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书库书法迷书法集书法导航书法家篆刻字库书法字体五体书古风书甲骨文古印篆书篆体光明书集美书33书法毛笔字钢笔字多体书花鸟字書法视频集字字形大字篆刻之家国学古籍中医象棋游戏电子书商城网站修改起名识字英语印章签名硬筆字字体下载免费字体中文字体英文字体P图宝Ai矢量阿弥陀佛意见反馈安全网站捐赠
默认设置 字号

卷六 释教碑
书名:柳宗元集    作者:柳宗元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曹溪第六祖赐谥大鉴禅师碑
(据《传灯录》,大鉴即慧能大师,俗姓卢氏,父武德中仕于南海之新州,
遂占籍焉。始因闻客读《金刚经》,遂问法焉,客以得于黄梅忍大师为对。师去
直抵韶州,与尼无尽藏者解说《涅盘经》,尼惊异之,告乡里耆艾,云能有道者。
居人于是竞来瞻礼,且营葺宝林古寺旧地居之。师谓:“我求大法,岂可中道而
止?”明日遂行,遇智远禅师请益。远曰:“菩提达摩传心印于黄梅,宜往参决。”
师辞去,遂造焉。忍默识之,后果传衣法。至仪凤元年,届南海,遇印宗法师于
法性寺。师大异,因请出所传信衣瞻礼,会诸名德,为之剃发,受满分戒于智光
律师。明年,要归旧隐,遂返曹溪,学者不下千数。中宗尝诏之,不起。后化于
新州国恩寺,肃宗、代宗皆敬事之。至宪宗时,始谥大鉴禅师,塔曰元和灵照。
公在柳州作此碑,时年四十三。东坡尝曰:“子厚南迁,始究佛法,作《曹溪》、
《南岳》诸碑。绝妙古今,儒释兼通,道学纯备。自唐至今,颂述祖师者多矣,
未有通亮简正如子厚者。”邵太史曰:“东坡于古人,但写渊明、子美、太白、
退之、子厚之诗。为南华写子厚《六祖大鉴禅师碑》,南华又欲写《刘梦得碑》,
则辞之。”)
扶风公廉问岭南三年,(元和八年十二月,以桂管观察使马总为岭南节度使。
扶风人也。)以佛氏第六祖未有称号,疏闻于上。诏谥大鉴禅师,塔曰灵照之塔。
元和十年十月十三日,下尚书祠部符到都府。(都府,节度府也。)公命部吏洎
州司功掾,告于其祠,幢盖钟鼓,(幢,传江切。)增山盈谷,万人咸会,若闻
鬼神。其时学者千有余人,莫不欣踊奋厉,如师复生;则又感悼涕慕,如师始亡。
因言曰:自有生物,则好斗夺相贼杀,丧其本实,悖乖淫流,(悖,乱也。悖,
蒲昧切,又音勃,)莫克返于初。孔子无大位,没以余言持世,更杨、墨、黄、
老益杂,其术分裂,而吾浮图说后出,推离还源,合所谓生而静者。(《礼记》:
“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梁氏好作有为,师达摩讥之,空术益显。(后魏大
和十年,有僧达摩者,本天竺王子,以护国出家。入南海,得禅宗妙法,云自释
迦相传,有衣钵为记,世相付授。达摩赍衣钵浮海而来,至梁,诣武帝。帝问以
有为之事,达摩不悦,乃之魏。隐于嵩山少林寺,遇毒而卒,是为初祖。)六传
至大鉴。(达摩以其法传慧可,是为二祖。慧可传璨,是为三祖。璨传道信,是
为四祖。信传弘忍,是为五祖。忍传慧能,是为六祖。)大鉴始以能劳苦服役,
(能,即耐字。)一听其言,言希以究,师用感动,遂受信具。(信具,衣钵也。)
遁隐南海上,人无闻知。又十六年,度其可行,乃居曹溪。(咸亨末,能住韶州
宝林寺。曹溪,韶州地名也。)为人师,会学去来尝数千人。其道以无为为有,
