
循其理,则斧可缺,薪不可破。是以不论尊卑,不计强弱,理之所在则成,理所
不在则不成可必也。今陛下使农民举息,与商贾争利,岂理也哉?而何怪其不成
乎!《礼》曰:“微之显,诚之不可掩也如此夫。”陛下苟诚心乎为民,则虽或
谤之而人不信。苟诚心乎为利,则虽自解释而人不服。且事有决不可欺者,吏受
贿枉法,人必谓之赃;非其有而取之,人必谓之盗。苟有其实,不敢辞其名。今
青苗有二分之息,而不谓之放债取利,可乎?凡人为善,不自誉而人誉之;为恶,
不自毁而人毁之。如使为善者必须自言而后信,则尧、舜、周、孔亦劳矣。今天
下以为利,陛下以为义;天下以为害,陛下以为仁;天下以为贪,陛下以为廉。
不胜其纷纭也,则使二三臣者极其巧辩,以解答千万人之口。附会经典,造为文
书,以晓告四方之人。四方之人,岂如婴儿鸟兽,而可以美言小数眩惑之哉!且
夫未成而为之,则其弊必至于不敢为。未服而革之,则其弊必至于不敢革。盖世
有好走马者,一为坠伤,则终身徒行。何者?慎重则必成,轻发则多败,此理之
必然也。陛下若出于慎重,则屡作屡成,不惟人信之,陛下亦自信而日以勇矣。
若出于轻发,则每举每败,不惟人不信,陛下亦自不信而日以怯矣。文宗始用训、
注,其志岂浅也哉?而一经大变,则忧沮丧气,不能复振。文宗亦非有失德,徒
以好作而寡谋也。慎重者始若怯,终必勇。轻发者始若勇,终必怯。乃者横山之
人,未尝一日而忘汉,虽五尺之童子知其可取,然自庆历以来,莫之敢发者,诚
未有以善其后也。近者边臣不计其后,而遽发之,一发不中,则内帑之费以数百
万计,而关辅之民困于飞挽者,三年而未已。虽天下之勇者,敢复为之欤?为之
固不可,敢复言之欤?由此观之,则横山之功,是边臣欲速而坏之也。近者青苗
之政,助役之法,均输之策,并军搜卒之令,卒然轻发,又甚于前日矣。虽陛下
不恤人言,持之益坚,而势穷事碍,终亦必变。他日虽有良法美政,陛下能复自
信乎?人君之患,在于乐因循而惮改作。今陛下春秋鼎盛,天锡勇智,此万世一
时也。而群臣不能济之以慎重,养之以敦朴,譬如乘轻车,驭骏马,冒险夜行,
而仆夫又从后鞭之,岂不殆哉!臣愿陛下解辔秣马,以须东方之明,而徐行于九
轨之道,甚未晚也。
圣策曰“田畴辟,沟洫治,草木畅茂,鸟兽鱼鳖莫不各得其性”者,此百工
有司之事也,曾何足以累陛下!陛下操其要,治其本,恭己无为,而物莫不尽其
天理,以生以死。若夫百工有司之事,自宰相不屑为之,而况于陛下乎!
圣策曰:“其富足以备礼,其和足以广乐,其治足以致刑,何施而可以臻此”。
孔子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兔首瓠叶,可以行礼。扫地而祭,可以事天。
礼之不备,非贫之罪也。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臣不知陛下所谓富者,
富民欤?抑富国欤?陆贾曰:“将相和调则士豫附。”刘向曰:“众贤和于朝,
则万物和于野。”今朝廷可谓不和矣。其咎安在?陛下不返求其本,而欲以力胜
之。力之不能胜众也久矣。古者刀锯在前,鼎镬在后,而士犹犯之,今陛下躬蹈
尧舜,未尝诛一无罪。欲弭众言,不过斥逐异议之臣而更用人。必不忍行亡秦偶
语之禁,起东汉党锢之狱,多士何畏而不言哉?臣恐逐者不已,而争者益多,烦
言交攻,愈甚于今日矣。欲望致和而广乐,岂不疏哉?古之求治者,将以措刑也。
今陛下求治则欲致刑,此又群臣误陛下也。臣知其说矣,是出于荀卿。荀卿喜为
异论,至以人性为恶,则其言治世刑重亦宜矣。而说者又以为《书》称唐虞之隆,
刑故无小,而周之盛时,群饮者杀。臣请有以诘之。夏禹之时,大辟二百,周公
之时,大辟五百,岂可谓周治而禹乱耶?秦为法及三族,汉除肉刑,岂可谓秦治
而汉乱耶?致之言极也。天下幸而未治,使一日治安,陛下将变今之刑而用其极
欤?天下几何其不叛也?徒闻其语而惧者已众矣。臣不意异端邪说惑误陛下,至
于如此。且夫宥过无大,刑故无小,此用刑之常理也。至于今守之。岂独唐虞之
隆而周之盛时哉!所以诛群饮者,意其非独群饮而已。如今之法所谓夜聚晓散者,
使后世不知其详,而徒闻其语,则凡夜相过者,皆执而杀之,可乎?夫人相与饮
酒而辄杀之,虽桀纣之暴,不至于此。而谓周公行之欤?
