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书库书法迷书法集书法导航书法家篆刻字库书法字体五体书古风书甲骨文古印篆书篆体光明书集美书33书法毛笔字钢笔字多体书花鸟字書法视频集字字形大字篆刻之家国学古籍中医象棋游戏电子书商城网站修改起名识字英语印章签名硬筆字字体下载免费字体中文字体英文字体P图宝Ai矢量阿弥陀佛意见反馈安全网站捐赠
默认设置 字号

卷九十二
书名:苏轼集    作者:苏轼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解一首
【易解(十八变而成)】
四营为一变,三变而一爻,六爻为十八变也。三变之余四数之,得九为老阴,
得六为老阴,得七为少阳,得八为少阴。故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
有四,取老而言也。凡九六为老,七八为少,其说未之闻也。或曰:阳极于九,
其次则七也。极者为老,其次为少,则(阴)当老于十而少于八也。曰:阴不可
加于阳,故十不用,十不用,犹当老于八而少于六也。则又曰:阳顺而上,其成
数极于九,阴逆而下,其成数极于六。自下而上,阴阳均也,稚于子午,而壮于
己亥,始于复垢,而终于乾坤者,阴犹阳也,曷尝有进阳而退阴与逆顺之别乎?
且夫自然间而制其予夺哉!惟唐一行之学则不然。以为《易》固言之矣,十有八
变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则十(有)八变之间有八卦焉,人莫之思也。变之初,
有多少。其一变也,不五则九。其二与三也,不四则八。八与九为多,五与四为
少。多少者,奇耦之象也。三变皆少,则乾之象也。乾所以为老阳,而四数其余
得九,故以九名之。三变皆多,则坤之象也,坤所以为老阴,而四数其余得六,
故以六名之。三变而少者一,则震坎艮之象也,震坎艮所以为少阳,而四数其余
得七,故以七名之。三变而多者一,则巽离兑之象也,巽离兑所以为少阴,而四
数其余得八,故以八名之。故七八九六者,因余数以名阴阳,而阴阳之所以为老
少者,不在是而在乎三变间,八卦之象也。此唐一行之学也。
◎说七首
【仁说】
孟子曰:“仁者如射,发而不中,反求诸身。”吾尝学射矣,始也心志于中,
目存乎鹄,手往从之,十发而九失,其一中者,幸也。有善射者,教吾反求诸身,
手持权衡,足蹈规矩,四肢百体,皆有法焉。一法不修,一病随之。病尽而法完,
则心不期中,目不存鹄,十发十中矣。四肢百体,一不如法,差于此者,在毫厘
之内,而失于彼者,在寻丈之外矣。故曰:孟子之所谓“仁者如射”,则孔子之
所谓“克已复礼”也。君子之志于仁,尽力而求之,有不获焉,退而求之身,莫
若自克。自克而反于礼,一日足矣。何也?凡害于仁者尽也。害于仁者尽,则仁
不可胜用矣。故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一不如礼,
在我者甚微,而民有不得其死者矣。非礼之害,其于杀不辜,不仁之祸,无大于
此者也。
【刚说】
孔子曰:“刚毅木讷,近仁。”又曰:“巧言令色,鲜矣仁。”所好夫刚者,
非好其刚也,好其仁也。所恶夫佞者,非恶其佞也,恶其不仁也。吾平生多难,
常以身试之,凡免我于厄者,皆平日可畏人也;挤我于险者,皆异时可喜人也。
吾是以知刚者之必仁,佞者之必不仁也。
建中靖国之初,吾归自海南,见故人,问存没,追论平生所见刚者,或不幸
死矣。若孙君介夫讳立节者,真可谓刚者也。
始吾弟子由为条例司属官,以议不合引去。王荆公谓君曰:“吾条例司当得
开敏如子者。”君笑曰:“公言过矣,当求胜我者。若我辈人,则亦不肯为条例
司矣。”公不答,径起入户,君亦趋出。君为镇江军书记,吾时通守钱塘,往来
常、润间,见君京口。方新法之初,监司皆新进少年,驭吏如束湿,不复以礼遇
士大夫,而独敬惮君,曰:“是抗丞相不肯为条例司者。”
谢麟经制溪洞事宜,州守王奇与蛮战死,君为桂州节度判官,被旨鞠吏士之
有罪者。麟因收大小使臣十二人付君并按,且尽斩之。君持不可。麟以语侵君。
君曰:“狱当论情,吏当守法。逗挠不进,诸将罪也,既伏其辜矣,余人可尽戮
乎!若必欲以非法斩人,则经制司自为之,我何与焉。”麟奏君抗拒,君亦奏麟
侵狱事。刑部定如君言,十二人皆不死,或以迁官。吾以是益知刚者之必仁也。
不仁而能以一言活十二人于必死乎!