以空洞为实,以广大不荡为归。其教人,始以性善,终以性善,不假耘锄,本其
静矣。中宗闻名,使幸臣再征,不能致,取其言以为心术。其说具在,今布天下,
凡言禅皆本曹溪。大鉴去世百有六年,(先天二年亡,是岁癸丑,至元和十三年
戊戌,为一百六年。)凡治广部而以名闻者以十数,莫能揭其号。乃今始告天子,
得大谥,丰佐吾道,其可无辞。
公始立朝,以儒重。刺虔州,都护安南,(元和五年七月,总自虔州刺史为
安南都护。)由海中大蛮夷,连身毒之西。(身毒,《史记》音捐笃。《前汉》,
下音笃。一名天笃,浮图胡是也。《西南夷传》注:“即天竺,西域国名。”)
浮舶听命,咸被公德。受旗纛节戟,(纛,翳也。舞者所执。又羽葆幢也。蔡邕
曰:“以旄牛尾为之,大如斗。或在騑头,或在衡。”纛,杜皓切,又徒沃、大
到切,)来莅南海,(按韩文公《祭总文》云:“于泉于虔,始执郡符。遂殿交
州,抗节番禺。”交州,即安南都护府。番禺,则南海郡广州也。与公此碑合,
而《唐史》乃云总自安南都护迁桂管经略观察使,误矣。东坡曰:“以碑考之,
盖自安南迁南海,非桂管也。”可以正《唐史》之误。)属国如林。不杀不怒,
人畏无噩,(《说文》:“噩,哗讼也。”潘曰:“噩,当作愕”。噩,音咢。)
允克光于有仁。昭列大鉴,莫如公宜。其徒之老,乃易石於宇下,使来谒辞。其
辞曰:
达摩乾乾,(《说文》云:“乾,上出也。”乾乾,不息之貌。)传佛语心。
(《达摩传》:以袈裟授慧可曰:“内传法师以契灯心,外付袈裟,以定宗旨。”)
六承其授,大鉴是临。劳勤专默,终揖于深。(揖,一作挹。)抱其信器,行海
之阴。其道爰施,在溪之曹。庞合猥附,不夷其高。传告咸陈,惟道之褒。生而
性善,在物而具。荒流奔轶,(徒结切,车相出也。)乃万其趣。匪思愈乱,匪
觉滋误。由师内鉴,咸获于素。不植乎根,不耘乎苗。(二乎作胡字。)中一外
融,有粹孔昭。在帝中宗,聘言于朝。阴翊王度,俾人逍遥。越百有六祀,号谥
不纪。由扶风公告今天子,尚书既复,大行乃诔。(鲁水切,垒也,垒述前人之
功德。)光于南土,其法再起。厥徒万亿,同悼齐喜。惟师教所被,洎扶风公所
履,咸戴天子。天子休命,嘉公德美。溢于海夷,浮图是视。师以仁传,公以仁
理。谒辞图坚,永胤不已。
○南岳弥陀和尚碑(公贞元十八年为蓝田尉,和尚死于七月十九日,此碑盖
七月后作。东坡评说见上篇题注。)
在代宗时,有僧法照,为国师,乃言其师南岳大长老有异德,天子南向而礼
焉。度其道不可征,乃名其居曰般舟道场,(公尝为《般舟和尚第二碑》,盖指
日悟为般舟和尚,即此所谓般舟道场也。)用尊其位。
公始居山西南岩石之下,人遗之食则食,不遗则食土泥,茹草木。其取衣类
是。南极海裔,北自幽都,来求厥道。或值之崖谷,羸形垢面,躬负薪槱,
(《诗》:“薪之槱之”。槱,积木燎之也。槱,音酉。)以为仆役而媟
之,乃公也。(媟,音薛,渎也。)凡化人,立中道而教之权,俾得以疾至。故
示专念,书涂巷,刻溪谷。(谷,一作石。)丕勤诱掖,(丕,一作不。)以援
于下。不求而道备,不言而物成。人皆负布帛,斩木石,委之岩户,不拒不营。
祠宇既具,以洎于德宗,申诏褒立,是为弥陀寺。施之余,则与饿疾者,(施,
施智切。)不尸其功。公始学成都唐公,次资川诜公,诜公学于东山忍公,(
《传灯录》云:“五祖忍公,姓周,黄梅人,与四祖道信并住东山寺,故谓其法
为东山法。法照、智诜皆学于忍,惟唐公、真公及衡山承远未详。”)皆有道。
