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书库
默认设置 字号

卷二十一 题序
书名:柳宗元集    作者:柳宗元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读韩愈所着毛颖传后题(元和五年十一月,公与杨诲之书云:足下所持韩
生《毛颖传》来,仆甚奇其书,恐世人非之,今作数百言,知前圣不必罪俳也。)
自吾居夷,(谓为永州司马。)不与中州人通书。有来南者,时言韩愈为
《毛颖传》,不能举其辞,而独大笑以为怪,而吾久不克见。杨子诲之来,(诲
之,杨凭之子。)始持其书,索而读之,若捕龙蛇,搏虎豹,(搏,击也。)急
与之角而力不敢暇,信韩子之怪于文也。世之模拟窜窃,取青媲白,(媲,匹诣
切。《尔雅》云:配也。)肥皮厚肉,柔筋脆骨,而以为辞者之读之也,其大笑
固宜。
且世人笑之也,不以其俳乎?(俳,音排,戏也。)而俳又非圣人之所弃者。
《诗》曰:“善戏谑兮,不为虐兮。”(《诗·淇奥》之辞。)《太史公书》有
《滑稽列传》,(滑,乱也。稽,同也。言辨捷之人,言非若是,言是若非,言
能乱同异也。滑,音骨。稽,音鸡。)皆取乎有益于世者也。故学者终日讨说答
问,呻吟习复,应对进退,掬溜播洒,(掬,音菊。溜,力救切。)则罢惫而废
乱,(罢,音疲。惫,蒲拜切。)故有“息焉游焉”之说。不学操缦,不能安玄。
(以上并系《礼记·学记》之文。注:操缦,杂弄也。操,七刀切,玄,一作弦。)
有所拘者,有所纵也。大羹玄酒,(《礼记》:大羹不和。注云:大羹,肉汁也,
不加盐梅。玄酒在室。注云:玄酒,明水,盖阴鉴所取之水也。)体节之荐,
(《左传》:享年体荐,宴有折俎。注:体,谓半解其体而荐之,体有折节,升
之于俎。)味之至者。而又设以奇异小虫、水草、樝梨、橘柚,(樝,似梨
而酢。橘柚,似橙而酢。樝,音查。)苦咸酸辛,虽蜇吻裂鼻,(蜇,音哲,
虫螫也。吻,武粉切。)缩舌涩齿,而咸有笃好之者。文王之昌蒲菹,(《吕氏
春秋》云:文王嗜昌蒲菹,孔子闻而效之,缩颈而食之。三年,然后胜之。菹,
侧鱼切,亦作菹。)屈到之芰,(楚屈到嗜芰。有疾,召宗老属之曰:“祭我必
以芰。”见《国语》。)曾晳之羊枣,(《孟子》:曾晳嗜羊枣,而曾子不忍食
羊枣。晳,曾点字。)然后尽天下之味以足于口。(一本“之”字下有“奇”字。)
独文异乎?韩子之为也,亦将弛焉而不为虐欤!(《礼记》:张而不弛,文武不
为也。《诗》:不为虐兮。)息焉游焉而有所纵欤!尽六艺之奇味以足其口欤!
而不若是,则韩子之辞,若壅大川焉,其必决而放诸陆,(《国语》:防民之口,
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不可以不陈也。
且凡古今是非六艺百家,大细穿穴用而不遗者,毛颖之功也。韩子穷古书,
好斯文,嘉颖之能尽其意,故奋而为之传,以发其郁积,而学者得之励,其有益
于世欤!是其言也,固与异世者语,而贪常嗜琐者,(琐,细也。)犹呫呫
然动其喙。(呫,他协切。呫呫,多言貌。喙,呼惠切。)彼亦甚劳矣乎!