方孔子时,可谓多君子,而曰“未见刚者”,以明其难得如此。而世乃曰
“太刚则折”!士患不刚耳,长养成就,犹恐不足,当忧其太刚而惧之以折耶!
折不折,天也,非刚之罪。为此论者,鄙夫患失者也。君平生可纪者甚多,独书
此二事遗其子勰、勴,明刚者之必仁以信孔子之说。
【稼说(送张琥)】
曷尝观于富人之稼乎?其田美而多,其食足而有余。其田美而多,则可以更
休,而地方得完。其食足而有余,则种之常不后时,而敛之常及其熟。故富人之
稼常美,少秕而多实,久藏而不腐。今吾十口之家,而共百亩之田,寸寸而取之,
日夜以望之,锄耰铚艾,相寻于其上者如鱼鳞,而地力竭矣。种之常不及时,
而敛之常不待其熟,此岂能复有美稼哉?古之人,其才非有以大过今之人也,其
平居所以自养而不敢轻用以待其成者,闵闵焉如婴儿之望长也。弱者养之以至于
刚,虚者养之以至于充。三十而后仕,五十而后爵,信于久屈之中,而用于至足
之后;流于既溢之余,而发于持满之末,此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而今之君子所以
不及也。吾少也有志于学,不幸而早得与吾子同年,吾子之得亦不可谓不早也。
吾今虽欲自以为不足,而众且妄推之矣。呜呼!吾子其去此而务学也哉。博观而
约取,厚积而薄发,吾告子止于此矣。子归过京师而问焉,有曰辙子由者,吾弟
也,其亦以是语之。
【文与可字说】
乡人皆好之,何如?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曰:“未可
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善者好之,不善者恶之,足以为
君子乎?”曰:“未也。孔子为问者言也,以为贤于所问者而已。君子之居乡也,
善者以劝,不善者以耻,夫何恶之有?君子不恶人,亦不恶于人。子夏之于人也,
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
大贤欤,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欤,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子张之意,
岂不曰与其可者,而其不可者自远乎?”“使不可者而果远也,则其为拒也甚矣,
而子张何恶于拒也?”曰:“恶其有意于拒也。”“夫苟有意于拒,则天下相率
而去之,吾谁与居?然则孔子之于孺悲也,非拒欤?”曰:“孔子以不屑教诲为
教诲者也,非拒也。夫苟无意于拒,则可者与之,虽孔子、子张皆然。”吾友文
君名同,字与可。或曰:“为子夏者欤?”曰:“非也。取其与,不取其拒,为
子张者也。”与可之为人也,守道而忘势,行义而忘利,修德而忘名,与为不义,
虽禄之千乘不顾也。虽然,未尝有恶于人,人亦莫之恶也。故曰:与可为子张者
也。
【杨荐字说】
杨君以其所名荐,请字于余。余字之尊,已而告之曰:古之君子,佩玉而服
韨,戴冕而垂旒,一献之礼,宾主百拜,俯偻而后食。夫所为饮食者,为饱也;
所为衣服者,为暖也。若直曰饱暖而已,则夫古之君子,其无乃为纷纷而无益,
迂阔而过当耶?盖君子小人之分,生于足与不足之间。若是足以已矣,而必为之
节文。故其所以养其身者甚周,而其所以自居者甚高而可畏,凛乎其若处女之在
闺也,兢兢乎其若怀千金之璧而行也。夫是以不仁者不敢至于其墙,不义者不敢