至荆州,进学玉泉真公。真公授公以衡山,俾为教魁,人从而化者以万计。初,
法照居庐山,由正定趋安乐国,(由字,一本作中。)见蒙恶衣侍佛者。佛告曰:
“此衡山承远也。”出而求之,肖焉,乃从而学。传教天下,由公之训。公为僧
凡五十六年,其寿九十一,贞元十八年七月十九日终于寺。葬于寺之南冈,刻石
于寺大门之右。铭曰:
一气回薄茫无穷,其上无初下无终。离而为合蔽而通,始末或异今焉同。虚
无混冥道乃融,圣神无迹示教功。公之率众峻以容,公之立诚教其中。(教,一
作放。)服庇草木蔽穹隆,仰攀俯取食以充。形游无极交大雄,夫子稽首师顺风。
四方奔走云之从,经始寻尺成灵宫。始自蜀道至临洪,咨谋往复穷真宗。弟子传
教国师公,化流万亿代所崇。奉公寓形于南冈,幼曰弘愿惟孝恭,立之兹石书玄
踪。
○岳州圣安寺无姓和尚碑(为永州司马时作。)
维某年月日,岳州大和尚终于圣安寺。凡为僧若干年,年若干。有名无姓,
世莫知其闾里宗族所设施者,(莫下,一有知字,)有问焉,而以告曰:“性,
吾姓也。其原无初,其胄无终,(《说文》云:“胄,胤也。”)承于释师,以
系道本,吾无姓耶?法剑云者,我名也。(一本者下有即字。)实且不有,名恶
乎存?吾有名耶?性海,吾乡也;(一有吾师字。)法界,吾宇也。戒为之墉,
慧为之户,以守则固,以居则安。吾闾里不具乎?度门道品,其数无极;菩萨大
士,(佛书云,菩提萨埵,唐言觉有情也,从简称菩萨。)其众无涯。吾与之
戚而不吾异也,吾宗族不大乎?”其道可闻者如此。而止读《法华经》、《金刚
般若经》,(般若,梵语谓智慧也。)数逾千万,或讥以有为,曰:“吾未尝作。”
呜呼!佛道逾远,异端竞起,唯天台大师为得其说。和尚绍承本统,以顺中道,
凡受教者不失其宗。生物流动,趋向混乱,惟极乐正路为得其归。和尚勤求端悫,
以成至愿。(至,一作志,)凡听信者,不惑其道。或讥以有迹,曰:“吾未尝
行。”始居房州龙兴寺中,徙居是州,(徙居,一作徙于。)作道场于楞伽北峰,
(《藏经》:南海滨有楞伽山,释伽为大慧菩萨说法处,故谓之《楞伽经》。)
不越阃者五十祀。(阃,苦本切,与梱同。)和尚凡所严事,(一作凡事严师,)
皆世高德。始出家,事而依者曰卓然师,(一无事字,)居南阳立山,(南阳,
邓州。一本无立字,)葬岳州。(葬字上有卒字。)就受戒者曰道颖师,居荆州。
弟子之首曰怀远师,居长沙安国寺,为南岳戒法。岁来侍师,会其终,遂以某月
(一本无某月二字。)某日葬于卓然师塔东若干步。铭曰:
道本于一,(于,一作为。)离为异门。以性为姓,乃归其根。无名而名,
师教是尊。假以示物,非吾所存。大乡不居,大族不亲。渊懿内朗,(懿,一作
悫。)冲虚外仁。圣有遗言,是究是勤。惟动惟默,逝如浮云。(如,一作水。)
教久益微,世罕究陈。爰有大智,出其真门。(一作论。)师以显示,(师,一
作匝。)俾民惟新。情动生变,物由湮沦。爰授乐国,参乎化源。师以诱导,俾
民不昏。道用不作,神行无迹。晦明俱如,生死偕寂。法付后学,施之无斁。
(夷益切,厌也。)葬从我师,无忘真宅。荐是昭铭,刻兹贞石。(贞,一作玄。)
○碑阴记
无姓和尚既居是山,曰:“凡吾之求,非在外也,吾不动矣。”弘农杨公炎
自道州以宰相征,过焉。(大历四年八月,以道州刺史杨炎同平章事。)以为宜
居京师,强以行,不可。将以闻,曰:“愿间岁乃往。”明年,杨去相位,窜谪
南海上,(建中二年十一月,炎自左仆射贬崖州司户参军。)终如其志。赵郡李