(一本无“彼”字。)
○裴墐崇丰二陵集礼后序(志尝为万年令。公亦志其墓碣,谓其《崇丰二
陵集礼》藏之南阁,如序所言。墐,音仅,又渠巾切。)
传曰:《诗》、《书》执礼,(《论语》之文。)礼不执,则不行。(一无
“执礼”二字。)自开元制礼,大臣讳避去《国恤》章,而山陵之礼遂无所执。
世之不学者,乃妄取豫凶事之说,而大典阙焉。(《周礼》五礼,吉、凶、宾、
军、嘉也。唐初,徙凶礼第五。显庆三年正月,许敬宗、李义府上所修新礼,以
为凶事非臣子所宜言,去《国恤》一篇,自是天子凶礼遂阙。国有大故,则临时
采掇附比以从事。事已,则讳而不传,故后世无考。)由是累圣山陵,皆摭拾残
缺,附比伦类,已乃斥去,其后莫能征。永贞、元和间,天祸仍遘,(贞元二十
一年正月,德宗崩,元和元年正月,顺宗崩。)自崇陵至于丰陵,不能周岁。
(永贞元年十月,德宗葬崇陵,元和元年七月,顺宗葬丰陵。)司空杜公,由太
常相天子,(贞元二十年,杜黄裳相,元和二年罢,其后检校司空。)连为礼仪
使,择其僚以备损益,于是河东裴墐,(裴墐,字封叔,河东闻喜人。)以
太常丞,陇西辛秘以博士用焉。(秘,贞元中擢明经第,其学,于礼家尤洽。高
郢为太常卿,奏为主簿,再辟礼仪使属。)内之则攒涂秘器,(攒,积木以殡也。
《汉旧仪》云:东园秘器作棺梓,素木长二丈,崇广四尺。攒,徂丸切,通作
“菆”。)象物之宜;(谓涂车刍灵之属。)外之则复土斥上,(《汉·文纪》:
张武为复土将军。复土,谓穿圹下棺,已而填之,即以为坟,故云复土。复,反
也。《汉·惠纪》:赐视作斥上者,将军四十金。服虔云:斥上,圹上。如淳曰:
斥,开也,开土地为冢圹,故以开斥言之。)因山之制。(《汉·文赞》:治霸
陵,因其山,不起坟。)上之则顾命典册,(顾命,临终之命,谓遗诏也。)与
文物以受方国;(方,一作“万”。)下之则制服节文,颁宪则以示四方。由其
肃恭,礼无不备。(晏本下“且”字作“具”字。)且苞并总统,千载之盈缩;
罗络旁午,(旁午,注见前,犹言交横也。)百氏之异同。搜扬翦截,而毕得其
中;顾问关决,而不悖于事。议者以为司空公得其人,而邦典不坠。裴氏乃悉取
其所刊定,及奏复于上,辨列于下,联百执事之仪,以为《崇丰二陵集礼》,藏
之于太常书阁,君子以为爱礼而近古焉者。(或无“近”字,或无“者”字。)
昔韦孟以《诗》、《礼》傅楚,而郊庙之制,卒正于玄成;(韦孟,彭城人,
为楚元王傅,作诗讽谏。自孟至贤五世,贤子玄成,字少翁,以父任为郎。元帝
时,奏罢郡国庙。)郑玄以笺注师汉,而禅代之仪,卒集于小同。(玄,字康成,
北海高密人。注《周易》、《尚书》、《毛诗》、《仪礼》、《礼记》、《论语》、
《孝经》、《尚书·大传》、《中候》、《乾象历》等。孙小同仕魏,高贵乡公
崇三老五更,以小同为五更,车驾躬行古礼焉。)贾谊以经术起,而嘉最好学;
(贾谊年少,颇通诸家之书,文帝召为博士。后为梁王太傅死。汉武初立,举谊
孙二人至郡守,嘉最好学,能世其家。)卢植以儒学用,而谌为祭法,(植,字
子干,涿郡人。事后汉,为北中郎将,作《尚书章句》、《礼记解诂》。五世孙
谌,字子谅,事晋,为中书侍郎,撰《祭法》,注《庄子》,行于世。)旧史咸
以为荣。今裴氏太尉公,(谓墐之高祖行俭也。)以礼匡义,嗣侍中公以礼议
封禅,(谓墐之曾祖光庭也。开元十三年,玄宗将封泰山,恐突厥入寇,光庭
为兵部侍郎,言于宰相张说云云,说奏行之。)祠部公以礼承大事,(谓墐之
祖稹也,累官起居郎。开元末,玄宗以寿王瑁母宠,欲立为太子,稹陈申生、戾
园之祸以谏,上谢之。迁祠部员外郎。)大理公(谓墐之父儆也,字九思,官
至大理卿。)以礼辅东宫,而墐也以礼奉二陵,又能成书以充其阙,其为爱礼
而近古也,源远乎哉!