过其门。惟其所为者,止于足以已矣之间,则人亦狎之而轻,加之以不义。由此
观之,凡世之所谓纷纷而无益、迂阔而过当者,皆君子之所以自尊也。《易》曰:
“藉用白茅,无咎。”孔子曰:“苟错诸地而可矣。”藉之用茅,何咎之有?地
非不足错也,而必茅之为藉,是君子之过以自尊也。予欲杨君之过以自尊,故因
其名荐而取诸《易》以为之字。杨君有俊才,聪明果敢有过于人,而余独忧其所
以自爱重者不至而已矣。
【张厚之忠甫字说】
张厚之忠甫,乐全先生子也。美才而好学,信道而笃志,先生名之曰恕,而
其客苏轼子瞻和仲推先生之意,字之曰厚之,又曰忠甫。且告之曰:事有近而用
远,言有约而义博者,渴必饮,饥必食,食必五谷,饮必水。此夫妇之愚所共知,
而圣人之智所不能易也。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恕也。仁者得之而后仁,智者
得之而后智。施于君臣父子夫妇朋友之间,无所适而不可,是饥渴饮食之道也。
故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而孔子亦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
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夫骄且吝,岂非不恕而已乎?人而能恕也,虽孔子
可庶几;人而不能恕,虽周公不足观也。先生之所以遗子者至矣,吾不能加豪末
于此矣。然而曾子谓之忠恕,诗人谓之忠厚。以吾观之,忠与恕与厚,是三言者,
圣人之所谓一道也。或谓之谷,或谓之米,或谓之饭,此岂二物也哉?然谓谷米
谓米饭则不可。故吾愿子贯三言而并佩之。将有为也,将有言也,必反而求之曰:
“吾未恕乎?未厚乎?未忠乎?”自反而恕矣,厚矣,忠矣,然后从之。此孔子、
曾子、诗人之意也,先生之意也。
【赵德麟字说】
宋有天下百余年,所与分天工治民事者,皆取之疏远侧微,而不私其亲。故
宗室之贤,未有以勋名闻者。神宗皇帝实始慨然,欲出其英才与天下共之,增立
教养选举之法,所以封植而琢磨之者甚备。行之二十年,而文武之器,彬彬稍见
焉。元佑六年,予自禁林出守汝南,始与越王之孙、华原公之子签书君令畤游。
得其为人,博学而文,笃行而刚,信于为道,而敏于为政。予以为有杞梓之用,
瑚琏之贵,将必显闻于天下,非特佳公子而已。昔汉武帝幸雍祠五畤,获白麟以
荐上帝,作《白麟之歌》,而司马迁、班固书曰“获一角兽”,“盖麟云”。
“盖”之为言疑之也。夫兽而一角,固麟矣,二子何疑焉?岂求之武帝而未见所
以致麟者欤?汉有一汲黯,而武帝不能用,乃以白麟赤雁为祥,二子非疑之,盖
陋之也。今先帝立法以出宗室之贤,而主上虚己尽下,求人如不及,四方之符瑞
皆抑而不闻,此真获麟者也。麟固不求获,不幸而有是德与是形,此麟之所病也。
今君学道观妙,澹泊自守,以福贵为浮云,而文章议论,载其令名而驰之,既有
麟之病矣,又可得逃乎。敬字君德麟,而为之说。
◎评史四十六首
【尧不诛四凶】
《史记·舜本纪》:“舜归而言于帝,请流共工于幽陵,以变北狄;放驩兜
于崇山,以变南蛮;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殛鲧于羽山,以变东夷。”太史
公多见先秦古书,故其言时有可考,以正自汉以来儒者之失。四族者,若皆穷奸
极恶,则必见诛于尧之世,不待舜而后诛,明矣。屈原有云:“鲧悻直以忘身。”