萼,辩博人也。为岳州,盛气欲屈其道,闻一言,服为弟子。河东裴藏之举族受
教。京兆尹弘农杨公某,(元和四年,杨凭为京兆尹。)以其隐地为道场,奉和
州刺史张惟俭买西峰,广其居。凡以货利委堂下者,不可选纪,受之亦无言。将
终,命其大弟子怀远,授以道妙,终不告其姓。或曰周人也。信州刺史李某(一
本云李公位。公集有位墓志。)为之传,长沙谢楚为行状,博陵崔行俭为《性守》
一篇。凡以文辞道和尚功德者,不可悉数。弘农公自余杭(杨凭元和四年为江西
观察使,以赃罪贬临贺尉,俄自临贺尉徙杭州长史。)命以行状来,怀远师自长
沙以传来,使余为碑。既书其辞,故又假其阴以记。
○龙安海禅师碑(公云:“弟子浩初等状其师之行,谒余为碑。”按集有
《送浩初序》,颇亟称之。即初之贤,盖足以知海之为人矣。永州作,时年三十
六。)
佛之生也,远中国仅二万里。(《后汉·西域传》:天竺国,一名身毒。世
传明帝梦见金人,长大,顶有光相,问群臣。或曰:“西方有神,名曰佛。”以
地理考之,安南者,岭南之极边也,而天竺之道,自此而通;安西者,陇右之极
边也,而西域之道自此而入,则其道里之远可知矣。)其没也,距今兹仅二千岁。
故传道益微,而言禅最病。拘则泥乎物,诞则离乎真,(诞,欺也。)真离而诞
益胜。故今之空愚失惑纵傲自我者,(一本作空空愚夫失惑云云。)皆诬禅以乱
其教,冒于嚚昏,(《左传》:口不道忠信之言为嚚。嚚,鱼巾切。)放于淫荒。
其异是者,长沙之南曰龙安师。
师之言曰:“由迦叶至师子,(迦叶尊者。师子尊者。佛书:迦叶,释迦大
弟子,一名饮光。迦,居牙切。叶,书涉切。)二十三世而离,离而为达摩。
(莫卧切,亦作磨。西天第二十八祖,东震旦土,谓之初祖。)由达摩(一本无
由达摩字。)至忍,五世而益离,离而为秀为能。(神秀,姓李氏,汴州尉氏县
人。隋末,出家为僧。后遇蕲州双峰山东山寺僧弘忍,以坐禅为业,乃叹伏曰:
“此真吾师也。”便往事弘忍,专以樵汲自役,以求其道。咸亨五年,弘忍卒。
秀乃往荆州,居当阳山。则天闻其名,追赴都。秀同学僧惠能,姓卢庞氏,新州
人。忍卒,往韶州宝林寺。秀尝奏则天,请追能赴都。至神龙元年,中宗遣内侍
薛简,驰诏往请能,能竟不度岭而卒。天下乃散传其道,秀为北宗,能为南宗。)
南北相訾,反戾斗狠,(訾,将此切。)其道遂隐。呜呼!吾将合焉。且世之传
书者,(一无书字,)皆马鸣龙树道也。(马鸣尊者。龙树菩萨。《摩诃摩耶经》
曰:“正法衰微,六百载已,九十六种诸外道等,邪见竞兴,破灭佛法。有一比
丘,名曰马鸣,善说法要,降伏一切外道辈。七百岁已,有一比丘,名曰龙树,
善说法要,灭邪见幢,燃正法炬。”《选·头陀寺碑》云:“马鸣幽赞,龙树虚
求。”)二师之道,其书具存。征其书,合于志,可以不慁。(胡困切,乱也。)
于是北学于惠隐,南求于马素,咸黜其异,以蹈乎中,乖离而愈同,空洞而益实,
作《安禅》、《通明论》。推一而适万,则事无非真;混万而归一,则真无非事。
推而未尝推,故无适;混而未尝混,故无归。块然趣定,至于旬时,是之谓施用;
茫然同俗,极乎流动,是之谓真常。居长沙,在定十四日,人即其处而成室宇,
遂为宝应寺。去于湘之西,人又从之,负大木,砻密石,(砻,音聋。《说文》:
“<石靡>也”。)以益其居,又为龙安寺焉。尚书裴公某,(贞元三年闰五月,以
国子司业裴胄为湖南观察使。七年,徙江西。)李公某,(八年十二月,以给事