墐字封叔,其伯仲咸以文学显于世。(儆四子,坚、墐、慎、埙,皆有
文学。)大理之兄正平节公,(稹子倩,字容卿。)以仪范成家道,以文雅经邦
政,(倩代第五琦为度支郎中。)今相国郇公,其宗子也。(倩子均,字君齐,
元和三年九月,同平章事,封郇国公。)郇公以孝友勤劳扬于家邦,(一无“扬”
字。)游其门若闻《韶》、《頀》,(《韶》,舜乐。《頀》,汤乐。)
入其庙如至邹、鲁。恩溢乎九族,礼仪乎他门。则封叔之习礼也,其出于孝悌欤?
成书也,其本于忠敬欤?由于家而达于邦国,其取荣于史氏也果矣!
○柳宗直西汉文类序(公尝志宗直殡,谓其撰《汉书》文章为四十卷,歌谣
言议,纤悉备具,连累贯统,好文者以为工。此序盖公在永未召时作。)
左右史混久矣,言事驳乱,(《礼记·玉藻》: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
之。事,即动也。驳,音剥。)《尚书》、《春秋》之旨不立。(《书》以纪言,
《春秋》以纪事。)自左丘明传孔氏,(谓左氏为《春秋传》也。)太史公述历
古今,合而为史。(司马迁《自序》曰: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
着十二本纪,作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凡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
五百字,为《太史公书》。一有“记”字。)迄于今交错相糺,(音纠。)莫
能离其说。独《左氏》、《国语》纪言,不参于事。《战国策》、《春秋后语》,
(晋孔衍,字舒元,以《战国策》所书为未尽善,乃引太史公所纪,参其异同,
删彼二家,聚为一录,号《春秋后语》。)颇本右史《尚书》之制。然无古人蔚
然之道,大抵促数耗矣,(据公文法,用《汉功臣表》,靡有孓遗耗矣。师古注,
音毛。今俗语犹谓无为耗,旧注谓耗不明,莫报切,非矣。)而后之文者宠之。
(宠,一作袭。)文之近古而尤壮丽,莫若汉之《西京》。班固书传之,吾尝病
其畔散不属,(之欲切。)无以考其变。欲采比义,会年长疾作,驽堕愈日甚,
未能胜也。幸吾弟宗直,(宗直,字正夫,公之从父弟也。元和十一年,从公至
柳而卒,年三十三。)爱古书,乐而成之。搜讨砾裂,(砾,涉格切。)捃摭融
结,(拾也。《博雅》云:取也。捃,俱运切。摭,之石切。)离而同之,与类
推移,不易时月,而咸得从其条贯。森然炳然,若开群玉之府。(《穆天子传》:
癸巳,至于群玉之山,先王之所谓策府。注云:言往古帝王以藏书策之府。)指
挥联累,圭璋琮璜之状,(《周礼》:六币,圭以马,璋以皮,璧以帛,琮以锦,
琥以绣,璜以黼。《说文》:圭,瑞玉也。上圆下方,剡上为圭,半圭为璋。琮
大八寸,似车釭。璜半璧。)各有列位,不失其序,虽第其价可也。以文观之,
则赋、颂、诗、歌、书、奏、诏、策、议、论之辞毕具。以语观之,则右史记言,
《尚书》、《战国策》成败兴坏之说大备,无不苞也。噫!是可以为学者之端耶。
(一无“之”字。)
始吾少时,有路子者,自赞为是书,吾嘉而叙其意,而其书终莫能具,卒俟
宗直也。故删取其叙,系于左,以为《西汉文类》首纪。殷、周之前,其文简而
野,魏、晋以降,则荡而靡,得其中者汉氏。汉氏之东,则既衰矣。当文帝时,
始得贾生明儒术,武帝尤好焉。而公孙弘、董仲舒、司马迁、相如之徒作,风雅
益盛,敷施天下,自天子至公卿大夫士庶人咸通焉。于是宣于诏策,达于奏议,
讽于辞赋,传于歌谣,由高帝迄于哀、平,王莽之诛,四方之文章盖烂然矣。史
臣班孟坚修其书,拔其尤者,充于简册,则二百三十年间,列辟之达道,(列辟,