圣策曰:“方今之弊,可谓众矣。救之之术,必有本末。施之之宜,必有先
后”。臣请论其本与其所宜先者,而陛下择焉。方今救弊之道,必先立事。立事
之本,在于知人。则所施之宜,当先观大臣之知人与否耳。古之欲立非常之功者,
必有知人之明。苟无知人之明,则循规矩,蹈绳墨,以求寡过。二者皆审于自知,
而安于才分者也。道可以讲习而知,德可以勉强而能,惟知人之明不可学,必出
于天资。如萧何之识韩信,此岂有法而可传者哉!以诸葛孔明之贤,而知人之明,
则其所短,是以失之于马谡。而孔明亦审于自知,是以终身不敢用魏延。我仁祖
之在位也,事无大小,一付之于法,人无贤不肖,一付之于公议。事已效而后行,
人已试而后用,终不求非常之功者,诚以当时大臣不足以与于知人之明也。古之
为医者,聆音察色,洞视五脏,则其治疾也,有剖胸决脾,洗濯胃肾之变。苟无
其术,不敢行其事。今无知人之明,而欲立非常之功,解纵绳墨以慕古人,则是
未能察脉而欲试华佗之方,其异于操刀而杀人者几希矣。房琯之称刘秩,关播之
用李元平是也。至今以为笑矣。陛下观今之大臣,为知人欤?为不知人欤?乃者
擢用众才,皆其造室握手之人,要结审固而后敢用,盖以为其人可与戮力同心,
共致太平。曾未安席,而交口攻之者,如猬毛而起。陛下以此验之,其不知人也
亦审矣。幸今天下无事,异同之论,不过渎乱圣听而已。若边隅有警,盗贼窃发,
俯仰成败,呼吸变动,而所用之人,皆如今日,乍合乍散,临事解体,不可复知,
则无乃误社稷欤?华佗不世出,天下未尝废医。萧何不世出,天下未尝废治。陛
下必欲立非常之功,请待知人之佐。若犹未也,则亦诏左右之臣安分守法而已。
圣策曰“生民以来,称至治者必曰唐虞成周之世,诗书所称,其迹可见。以
至后世贤明之君,忠智之臣,相与忧勤,以营一代之业,虽未尽善,然要其所成
就,亦必有可言者。其详着之”。臣以为此不可胜言也。其施设之方,各随其时
而不可知。其所可知者,必畏天,必从众,必法祖宗。故其言曰:“戒之戒之。
天惟显思。命不易哉。”又曰:“稽于众,舍己从人。”又曰:“丕显哉,文王
谟。丕承哉,武王烈。”诗书所称,大略如此。未尝言天命不足畏,众言不足从,
祖宗之法不足用也。苻坚用王猛,而樊世、仇腾、席宝不悦。魏郑公劝太宗以仁
义,而封伦不信。凡今之人,欲陛下违众而自用者,必以此藉口。而陛下所谓贤
明忠智者,岂非意在于此等欤?臣愿考二人之所行,而求之于今,王猛岂尝设官
而牟利,魏郑公岂尝贷钱而取息欤?且其不悦者,不过数人,固不害天下之信且
服也。今天下有心者怨,有口者谤,古之君臣相与忧勤以营一代之业者,似不如
此。古语曰:“百人之聚,未有不公。”而况天下乎!今天下非之,而陛下不回,
臣不知所税驾矣。《诗》曰:“譬彼舟流,不知所届。心之忧矣,不遑假寐。”
区区之忠,惟陛下察之。臣谨昧死上对。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作者【苏轼】更多作品:
《苏轼集》苏轼集
《千家诗》七言绝句 春宵
《千家诗》七言绝句 上元侍宴
《千家诗》七言绝句 海棠
《千家诗》七言绝句 花影
《千家诗》七言绝句 中秋月
《千家诗》七言绝句 饮湖上初晴后雨
《千家诗》七言绝句 赠刘景文
《全宋词》卷044.【水龙吟】(四首)
《全宋词》卷044.【水龙吟】
《全宋词》卷044.【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全宋词》卷044.【水龙吟】
《全宋词》卷044.【满庭芳】
《全宋词》卷044.【满庭芳】
《全宋词》卷044.【满庭芳】