中李巽为湖南。十三年九月,徙江西。)侍郎吕公某,(以礼部侍郎吕渭为湖南,
十六年七月卒。)杨公某,(十八年九月,以太常少卿杨凭为湖南。)御史中丞
房公某,咸尊师之道,执弟子礼。凡年八十一,为僧五十三期,元和三年二月九
日而没。其弟子玄觉洎怀直、浩初等,状其师之行,谒余为碑。曰:师,周姓;
如海,名也。世为士。父曰择交,同州录事参军。叔曰择从,尚书礼部侍郎。师
始为释,其父夺之志,使仕,至成都主簿,不乐也。天宝之乱,复其初心。尝居
京师西明寺,又居岣嵝山,终龙安寺。(衡山,一名岣嵝,在衡州。岣嵝,音拘
缕,又古后、力后二切。)葬其原。铭曰:
浮图之修,其奥为禅,(奥,于到切。)殊区异世,谁得其传?遁隐乖离,
浮游散迁,莫征旁行,(行,列也。行,户耕切。《前汉·安息国》书革旁行为
书记注:“书皆横行不直下也。”)徒听诬言。空有互斗,南北相残,谁其会之,
楚有龙安。龙安之德,惟觉是则,苞并绝异,(苞,音包。苞,裹也。)表正失
惑。貌昧形静,功流无极,动言有为,(有,一作事。)弥寂而默。祠庙之严,
我居不饰;贵贱之来,我道无得。逝耶匪追,至耶谁抑?惟世之机,惟道之微,
既陈而明,乃去而归。象物徒设,真源无依,后学谁师?呜呼兹碑!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作者【柳宗元】更多作品:
《柳宗元集》柳宗元集
《全唐诗》第17卷044首〖乐府杂曲·鼓吹铙歌·晋阳武〗
《全唐诗》第17卷045首〖乐府杂曲·鼓吹铙歌·兽之穷〗
《全唐诗》第17卷046首〖乐府杂曲·鼓吹铙歌·战武牢〗
《全唐诗》第17卷047首〖乐府杂曲·鼓吹铙歌·泾水黄〗
《全唐诗》第17卷048首〖乐府杂曲·鼓吹铙歌·奔鲸沛〗
《全唐诗》第17卷049首〖乐府杂曲·鼓吹铙歌·苞枿〗
《全唐诗》第17卷050首〖乐府杂曲·鼓吹铙歌·河右平〗
《全唐诗》第17卷051首〖乐府杂曲·鼓吹铙歌·铁山碎〗
《全唐诗》第17卷052首〖乐府杂曲·鼓吹铙歌·靖本邦〗
《全唐诗》第17卷053首〖乐府杂曲·鼓吹铙歌·吐谷浑〗
《全唐诗》第17卷054首〖乐府杂曲·鼓吹铙歌·高昌〗
《全唐诗》第17卷055首〖乐府杂曲·鼓吹铙歌·东蛮〗
《全唐诗》第20卷026首〖相和歌辞·东门行〗
《全唐诗》第22卷016首〖舞曲歌辞·白纻歌〗
《全唐诗》第25卷062首〖杂曲歌辞·行路难三首〗
《全唐诗》第26卷046首〖杂曲歌辞·杨白花〗
《全唐诗》第350卷001首〖奉平淮夷雅表·皇武命丞相度董师集大功也〗
《全唐诗》第350卷002首〖奉平淮夷雅表·方城命愬守也卒入蔡得其大丑以平淮右〗
《全唐诗》第350卷003首〖唐铙歌鼓吹曲十二篇·隋乱既极唐师起晋阳平奸豪为生人义主以仁兴武为晋阳武第一〗
《全唐诗》第350卷004首〖唐铙歌鼓吹曲十二篇·唐既受命李密自败来归以开黎阳斥东土为兽之穷第二〗
《全唐诗》第350卷005首〖唐铙歌鼓吹曲十二篇·太宗师讨王充窦建德助逆师奋击武牢下擒之遂降充为战武牢第三〗
《全唐诗》第350卷006首〖唐铙歌鼓吹曲十二篇·薛举据泾以死子仁杲尤勇以暴师平之为泾水黄第四〗
《全唐诗》第350卷007首〖唐铙歌鼓吹曲十二篇·辅氏凭江淮竟东海命将平之为奔鲸沛第五〗
《全唐诗》第350卷008首〖唐铙歌鼓吹曲十二篇·梁之馀保荆衡巴巫穷南越良将取之不以师为苞枿第六〗
《全唐诗》第350卷009首〖唐铙歌鼓吹曲十二篇·李轨保河右师临之不克变或执以降为河右平第七〗