人主也。)名臣之大范,贤能之志业,黔黎之风美列焉。若乃合其英精,(一作
“菁”。)离其变通,论次其叙位,必俟学古者兴行之。唐兴,用文理。(一作
章。)贞元间,文章特盛。本之三代,浃于汉氏,与之相准。于是有能者,取孟
坚书,类其文,次其先后,为四十卷。
○杨评事文集后序(杨君,凌也。《先友记》云:杨氏兄弟者,弘农人。凭
由江南西道入为散骑常侍。凝以兵部郎中卒,凌以大理评事卒。用知评事之为凌
也,审矣。《唐书》云:凌终侍御史,误也。)
赞曰:文之用,辞令褒贬,导扬讽谕而已。虽其言鄙野,足以备于用。然而
阙其文采,固不足以竦动时听,夸示后学。立言而朽,(采用《左传》“立德立
功立言”,此之谓不朽。)君子不由也。故作者抱其根源,而必由是假道焉。作
于圣,故曰经;述于才,故曰文。文有二道,辞令褒贬,本乎着述者也;导扬讽
谕,本乎比兴者也;着述者流,盖出于《书》之谟、训,《易》之象、系,《春
秋》之笔削,其要在于高壮广厚,词正而理备,谓宜藏于简册也。比兴者流,盖
出于虞、夏之咏歌,殷、周之风雅,其要在于丽则清越,(扬子:诗人之赋丽以
则。谓靡丽而有法则。《礼记》:其声清越而长。)言畅而意美,谓宜流于谣诵
也。兹二者,考其旨义,乖离不合。故秉笔之士,恒偏胜独得,而罕有兼者焉。
厥有能而专美,命之曰艺成。(《礼记·乐记》云:德成而上,艺成而下。)虽
古文雅之盛世,不能并肩而生。
唐兴以来,称是选而不怍者,梓潼陈拾遗。(陈子昂,梓州射洪人,尝为右
拾遗。唐兴,文章承徐、庾馀风,天下祖尚,子昂始变正风雅。)其后燕文贞以
着述之馀,攻比兴而莫能极;(张说,封燕国公,谥文贞。朝廷大述作多出其手,
其文属思精壮,世所不逮。说殁后,帝使就家录其文行于世。)张曲江以比兴之
隟,(与“隙”同。)穷着述而不克备。(张九龄,韶州曲江人。开元后,天
下称曲江公而不名云。一本穷字下有“作者”二字。)其馀各探一隅,相与背驰
于道者,其去弥远。文之难兼,斯亦甚矣。若杨君者,少以篇什着声于时,其炳
耀尤异之词,讽诵于文人,盈满于江湖,达于京师。晚节遍悟文体,尤邃叙述。
学富识远,才涌未已,其雄杰老成之风,与时增加。既获是,不数年而夭。其季
年所作尤善,其为《鄂州新城颂》、《诸葛武侯传论》、饯送梓潼陈众甫、汝南
周愿、河东裴泰、(贞元十八年,泰为安南都护。)武都符义府、(符,一作
“何”。)泰山羊士谔、(元和三年,士谔贬资州刺史。)陇西李练凡六《序》,
《庐山禅居记》、《辞李常侍启》、《远游赋》、《七夕赋》,皆人文之选已。
用是陪陈君之后,其可谓具体者欤?呜呼!公既悟文而疾,既即功而废,废不逾
年,大病及之,卒不得穷其工、竟其才,遗文未克流于世,休声未克充于时。凡
我从事于文者,所宜追惜而悼慕也!宗元以通家修好,幼获省谒,故得奉公元兄
命,论次篇简。遂述其制作之所诣,以系于后。
○濮阳吴君文集序(据传,吴武陵,信州人,元和初,擢进士第。不书其父
之名与文,唯载初柳宗元谪永州,而武陵亦坐他事流永,宗元贤其才。与序所言
皆合。)
博陵崔成务,尝为信州从事。为余言:邑有闻人濮阳吴君,(吴君系本濮阳,
后居信州。)弱龄长鬛而广颡,(《春秋传》:使长鬛者。谓长须也。)好学而
善文。居乡党,未尝不以信义交于物;教子弟,未尝不以忠孝端其本。以是卿相
贤士,率与亢礼。(《汉》:令丞与亢礼。师古注:亢,当也。)余尝闻而志乎
心。会其子偘,(与“侃”同。)更名武陵,升进士,(元和二年,武陵登第。)
得罪来永州,(元和三年,武陵坐事流永州。)因奉其先人文集十卷,再拜请余
以文冠其首,余得遍观焉。其为词赋,有戒苟冒陵僣之志;其为诗歌,有交王公
大人之义;其为诔志吊祭,有孝恭慈仁之诚。而多举六经圣人之大旨,发言成章,
有可观者。
古之司徒,必求秀士,由乡而升之天官。(《礼记·王制》:命乡论秀士,