《全宋词》卷044.【满庭芳】
《全宋词》卷044.【满庭芳】
《全宋词》卷044.【水调歌头】(快哉亭作)
《全宋词》卷044.【水调歌头】
《全宋词》卷044.【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全宋词》卷044.【水调歌头】
《全宋词》卷044.【满江红】
《全宋词》卷044.【满江红】
《全宋词》卷044.【满江红】(东武会流杯亭)
《全宋词》卷044.【满江红】(怀子由作)
《全宋词》卷044.【满江红】(正月十三日送文安国还朝)
《全宋词》卷044.【归朝欢】
《全宋词》卷044.【念奴娇】(赤壁怀古)
《全宋词》卷044.【雨中花】
《全宋词》卷044.【沁园春】
《全宋词》卷044.【劝金船】(和元素韵自撰腔命名)
《全宋词》卷044.【一丛花】
《全宋词》卷044.【木兰花令】
《全宋词》卷044.【木兰花令】(次马中玉韵)
《全宋词》卷044.【木兰花令】(宿造口闻夜雨寄子由、才叔)
《全宋词》卷044.【西江月】(真觉赏瑞香二首)
《全宋词》卷044.【西江月】(坐客见和复次韵)
《全宋词》卷044.【西江月】(再用前韵戏曹子方)
《全宋词》卷044.【西江月】
《全宋词》卷044.【西江月】(重九)
《全宋词》卷044.【西江月】(茶词)
《全宋词》卷044.【西江月】
《全宋词》卷044.【西江月】
《全宋词》卷044.【西江月】(送钱待制)
《全宋词》卷044.【西江月】(梅花)
《全宋词》卷044.【西江月】
《全宋词》卷044.【西江月】(平山堂)
《全宋词》卷044.【西江月】(送别)
《全宋词》卷044.【临江仙】
《全宋词》卷044.【临江仙】(赠送)
《全宋词》卷044.【临江仙】(辛未离杭至润,别张弼秉道)
《全宋词》卷044.【临江仙】(冬日即事)
《全宋词》卷044.【临江仙】(送王缄)
《全宋词》卷044.【临江仙】
《全宋词》卷044.【临江仙】
《全宋词》卷044.【临江仙】(风水洞作)
《全宋词》卷044.【临江仙】
《全宋词》卷044.【临江仙】(疾愈登望湖楼赠项长官)
《全宋词》卷044.【临江仙】
《全宋词》卷044.【临江仙】
《全宋词》卷044.【渔家傲】(金陵赏心亭送王胜之龙图。王守金陵,视事一日移南郡)
《全宋词》卷044.【渔家傲】(送台守江郎中)
《全宋词》卷044.【渔家傲】(七夕)
《全宋词》卷044.【渔家傲】(送张元康省亲秦川)
《全宋词》卷044.【鹧鸪天】(东坡谪黄州时作此词,真本藏林子敬家)
《全宋词》卷044.【鹧鸪天】
《全宋词》卷044.【少年游】(端午赠黄守徐君猷)
《全宋词》卷044.【少年游】(润州作)
《全宋词》卷044.【定风波】
《全宋词》卷044.【定风波】
《全宋词》卷044.【定风波】(重阳)
《全宋词》卷044.【定风波】(感旧)
《全宋词》卷044.【定风波】(送元素)
《全宋词》卷044.【定风波】
《全宋词》卷044.【定风波】(咏红梅)
《全宋词》卷044.【定风波】
《全宋词》卷044.【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全宋词》卷044.【南乡子】(春情)
《全宋词》卷044.【南乡子】(梅花词和杨元素)
《全宋词》卷044.【南乡子】(席上劝李公择酒)
《全宋词》卷044.【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
《全宋词》卷044.【南乡子】(送述古)