《全唐诗》第350卷010首〖唐铙歌鼓吹曲十二篇·突厥之大古夷狄莫强焉师大破之降其国告于庙为铁山碎第八〗
《全唐诗》第350卷011首〖唐铙歌鼓吹曲十二篇·刘武周败裴寂咸有晋地太宗灭之为靖本邦第九〗
《全唐诗》第350卷012首〖唐铙歌鼓吹曲十二篇·李靖灭吐谷浑西海上为吐谷浑第十〗
《全唐诗》第350卷013首〖唐铙歌鼓吹曲十二篇·李靖灭高昌为高昌第十一〗
《全唐诗》第350卷014首〖唐铙歌鼓吹曲十二篇·既克东蛮群臣请图蛮夷状如周书王会为东蛮第十二〗
《全唐诗》第350卷015首〖贞符〗
《全唐诗》第350卷016首〖视民诗〗
《全唐诗》第351卷001首〖同刘二十八院长述旧言怀感时书事奉寄澧州张员外使君五十二韵之作因其韵增至八十通赠二君子〗
《全唐诗》第351卷002首〖弘农公以硕德伟材屈于诬枉左官三岁复为大僚天监昭明人心感悦宗元窜伏湘浦拜贺末由谨献诗五十韵以毕微志〗
《全唐诗》第351卷003首〖酬韶州裴曹长使君寄道州吕八大使因以见示二十韵一首〗
《全唐诗》第351卷004首〖酬娄秀才将之淮南见赠之什〗
《全唐诗》第351卷005首〖酬娄秀才寓居开元寺,早秋月夜病中见寄〗
《全唐诗》第351卷006首〖初秋夜坐赠吴武陵〗
《全唐诗》第351卷007首〖晨诣超师院读禅经〗
《全唐诗》第351卷008首〖赠江华长老〗
《全唐诗》第351卷009首〖巽上人以竹闲自采新茶见赠,酬之以诗〗
《全唐诗》第351卷010首〖零陵赠李卿元侍御简吴武陵〗
《全唐诗》第351卷011首〖界围岩水帘〗
《全唐诗》第351卷012首〖古东门行〗
《全唐诗》第351卷013首〖寄韦珩〗
《全唐诗》第351卷014首〖奉和杨尚书郴州追和故李中书夏日登北楼十韵之作依本诗韵次用〗
《全唐诗》第351卷015首〖杨尚书寄郴笔知是小生本样令更商榷使尽其功辄献长句〗
《全唐诗》第351卷016首〖南省转牒欲具江国图令尽通风俗故事〗
《全唐诗》第351卷017首〖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全唐诗》第351卷018首〖再至界围岩水帘遂宿岩下〗
《全唐诗》第351卷019首〖诏追赴都回寄零陵亲故〗
《全唐诗》第351卷020首〖过衡山见新花开却寄弟〗
《全唐诗》第351卷021首〖汨罗遇风〗
《全唐诗》第351卷022首〖朗州窦常员外寄刘二十八诗,见促行骑走笔酬赠〗
《全唐诗》第351卷023首〖离觞不醉,至驿却寄相送诸公〗
《全唐诗》第351卷024首〖北还登汉阳北原题临川驿〗
《全唐诗》第351卷025首〖善谑驿和刘梦得酹淳于先生〗
《全唐诗》第351卷026首〖诏追赴都二月至灞亭上〗
《全唐诗》第351卷027首〖李西川荐琴石〗
《全唐诗》第351卷028首〖同刘二十八哭吕衡州,兼寄江陵李元二侍御〗
《全唐诗》第351卷029首〖奉酬杨侍郎丈因送八叔拾遗戏赠诏追南来诸宾二首〗
《全唐诗》第351卷030首〖商山临路有孤松往来斫以为明好事者怜之编竹成楦遂其生植感而赋诗〗
《全唐诗》第351卷031首〖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
《全唐诗》第351卷032首〖重别梦得〗
《全唐诗》第351卷033首〖三赠刘员外〗
《全唐诗》第351卷034首〖再上湘江〗