升之司徒,曰选士。论选士之秀者而升之学,曰俊士。《周礼》:卿大夫献贤能
之书于王,王拜而受之,登于天府。)古之太史,必求人风,陈诗以献于法宫。
(《王制》:命太师陈诗以观民风。)然后材不遗而志可见。近世之居位者,或
未能尽用古道,故吴君之行不昭,而其辞不荐,虽一命于王,而终伏其志。(
“伏”,一作“夭”。)呜呼,有可惜哉!(一无“有”字。)
武陵又论次志传三卷继于末,其官氏(“其”下有“志”字。)及他才行甚
具云。(武陵终韶州刺史,无子,女汭、湘。)
○王氏伯仲唱和诗序
仆闻之,世其家业不陨者,虽古犹今也,(“今”,一作“乏”。)求之于
今而有获焉。王氏子某,与余通家,(《后汉·孔融传》:我是李君通家子弟。)
代为文儒。自先天以来。(先天,睿宗年号。元年,岁在壬子。)策名闻达,秉
毫翰而践文昌。(武后光宅元年九月,以尚书省为文昌台,一本无“毫”字。)
登禁掖者,纷纶华耀,(一作“纷华荣耀”。)继武而起。士大夫掉鞅于文囿者,
(《左传》宣十二年:御下两马,掉鞅而还。注:掉,正也。鞅,羁也。掉,徒
吊切。鞅,音养。)咸不得攀而伦之。乙亥岁,(贞元十一年也。)某自南徐来,
(南徐,润州,宋置南徐州。)执文贶予,词有远致。又着论非班超不能读父兄
之书,(“读”,一作“续”。)而乃徼狂疾之功以为名。(徼,古尧切。)吾
知其奉儒素之道专矣。间以兄弟嗣来京师,会于旧里。若璩、玚在魏,(《后汉》:
应奉,字世叔,有子珣,为司空掾。珣子璩,字休琏。璩兄玚,字德琏。《魏书》:
应玚,弟璩,咸以文章显。璩,音渠。玚,徒朗切。《集韵》:仗梗切,又丑亮
切。)机、云入洛。(吴大司马陆抗二子,机字士衡,云字士龙,晋太康末,俱
入洛,造司空张华。华曰:“伐吴之役,利在二隽。”《晋书》:二陆入洛,三
张减价。)由是正声迭奏,雅引更和,播埙篪之音韵,调律吕之气候,穆然清风,
(《诗》:吉甫作颂,穆如清风。)发在简素。非文章之胄,曷能及兹?况宗兄
握炳然之文,以赞关石,(贞元十年十一月,以浙西观察使王纬为诸道盐铁转运
使。《书》:关石和钧。《汉书》: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荐冠银章,荣映
江湖,则向时之美谈,必复其始。(《左传》:公侯之子孙,必复其始。)
某也谓余传卜氏之学,宜叙于首章。(卜子夏作《诗序》。)操斧于班、郢
之门,(班,公输班也。郢,《庄子》云运斤成风者。)斯强颜耳。诗凡若干首。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作者【柳宗元】更多作品:
《柳宗元集》柳宗元集
《全唐诗》第17卷044首〖乐府杂曲·鼓吹铙歌·晋阳武〗
《全唐诗》第17卷045首〖乐府杂曲·鼓吹铙歌·兽之穷〗
《全唐诗》第17卷046首〖乐府杂曲·鼓吹铙歌·战武牢〗
《全唐诗》第17卷047首〖乐府杂曲·鼓吹铙歌·泾水黄〗
《全唐诗》第17卷048首〖乐府杂曲·鼓吹铙歌·奔鲸沛〗
《全唐诗》第17卷049首〖乐府杂曲·鼓吹铙歌·苞枿〗
《全唐诗》第17卷050首〖乐府杂曲·鼓吹铙歌·河右平〗
《全唐诗》第17卷051首〖乐府杂曲·鼓吹铙歌·铁山碎〗
《全唐诗》第17卷052首〖乐府杂曲·鼓吹铙歌·靖本邦〗
《全唐诗》第17卷053首〖乐府杂曲·鼓吹铙歌·吐谷浑〗
《全唐诗》第17卷054首〖乐府杂曲·鼓吹铙歌·高昌〗
《全唐诗》第17卷055首〖乐府杂曲·鼓吹铙歌·东蛮〗
《全唐诗》第20卷026首〖相和歌辞·东门行〗
《全唐诗》第22卷016首〖舞曲歌辞·白纻歌〗
《全唐诗》第25卷062首〖杂曲歌辞·行路难三首〗
《全唐诗》第26卷046首〖杂曲歌辞·杨白花〗