《全宋词》卷044.【南乡子】(有感)
《全宋词》卷044.【南乡子】(和杨元素)
《全宋词》卷044.【南乡子】(自述)
《全宋词》卷044.【南乡子】
《全宋词》卷044.【南乡子】(赠行)
《全宋词》卷044.【南乡子】(双荔支)
《全宋词》卷044.【南乡子】(集句)
《全宋词》卷044.【南乡子】(集句)
《全宋词》卷044.【南乡子】(集句)
《全宋词》卷044.【南歌子】(游赏)
《全宋词》卷044.【南歌子】(湖景)
《全宋词》卷044.【南歌子】(寓意)
《全宋词》卷044.【南歌子】(和前韵)
《全宋词》卷044.【南歌子】(再用前韵)
《全宋词》卷044.【南歌子】(晚春)
《全宋词》卷044.【南歌子】(八月十八日观潮)
《全宋词》卷044.【南歌子】(再用前韵)
《全宋词》卷044.【南歌子】
《全宋词》卷044.【南歌子】(湖州作)
《全宋词》卷044.【南歌子】(暮春)
《全宋词》卷044.【南歌子】(黄州腊八日饮怀民小阁)
《全宋词》卷044.【南歌子】(有感)
《全宋词》卷044.【南歌子】(感旧)
《全宋词》卷044.【南歌子】(楚守周豫出舞鬟,因作二首赠之)
《全宋词》卷044.【南歌子】(同前)
《全宋词》卷044.【好事近】(送君猷)
《全宋词》卷044.【好事近】(湖上)
《全宋词》卷044.【鹊桥仙】(七夕)
《全宋词》卷044.【鹊桥仙】(七夕和苏坚韵)
《全宋词》卷044.【望江南】(暮春)
《全宋词》卷044.【望江南】(暮春)
《全宋词》卷044.【卜算子】(感旧)
《全宋词》卷044.【卜算子】
《全宋词》卷044.【瑞鹧鸪】(观潮)
《全宋词》卷044.【十拍子】(暮秋)
《全宋词》卷044.【清平乐】(秋词)
《全宋词》卷044.【昭君怨】(送别)
《全宋词》卷044.【戚氏】(此词始终指意,言周穆王宾于西王母事)
《全宋词》卷044.【醉蓬莱】(重九上君猷)
《全宋词》卷044.【贺新郎】(夏景)
《全宋词》卷044.【洞仙歌】(咏柳)
《全宋词》卷044.【洞仙歌】
《全宋词》卷044.【八声甘州】(寄参寥子)
《全宋词》卷044.【三部乐】(情景)
《全宋词》卷044.【阮郎归】(初夏)
《全宋词》卷044.【阮郎归】(梅词)
《全宋词》卷044.【阮郎归】(苏州席上作)
《全宋词》卷044.【江神子】
《全宋词》卷044.【江神子】(孤山竹阁送述古)
《全宋词》卷044.【江神子】(江景)
《全宋词》卷044.【江神子】(猎词)
《全宋词》卷044.【江神子】(恨别)
《全宋词》卷044.【江神子】(冬景)
《全宋词》卷044.【江神子】
《全宋词》卷044.【江神子】
《全宋词》卷044.【江神子】(公之夫人王氏先卒,味此词,盖悼亡也)
《全宋词》卷044.【蝶恋花】(春景)
《全宋词》卷044.【蝶恋花】(佳人)
《全宋词》卷044.【蝶恋花】(送春)
《全宋词》卷044.【蝶恋花】(暮春)
《全宋词》卷044.【蝶恋花】
《全宋词》卷044.【蝶恋花】(密州冬夜文安国席上作)
《全宋词》卷044.【蝶恋花】
《全宋词》卷044.【蝶恋花】(述怀)
《全宋词》卷044.【采桑子】(润州多景楼与孙巨源相遇)
《全宋词》卷044.【千秋岁】(湖州暂来徐州重阳作)
《全宋词》卷044.【苏幕遮】(咏选仙图)
《全宋词》卷044.【永遇乐】(寄孙巨源)
《全宋词》卷044.【永遇乐】
《全宋词》卷044.【行香子】(茶词)
《全宋词》卷044.【行香子】(寓意)
《全宋词》卷044.【行香子】(述怀)