《全唐诗》第351卷035首〖清水驿丛竹天水赵云余手种一十二茎〗
《全唐诗》第351卷036首〖长沙驿前南楼感旧〗
《全唐诗》第351卷037首〖桂州北望秦驿,手开竹径至钓矶,留待徐容州〗
《全唐诗》第351卷038首〖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全唐诗》第351卷039首〖柳州寄丈人周韶州〗
《全唐诗》第352卷001首〖登柳州峨山〗
《全唐诗》第352卷002首〖得卢衡州书因以诗寄〗
《全唐诗》第352卷003首〖答刘连州邦字〗
《全唐诗》第352卷004首〖岭南江行〗
《全唐诗》第352卷005首〖柳州峒氓〗
《全唐诗》第352卷006首〖酬徐二中丞普宁郡内池馆即事见寄〗
《全唐诗》第352卷007首〖酬贾鹏山人郡内新栽松寓兴见赠二首〗
《全唐诗》第352卷008首〖种柳戏题〗
《全唐诗》第352卷009首〖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
《全唐诗》第352卷010首〖浩初上人见贻绝句欲登仙人山因以酬之〗
《全唐诗》第352卷011首〖雨中赠仙人山贾山人〗
《全唐诗》第352卷012首〖别舍弟宗一〗
《全唐诗》第352卷013首〖奉和周二十二丈酬郴州侍郎衡江夜泊得韶州书并附当州生黄茶一封率然成篇代意之作〗
《全唐诗》第352卷014首〖殷贤戏批书后寄刘连州并示孟仑二童〗
《全唐诗》第352卷015首〖重赠二首〗
《全唐诗》第352卷016首〖叠前〗
《全唐诗》第352卷017首〖叠后〗
《全唐诗》第352卷018首〖铜鱼使赴都寄亲友〗
《全唐诗》第352卷019首〖韩漳州书报彻上人亡因寄二绝〗
《全唐诗》第352卷020首〖柳州城西北隅种柑树〗
《全唐诗》第352卷021首〖闻彻上人亡寄侍郎杨丈〗
《全唐诗》第352卷022首〖段九秀才处见亡友吕衡州书迹〗
《全唐诗》第352卷023首〖柳州寄京中亲故〗
《全唐诗》第352卷024首〖种木槲花〗
《全唐诗》第352卷025首〖摘樱桃赠元居士,时在望仙亭南楼与朱道士同处〗
《全唐诗》第352卷026首〖酬曹侍御过象县见寄〗
《全唐诗》第352卷027首〖法华寺石门精舍三十韵〗
《全唐诗》第352卷028首〖游朝阳岩遂登西亭二十韵〗
《全唐诗》第352卷029首〖湘口馆潇湘二水所会〗
《全唐诗》第352卷030首〖登蒲州石矶望横江口潭岛深迥斜对香零山〗
《全唐诗》第352卷031首〖南涧中题〗
《全唐诗》第352卷032首〖游石角过小岭至长乌村〗
《全唐诗》第352卷033首〖与崔策登西山〗
《全唐诗》第352卷034首〖构法华寺西亭〗
《全唐诗》第352卷035首〖夏夜苦热登西楼〗
《全唐诗》第352卷036首〖觉衰〗
《全唐诗》第352卷037首〖游南亭夜还叙志七十韵〗
《全唐诗》第352卷038首〖韦道安〗
《全唐诗》第352卷039首〖哭连州凌员外司马〗
《全唐诗》第352卷040首〖旦携谢山人至愚池〗
《全唐诗》第352卷041首〖独觉〗
《全唐诗》第352卷042首〖首春逢耕者〗
《全唐诗》第352卷043首〖溪居〗
《全唐诗》第352卷044首〖夏初雨后寻愚溪〗
《全唐诗》第352卷045首〖入黄溪闻猿〗
《全唐诗》第352卷046首〖韦使君黄溪祈雨见召从行至祠下口号〗