《全唐诗》第350卷001首〖奉平淮夷雅表·皇武命丞相度董师集大功也〗
《全唐诗》第350卷002首〖奉平淮夷雅表·方城命愬守也卒入蔡得其大丑以平淮右〗
《全唐诗》第350卷003首〖唐铙歌鼓吹曲十二篇·隋乱既极唐师起晋阳平奸豪为生人义主以仁兴武为晋阳武第一〗
《全唐诗》第350卷004首〖唐铙歌鼓吹曲十二篇·唐既受命李密自败来归以开黎阳斥东土为兽之穷第二〗
《全唐诗》第350卷005首〖唐铙歌鼓吹曲十二篇·太宗师讨王充窦建德助逆师奋击武牢下擒之遂降充为战武牢第三〗
《全唐诗》第350卷006首〖唐铙歌鼓吹曲十二篇·薛举据泾以死子仁杲尤勇以暴师平之为泾水黄第四〗
《全唐诗》第350卷007首〖唐铙歌鼓吹曲十二篇·辅氏凭江淮竟东海命将平之为奔鲸沛第五〗
《全唐诗》第350卷008首〖唐铙歌鼓吹曲十二篇·梁之馀保荆衡巴巫穷南越良将取之不以师为苞枿第六〗
《全唐诗》第350卷009首〖唐铙歌鼓吹曲十二篇·李轨保河右师临之不克变或执以降为河右平第七〗
《全唐诗》第350卷010首〖唐铙歌鼓吹曲十二篇·突厥之大古夷狄莫强焉师大破之降其国告于庙为铁山碎第八〗
《全唐诗》第350卷011首〖唐铙歌鼓吹曲十二篇·刘武周败裴寂咸有晋地太宗灭之为靖本邦第九〗
《全唐诗》第350卷012首〖唐铙歌鼓吹曲十二篇·李靖灭吐谷浑西海上为吐谷浑第十〗
《全唐诗》第350卷013首〖唐铙歌鼓吹曲十二篇·李靖灭高昌为高昌第十一〗
《全唐诗》第350卷014首〖唐铙歌鼓吹曲十二篇·既克东蛮群臣请图蛮夷状如周书王会为东蛮第十二〗
《全唐诗》第350卷015首〖贞符〗
《全唐诗》第350卷016首〖视民诗〗
《全唐诗》第351卷001首〖同刘二十八院长述旧言怀感时书事奉寄澧州张员外使君五十二韵之作因其韵增至八十通赠二君子〗
《全唐诗》第351卷002首〖弘农公以硕德伟材屈于诬枉左官三岁复为大僚天监昭明人心感悦宗元窜伏湘浦拜贺末由谨献诗五十韵以毕微志〗
《全唐诗》第351卷003首〖酬韶州裴曹长使君寄道州吕八大使因以见示二十韵一首〗
《全唐诗》第351卷004首〖酬娄秀才将之淮南见赠之什〗
《全唐诗》第351卷005首〖酬娄秀才寓居开元寺,早秋月夜病中见寄〗
《全唐诗》第351卷006首〖初秋夜坐赠吴武陵〗
《全唐诗》第351卷007首〖晨诣超师院读禅经〗
《全唐诗》第351卷008首〖赠江华长老〗
《全唐诗》第351卷009首〖巽上人以竹闲自采新茶见赠,酬之以诗〗
《全唐诗》第351卷010首〖零陵赠李卿元侍御简吴武陵〗
《全唐诗》第351卷011首〖界围岩水帘〗
《全唐诗》第351卷012首〖古东门行〗
《全唐诗》第351卷013首〖寄韦珩〗
《全唐诗》第351卷014首〖奉和杨尚书郴州追和故李中书夏日登北楼十韵之作依本诗韵次用〗
《全唐诗》第351卷015首〖杨尚书寄郴笔知是小生本样令更商榷使尽其功辄献长句〗
《全唐诗》第351卷016首〖南省转牒欲具江国图令尽通风俗故事〗
《全唐诗》第351卷017首〖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全唐诗》第351卷018首〖再至界围岩水帘遂宿岩下〗
《全唐诗》第351卷019首〖诏追赴都回寄零陵亲故〗
《全唐诗》第351卷020首〖过衡山见新花开却寄弟〗
《全唐诗》第351卷021首〖汨罗遇风〗
《全唐诗》第351卷022首〖朗州窦常员外寄刘二十八诗,见促行骑走笔酬赠〗
《全唐诗》第351卷023首〖离觞不醉,至驿却寄相送诸公〗
《全唐诗》第351卷024首〖北还登汉阳北原题临川驿〗
《全唐诗》第351卷025首〖善谑驿和刘梦得酹淳于先生〗
《全唐诗》第351卷026首〖诏追赴都二月至灞亭上〗