《全宋词》卷044.【行香子】(秋兴)
《全宋词》卷044.【行香子】(冬思)
《全宋词》卷044.【行香子】(过七里滩)
《全宋词》卷044.【菩萨蛮】(歌妓)
《全宋词》卷044.【菩萨蛮】
《全宋词》卷044.【菩萨蛮】(西湖)
《全宋词》卷044.【菩萨蛮】(杭妓往苏迓新守)
《全宋词》卷044.【菩萨蛮】
《全宋词》卷044.【菩萨蛮】(述古席上)
《全宋词》卷044.【菩萨蛮】(感旧)
《全宋词》卷044.【菩萨蛮】(新月)
《全宋词》卷044.【菩萨蛮】(七夕)
《全宋词》卷044.【菩萨蛮】(有寄)
《全宋词》卷044.【菩萨蛮】
《全宋词》卷044.【菩萨蛮】(回文)
《全宋词》卷044.【菩萨蛮】(夏景回文)
《全宋词》卷044.【菩萨蛮】(回文)
《全宋词》卷044.【菩萨蛮】(回文春闺怨)
《全宋词》卷044.【菩萨蛮】(回文夏闺怨)
《全宋词》卷044.【菩萨蛮】(回文秋闺怨)
《全宋词》卷044.【菩萨蛮】(回文冬闺怨)
《全宋词》卷044.【生查子】(诉别)
《全宋词》卷044.【翻香令】
《全宋词》卷044.【乌夜啼】(寄远)
《全宋词》卷044.【虞美人】(琵琶)
《全宋词》卷044.【虞美人】(述怀)
《全宋词》卷044.【虞美人】
《全宋词》卷044.【河满子】(湖州作)
《全宋词》卷044.【哨遍】
《全宋词》卷044.【哨遍】(春词)
《全宋词》卷044.【点绛唇】(己巳重九和苏坚)
《全宋词》卷044.【点绛唇】(庚午重九再用前韵)
《全宋词》卷044.【点绛唇】(再和送钱公永)
《全宋词》卷044.【点绛唇】
《全宋词》卷044.【点绛唇】(离恨)
《全宋词》卷044.【殢人娇】(王都尉席上赠侍人)
《全宋词》卷044.【殢人娇】(或云赠朝云)
《全宋词》卷044.【殢人娇】(戏邦直)
《全宋词》卷044.【诉衷情】(送述古迓元素)
《全宋词》卷044.【诉衷情】(海棠)
《全宋词》卷044.【诉衷情】(琵琶女)
《全宋词》卷044.【更漏子】(送孙巨源)
《全宋词》卷044.【华清引】(感旧)
《全宋词》卷044.【桃源忆故人】(暮春)
《全宋词》卷044.【醉落魄】(述怀)
《全宋词》卷044.【醉落魄】(席上呈元素)
《全宋词》卷044.【醉落魄】(忆别)
《全宋词》卷044.【醉落魄】(述怀)
《全宋词》卷044.【谒金门】(秋夜)
《全宋词》卷044.【谒金门】(秋兴)
《全宋词》卷044.【谒金门】(秋感)
《全宋词》卷044.【如梦令】
《全宋词》卷044.【如梦令】(同前)
《全宋词》卷044.【如梦令】(有寄)
《全宋词》卷044.【如梦令】(春思)
《全宋词》卷044.【阳关曲】(中秋作本名小秦王,入腔即阳关曲)
《全宋词》卷044.【阳关曲】(军中)
《全宋词》卷044.【阳关曲】(李公择)
《全宋词》卷044.【减字木兰花】(赠润守许仲涂,且以“郑容落籍、高莹从良”为句首)
《全宋词》卷044.【减字木兰花】(寓意)
《全宋词》卷044.【减字木兰花】(荔支)
《全宋词》卷044.【减字木兰花】(送东武令赵晦之)
《全宋词》卷044.【减字木兰花】(送别)
《全宋词》卷044.【减字木兰花】(送赵令)
《全宋词》卷044.【减字木兰花】(过吴兴,李公择生子,三日会客,作此词戏之)
《全宋词》卷044.【减字木兰花】(得书)
《全宋词》卷044.【减字木兰花】(送别)
《全宋词》卷044.【减字木兰花】
《全宋词》卷044.【减字木兰花】(立春)
《全宋词》卷044.【减字木兰花】(雪词)