《全唐诗》第352卷047首〖郊居岁暮〗
《全唐诗》第352卷048首〖秋晓行南谷经荒村〗
《全唐诗》第352卷049首〖雨后晓行独至愚溪北池〗
《全唐诗》第352卷050首〖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
《全唐诗》第352卷051首〖零陵春望〗
《全唐诗》第352卷052首〖从崔中丞过卢少尹郊居〗
《全唐诗》第352卷053首〖夏昼偶作〗
《全唐诗》第352卷054首〖雨晴至江渡〗
《全唐诗》第352卷055首〖江雪〗
《全唐诗》第352卷056首〖冉溪〗
《全唐诗》第352卷057首〖法华寺西亭夜饮〗
《全唐诗》第352卷058首〖戏题石门长老东轩〗
《全唐诗》第353卷001首〖茅檐下始栽竹〗
《全唐诗》第353卷002首〖种仙灵毗〗
《全唐诗》第353卷003首〖种术〗
《全唐诗》第353卷004首〖种白蘘荷〗
《全唐诗》第353卷005首〖新植海石榴〗
《全唐诗》第353卷006首〖戏题阶前芍药〗
《全唐诗》第353卷007首〖始见白发题所植海石榴〗
《全唐诗》第353卷008首〖植灵寿木〗
《全唐诗》第353卷009首〖自衡阳移桂十馀本植零陵所住精舍〗
《全唐诗》第353卷010首〖湘岸移木芙蓉植龙兴精舍〗
《全唐诗》第353卷011首〖早梅〗
《全唐诗》第353卷012首〖南中荣橘柚〗
《全唐诗》第353卷013首〖红蕉〗
《全唐诗》第353卷014首〖巽公院五咏·净土堂〗
《全唐诗》第353卷015首〖巽公院五咏·曲讲堂〗
《全唐诗》第353卷016首〖巽公院五咏·禅堂〗
《全唐诗》第353卷017首〖巽公院五咏·芙蓉亭〗
《全唐诗》第353卷018首〖巽公院五咏·苦竹桥〗
《全唐诗》第353卷019首〖梅雨〗
《全唐诗》第353卷020首〖零陵早春〗
《全唐诗》第353卷021首〖田家三首〗
《全唐诗》第353卷022首〖行路难三首〗
《全唐诗》第353卷023首〖闻籍田有感〗
《全唐诗》第353卷024首〖跂乌词〗
《全唐诗》第353卷025首〖笼鹰词〗
《全唐诗》第353卷026首〖放鹧鸪词〗
《全唐诗》第353卷027首〖龟背戏〗
《全唐诗》第353卷028首〖闻黄鹂〗
《全唐诗》第353卷029首〖浑鸿胪宅闻歌效白纻〗
《全唐诗》第353卷030首〖杨白花〗
《全唐诗》第353卷031首〖渔翁〗
《全唐诗》第353卷032首〖饮酒〗
《全唐诗》第353卷033首〖读书〗
《全唐诗》第353卷034首〖感遇二首〗
《全唐诗》第353卷035首〖咏史〗
《全唐诗》第353卷036首〖咏三良〗
《全唐诗》第353卷037首〖咏荆轲〗
《全唐诗》第353卷038首〖掩役夫张进骸〗
《全唐诗》第353卷039首〖省试观庆云图诗〗
《全唐诗》第353卷040首〖春怀故园〗
《唐诗三百首》卷一 五言古诗 晨诣超师院读禅经
《唐诗三百首》卷一 五言古诗 溪居
《唐诗三百首》卷三 七言古诗 渔翁
《唐诗三百首》卷六 七言律诗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
《唐诗三百首》卷七 五言绝句 江雪



国学书库首页 国学电子书下载
 
2010-2025 全球华人国学经典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