《全唐诗》第351卷027首〖李西川荐琴石〗
《全唐诗》第351卷028首〖同刘二十八哭吕衡州,兼寄江陵李元二侍御〗
《全唐诗》第351卷029首〖奉酬杨侍郎丈因送八叔拾遗戏赠诏追南来诸宾二首〗
《全唐诗》第351卷030首〖商山临路有孤松往来斫以为明好事者怜之编竹成楦遂其生植感而赋诗〗
《全唐诗》第351卷031首〖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
《全唐诗》第351卷032首〖重别梦得〗
《全唐诗》第351卷033首〖三赠刘员外〗
《全唐诗》第351卷034首〖再上湘江〗
《全唐诗》第351卷035首〖清水驿丛竹天水赵云余手种一十二茎〗
《全唐诗》第351卷036首〖长沙驿前南楼感旧〗
《全唐诗》第351卷037首〖桂州北望秦驿,手开竹径至钓矶,留待徐容州〗
《全唐诗》第351卷038首〖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全唐诗》第351卷039首〖柳州寄丈人周韶州〗
《全唐诗》第352卷001首〖登柳州峨山〗
《全唐诗》第352卷002首〖得卢衡州书因以诗寄〗
《全唐诗》第352卷003首〖答刘连州邦字〗
《全唐诗》第352卷004首〖岭南江行〗
《全唐诗》第352卷005首〖柳州峒氓〗
《全唐诗》第352卷006首〖酬徐二中丞普宁郡内池馆即事见寄〗
《全唐诗》第352卷007首〖酬贾鹏山人郡内新栽松寓兴见赠二首〗
《全唐诗》第352卷008首〖种柳戏题〗
《全唐诗》第352卷009首〖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
《全唐诗》第352卷010首〖浩初上人见贻绝句欲登仙人山因以酬之〗
《全唐诗》第352卷011首〖雨中赠仙人山贾山人〗
《全唐诗》第352卷012首〖别舍弟宗一〗
《全唐诗》第352卷013首〖奉和周二十二丈酬郴州侍郎衡江夜泊得韶州书并附当州生黄茶一封率然成篇代意之作〗
《全唐诗》第352卷014首〖殷贤戏批书后寄刘连州并示孟仑二童〗
《全唐诗》第352卷015首〖重赠二首〗
《全唐诗》第352卷016首〖叠前〗
《全唐诗》第352卷017首〖叠后〗
《全唐诗》第352卷018首〖铜鱼使赴都寄亲友〗
《全唐诗》第352卷019首〖韩漳州书报彻上人亡因寄二绝〗
《全唐诗》第352卷020首〖柳州城西北隅种柑树〗
《全唐诗》第352卷021首〖闻彻上人亡寄侍郎杨丈〗
《全唐诗》第352卷022首〖段九秀才处见亡友吕衡州书迹〗
《全唐诗》第352卷023首〖柳州寄京中亲故〗
《全唐诗》第352卷024首〖种木槲花〗
《全唐诗》第352卷025首〖摘樱桃赠元居士,时在望仙亭南楼与朱道士同处〗
《全唐诗》第352卷026首〖酬曹侍御过象县见寄〗
《全唐诗》第352卷027首〖法华寺石门精舍三十韵〗
《全唐诗》第352卷028首〖游朝阳岩遂登西亭二十韵〗
《全唐诗》第352卷029首〖湘口馆潇湘二水所会〗
《全唐诗》第352卷030首〖登蒲州石矶望横江口潭岛深迥斜对香零山〗
《全唐诗》第352卷031首〖南涧中题〗
《全唐诗》第352卷032首〖游石角过小岭至长乌村〗
《全唐诗》第352卷033首〖与崔策登西山〗
《全唐诗》第352卷034首〖构法华寺西亭〗
《全唐诗》第352卷035首〖夏夜苦热登西楼〗
《全唐诗》第352卷036首〖觉衰〗
《全唐诗》第352卷037首〖游南亭夜还叙志七十韵〗
《全唐诗》第352卷038首〖韦道安〗
《全唐诗》第352卷039首〖哭连州凌员外司马〗
《全唐诗》第352卷040首〖旦携谢山人至愚池〗
《全唐诗》第352卷041首〖独觉〗