《全宋词》卷044.【减字木兰花】(花)
《全宋词》卷044.【减字木兰花】(春月)
《全宋词》卷044.【减字木兰花】(赠胜之)
《全宋词》卷044.【浣溪沙】(新秋)
《全宋词》卷044.【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全宋词》卷044.【浣溪沙】(渔父)
《全宋词》卷044.【浣溪沙】
《全宋词》卷044.【浣溪沙】(前韵)
《全宋词》卷044.【浣溪沙】(前韵)
《全宋词》卷044.【浣溪沙】(再和前韵)
《全宋词》卷044.【浣溪沙】(前韵)
《全宋词》卷044.【浣溪沙】(九月九日二首)
《全宋词》卷044.【浣溪沙】(和前韵)
《全宋词》卷044.【浣溪沙】(有感)
《全宋词》卷044.【浣溪沙】(咏橘)
《全宋词》卷044.【浣溪沙】
《全宋词》卷044.【浣溪沙】
《全宋词》卷044.【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
《全宋词》卷044.【浣溪沙】
《全宋词》卷044.【浣溪沙】
《全宋词》卷044.【浣溪沙】
《全宋词》卷044.【浣溪沙】
《全宋词》卷044.【浣溪沙】(春情)
《全宋词》卷044.【浣溪沙】(菊节)
《全宋词》卷044.【浣溪沙】(春情)
《全宋词》卷044.【浣溪沙】(荷花)
《全宋词》卷044.【浣溪沙】(赠闾丘朝议,时还徐州)
《全宋词》卷044.【浣溪沙】(有赠)
《全宋词》卷044.【浣溪沙】(忆旧)
《全宋词》卷044.【浣溪沙】(春情)
《全宋词》卷044.【浣溪沙】
《全宋词》卷044.【浣溪沙】(重九旧韵)
《全宋词》卷044.【浣溪沙】(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
《全宋词》卷044.【浣溪沙】(送梅庭老赴潞州学官)
《全宋词》卷044.【浣溪沙】(徐州藏春阁园中)
《全宋词》卷044.【浣溪沙】
《全宋词》卷044.【浣溪沙】(赠楚守田待制小鬟)
《全宋词》卷044.【浣溪沙】(和前韵)
《全宋词》卷044.【浣溪沙】(端午)
《全宋词》卷044.【浣溪沙】(感旧)
《全宋词》卷044.【浣溪沙】(自适)
《全宋词》卷044.【浣溪沙】(寓意)
《全宋词》卷044.【浣溪沙】(即事)
《全宋词》卷044.【双荷叶】(即秦楼月)
《全宋词》卷044.【皂罗特髻】(采菱拾翠)
《全宋词》卷044.【调笑令】
《全宋词》卷044.【调笑令】
《全宋词》卷044.【荷华媚】(荷花)
《全宋词》卷044.【青玉案】(和贺方回韵送伯固归吴中故居)
《全宋词》卷044.【渔家傲】(赠曹光州)
《全宋词》卷044.【江城子】
《全宋词》卷044.【江城子】
《全宋词》卷044.【南乡子】(用韵和道辅)
《全宋词》卷044.【南乡子】(用前韵赠田叔通家舞鬟)
《全宋词》卷044.【菩萨蛮】(四首)
《全宋词》卷044.【菩萨蛮】(咏足)
《全宋词》卷044.【菩萨蛮】
《全宋词》卷044.【蝶恋花】(送潘大临)
《全宋词》卷044.【蝶恋花】(同安生日放鱼,取金光明经救鱼事)
《全宋词》卷044.【浣溪沙】(端午)
《全宋词》卷044.【浣溪沙】
《全宋词》卷044.【浣溪沙】
《全宋词》卷044.【减字木兰花】(琴)
《全宋词》卷044.【减字木兰花】
《全宋词》卷044.【减字木兰花】(赠君猷家姬)
《全宋词》卷044.【减字木兰花】
《全宋词》卷044.【减字木兰花】
《全宋词》卷044.【减字木兰花】(赠徐君猷三侍人妩卿)