则鲧盖刚而犯上者耳。若四族者,诚皆小人也,则安能用之以变四夷之俗哉!由
此观之,则四族之诛,皆非诛死,亦不废弃,但迁之远方为要荒之君长耳。如
《左氏》之所言,皆后世流传之过。若尧之世有大奸在朝而不能去,则尧不足为
尧矣。
【伊尹五就桀】
圣人之所能有绝人者,不可以常情疑其有无。孔子为鲁司寇,堕郈、堕费,
三桓不疑其害已。非孔子,能之乎?伊尹去亳适夏,既丑有夏,复归于亳。伊尹
为政于商,既贰于夏矣,以桀之暴戾,处其执政而不疑,往来两国之间,而商人
父师之。非圣人,能如是乎?是以废太甲,太甲不怨,复其位,太甲不疑皆不可
以常情断其有无也。后世惟诸葛亮近之。玄德将死之言,乃真实语也。使孔明据
刘禅位,蜀人岂有异词哉!读柳宗元《五就桀赞》,终篇皆言,伊尹往来两国之
间,岂其有意教诲桀而全其国耶?不然,汤之当王也久矣,伊尹何疑焉!桀能改
过而免于诛,可庶几也。能用伊尹而得志于天下,虽至愚知其不然矣,宗元意欲
以此自解其从王叔文之罪也。
【曾参曰唯】
孔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
“何谓也?”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师弟子答问,未尝不唯,而曾子
之唯,独记于《论语》。一唯之外,口耳俱丧,而门人方欲问其所谓,此系风捕
影之流,何足实告哉?
【宰我不叛】
李斯上书谏二世,其略曰:“田常为简公臣,布惠施德,下得百姓,上得群
臣,阴取齐国,杀宰予于庭。”是宰予不从田常乱而灭其族。太史公载宰我为临
淄大夫,与田常作乱,以夷其族,孔子耻之。李斯事荀卿,去孔子不远,宜知其
实。盖传者妄也。予尝病太史公言宰我与田常作乱夷其族,使吾先师之门乃有叛
臣焉。天下通祀者容叛臣其间,岂非千载不蠲之惑也耶?近令儿子迈考阅旧书,
究其所因,则宰我不叛,其验甚明。太史公固陋承疑,使宰我负冤千载,而吾师
与蒙其诟,自兹一洗,亦古今之大快也。
【管仲分君谤】
宋君夺民时以为台,而民非之,无忠臣以掩其过也。子罕释相而为司空,民
非子罕而善其君。齐桓公宫中七市,女闾七百,国人非之,管仲故为三归之家,
以掩桓公。此《战国策》之言也。苏子曰:管仲仁人也,《战国策》之言,庶几
是乎!然世未有以为然者也。虽然,管仲之爱其君亦陋矣,不谏其过,而务分谤
焉。或曰:“管仲不可谏也。”苏子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谏而不听,不用
而已矣。故孔子曰:“管仲之器小哉!”
【管仲无后】
《左氏》云:“管仲之世祀也宜哉!”谓其有礼也。而管子之后不复见于齐
者。予读其书,大抵以鱼盐富齐耳。予然后知管子所以无后于齐者。孔子曰:
“管仲相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又曰:“桓
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夫以孔子称其仁,丘
明称其有礼,然不救其无后,利之不可与民争也如此。桑弘羊灭族,韦坚、王
鉷、杨慎矜、王涯之徒,皆不免于祸,孔循诛死,有以也夫。
【楚子玉以兵多败】
蒍贾论子玉,过三百乘必败。而郤克自谓不如先大夫,请八百乘。将以用寡
为胜,抑以将多为贤也?如淮阴侯言多多益办,是用众亦不易。古人以兵多败者,
不可胜数。如王寻、苻坚、哥舒翰者多矣。子玉刚而无礼,少与之兵,或能戒惧
而不败耶?