《全唐诗》第352卷042首〖首春逢耕者〗
《全唐诗》第352卷043首〖溪居〗
《全唐诗》第352卷044首〖夏初雨后寻愚溪〗
《全唐诗》第352卷045首〖入黄溪闻猿〗
《全唐诗》第352卷046首〖韦使君黄溪祈雨见召从行至祠下口号〗
《全唐诗》第352卷047首〖郊居岁暮〗
《全唐诗》第352卷048首〖秋晓行南谷经荒村〗
《全唐诗》第352卷049首〖雨后晓行独至愚溪北池〗
《全唐诗》第352卷050首〖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
《全唐诗》第352卷051首〖零陵春望〗
《全唐诗》第352卷052首〖从崔中丞过卢少尹郊居〗
《全唐诗》第352卷053首〖夏昼偶作〗
《全唐诗》第352卷054首〖雨晴至江渡〗
《全唐诗》第352卷055首〖江雪〗
《全唐诗》第352卷056首〖冉溪〗
《全唐诗》第352卷057首〖法华寺西亭夜饮〗
《全唐诗》第352卷058首〖戏题石门长老东轩〗
《全唐诗》第353卷001首〖茅檐下始栽竹〗
《全唐诗》第353卷002首〖种仙灵毗〗
《全唐诗》第353卷003首〖种术〗
《全唐诗》第353卷004首〖种白蘘荷〗
《全唐诗》第353卷005首〖新植海石榴〗
《全唐诗》第353卷006首〖戏题阶前芍药〗
《全唐诗》第353卷007首〖始见白发题所植海石榴〗
《全唐诗》第353卷008首〖植灵寿木〗
《全唐诗》第353卷009首〖自衡阳移桂十馀本植零陵所住精舍〗
《全唐诗》第353卷010首〖湘岸移木芙蓉植龙兴精舍〗
《全唐诗》第353卷011首〖早梅〗
《全唐诗》第353卷012首〖南中荣橘柚〗
《全唐诗》第353卷013首〖红蕉〗
《全唐诗》第353卷014首〖巽公院五咏·净土堂〗
《全唐诗》第353卷015首〖巽公院五咏·曲讲堂〗
《全唐诗》第353卷016首〖巽公院五咏·禅堂〗
《全唐诗》第353卷017首〖巽公院五咏·芙蓉亭〗
《全唐诗》第353卷018首〖巽公院五咏·苦竹桥〗
《全唐诗》第353卷019首〖梅雨〗
《全唐诗》第353卷020首〖零陵早春〗
《全唐诗》第353卷021首〖田家三首〗
《全唐诗》第353卷022首〖行路难三首〗
《全唐诗》第353卷023首〖闻籍田有感〗
《全唐诗》第353卷024首〖跂乌词〗
《全唐诗》第353卷025首〖笼鹰词〗
《全唐诗》第353卷026首〖放鹧鸪词〗
《全唐诗》第353卷027首〖龟背戏〗
《全唐诗》第353卷028首〖闻黄鹂〗
《全唐诗》第353卷029首〖浑鸿胪宅闻歌效白纻〗
《全唐诗》第353卷030首〖杨白花〗
《全唐诗》第353卷031首〖渔翁〗
《全唐诗》第353卷032首〖饮酒〗
《全唐诗》第353卷033首〖读书〗
《全唐诗》第353卷034首〖感遇二首〗
《全唐诗》第353卷035首〖咏史〗
《全唐诗》第353卷036首〖咏三良〗
《全唐诗》第353卷037首〖咏荆轲〗
《全唐诗》第353卷038首〖掩役夫张进骸〗
《全唐诗》第353卷039首〖省试观庆云图诗〗
《全唐诗》第353卷040首〖春怀故园〗
《唐诗三百首》卷一 五言古诗 晨诣超师院读禅经
《唐诗三百首》卷一 五言古诗 溪居
《唐诗三百首》卷三 七言古诗 渔翁
《唐诗三百首》卷六 七言律诗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
《唐诗三百首》卷七 五言绝句 江雪



国学书库首页 国学电子书下载
 
2010-2025 全球华人国学经典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