《全宋词》卷044.【减字木兰花】(胜之)
《全宋词》卷044.【减字木兰花】(庆姬)
《全宋词》卷044.【南歌子】
《全宋词》卷044.【如梦令】(题淮山楼)
《全宋词》卷044.【瑞鹧鸪】
《全宋词》卷044.【临江仙】(赠王友道)
《全宋词》卷044.【少年游】
《全宋词》卷044.【一斛珠】
《全宋词》卷044.【点绛唇】(二首)
《全宋词》卷044.【点绛唇】
《全宋词》卷044.【虞美人】
《全宋词》卷044.【天仙子】
《全宋词》卷044.【满庭芳】
《全宋词》卷044.【南乡子】(宿州上元)
《全宋词》卷044.【浣溪沙】
《全宋词》卷044.【浣溪沙】(送叶淳老)
《全宋词》卷044.【减字木兰花】
《全宋词》卷044.【减字木兰花】
《全宋词》卷044.【减字木兰花】(以大琉璃杯劝王仲翁)
《全宋词》卷044.【行香子】(与泗守过南山晚归作)
《全宋词》卷044.【画堂春】(寄子由)
《全宋词》卷044.【浣溪沙】(方响)
《全宋词》卷044.【好事近】
《全宋词》卷044.【占春芳】
《全宋词》卷044.【南歌子】
《全宋词》卷044.【浪淘沙】
《全宋词》卷044.【木兰花令】
《全宋词》卷044.【木兰花令】
《全宋词》卷044.【木兰花令】
《全宋词》卷044.【虞美人】
《全宋词》卷044.【虞美人】
《全宋词》卷044.【临江仙】
《全宋词》卷044.【蝶恋花】
《全宋词》卷044.【蝶恋花】
《全宋词》卷044.【蝶恋花】
《全宋词》卷044.【蝶恋花】
《全宋词》卷044.【蝶恋花】
《全宋词》卷044.【渔家傲】
《全宋词》卷044.【江城子】
《全宋词》卷044.【祝英台近】
《全宋词》卷044.【雨中花慢】
《全宋词》卷044.【雨中花慢】
《全宋词》卷044.【念奴娇】(中秋)
《全宋词》卷044.【水龙吟】
《全宋词》卷044.【水龙吟】
《全宋词》卷044.【渔父】(四首)
《全宋词》卷044.【渔父】
《全宋词》卷044.【渔父】
《全宋词》卷044.【渔父】
《全宋词》卷044.【醉翁操】(一首并序)
《全宋词》卷044.【奉安神宗皇帝御容赴景灵宫导引歌词】
《全宋词》卷044.【迎奉神宗皇帝御容赴西京会圣宫应天禅院奉安导引歌词】
《全宋词》卷044.【瑶池燕】
《全宋词》卷044.【千秋岁】(次韵少游)
《全宋词》卷044.【减字木兰花】
《全宋词》卷044.【失调名】
《全宋词》卷044.【失调名】
《全宋词》卷044.【失调名】
《全宋词》卷044.【菩萨蛮】
《全宋词》卷044.【踏青游】
《全宋词》卷044.【阮郎归】
《全宋词》卷044.【西江月】(咏梅)
《全宋词》卷044.【失调名】(上元词)
《全宋词》卷044.【踏莎行】
《全宋词》卷044.【踏莎行】
《全宋词》卷044.【失调名】
《全宋词》卷044.【定风波】
《全宋词》卷044.【定风波】
《全宋词》卷044.【定风波】
《全宋词》卷044.【水调歌】
《全宋词》卷044.【失调名】
《全宋词》卷044.【鹧鸪天】(佳人)
《全宋词》卷044.【西江月】(佳人)
《全宋词》卷044.【更漏子】
《全宋词》卷044.【更漏子】
《全宋词》卷044.【如梦令】
《全宋词》卷044.【清平调引】
《全宋词》卷044.【清平调引】
《全宋词》卷044.【清平调引】



国学书库首页 国学电子书下载
 
2010-2025 全球华人国学经典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