【司马穰苴】
《史记》:“司马穰苴,齐景公时人也。”其事至伟。而《左氏》不载,予
尝疑之。《战国策》:“司马穰苴,为政者也,闵王杀之,大臣不亲。”则其去
景公也远矣。太史公取《战国策》作《史记》,当以《战国策》为信。凡《史记》
所书大事,而《左氏》无有者,皆可疑。如程婴、杵臼之类是也。穰苴之事不可
诬,抑不在春秋之世,当更徐考之。
【商君功罪】
商君之法,使民务本力农,勇于公战,怯于私斗,食足兵强,以成帝业。然
其民见刑而不见德,知利而不知义,卒以此亡。故帝秦者商君也,亡秦者亦商君
也。其生有南面之福,既足以报其帝秦之功矣;而死有车裂之祸,盖仅足以偿其
亡秦之罚。理势自然,无足怪者。后之君子,有商君之罪,而无商君之功,飨商
君之福,而未受其祸者,吾为之惧矣。元丰三年九月十五日,读《战国策》书。
【王翦用兵】
善用兵者,破敌国,当如小儿毁齿,以渐摇撼,而后取之,虽小痛而能堪也。
若不以渐,一拔而得齿,则取齿适足以杀儿。王翦以六十万人取荆,此一拔取齿
之道也。秦亦惫矣,二世而败,坐此也夫。
【孟尝君宾礼狗盗】
孟尝君所宾礼者至于狗盗,皆以客礼食之,其取士亦陋矣。然微此二人,几
不脱于死。当是时,虽道德礼义之士,无所用之。然道德礼义之士,当救之于未
危,亦无用此士也。
【田单火牛】
田单使人食必祭,以致乌鸢。又设为神师。皆近儿戏,无益于事。盖先以疑
似置齐人心中,则夜见火牛龙文,足以骇动取一时之胜。此其本意也。
【历代世变】
秦以暴虐,焚诗书而亡。汉兴鉴其弊,必尚宽德,崇经术之士,故儒者多。
虽未知圣人,然学宗经师,有识义理者众。故王莽之乱,多守节之士。世祖继起,
不得不废经术,褒尚名节之士。故东汉之士多名节,知名节而不能节之以礼,遂
至于苦节。苦节之士,有视死如归者。苦节既极,故晋、魏之士,变而为旷荡,
尚浮虚而亡礼法,礼法既亡,与夷狄同。故五胡乱华,夷狄之乱已甚,必有英雄
出而平之,故隋、唐混一天下。隋不可谓一天下,第能驱除耳。唐有天下,如贞
观、开元间,虽号治平,然亦有夷狄之风。三纲不正,无父子、君臣、夫妇,其
原始于太宗也。故其后世子孙,皆不可使。玄宗才使肃宗,便叛。肃宗才使永王
璘,便反。君不君,臣不臣,故藩镇不宾,权臣跋扈,陵夷有五代之乱。汉之治
过于唐矣,汉有纲正。因客有问十世可知,遂推此数论。
【秦穆公汉武帝】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勤而
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
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人也。”公使谓之,
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蹇叔之子与师,器而遣之,曰:“晋人
御师必于淆,淆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莫也,其北陵,文王之所避风雨也。
必死是间,吾收尔骨焉。”汉武帝违韩安国而用王恢,然卒杀恢。是有秦穆公违
蹇叔之罪,而无用孟明之德也。
【汉武帝巫盅事】
汉武帝讳巫盅之事,疾如仇仇。盖夫妇、君臣、父子之间,嗷嗷然不聊生矣。
然《史记·封禅书》云:“丁夫人、雒阳虞初等,以方祠诅匈奴、大宛。”己且
为巫盅之魁,何以责其下?此最可笑云。
【穆生去楚王戊】
【何苓之名说】
罗浮道士何宗一以其犹子为童子,状貌肥黑矮小,尝戏之曰:此罗浮茯苓精
也。俗谚曰:“下有茯苓,上生兔丝。”因名之曰苓之,字表丝。且祝老何善待
之,壮长非庸物也。
【穆生去楚王戊】
楚元王敬礼穆生,每置酒,常为穆生设醴。及王戊即位,常设,后忘设焉。
穆生退,曰:“可以逝矣。醴酒不设,王之意怠。楚人将钳我于市。”称疾卧。
申公与白生强起之,曰:“独不念先王之德欤?今王一旦失小礼,何足至此。”
穆生曰:“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先王所以礼吾三人者,为道之存故也。今
而忽之,是忘道也。忘道之人,胡可与久处?岂为区区之礼哉!”遂谢病去。申
公、白生独留。王戊稍淫暴,与吴通谋,二人谏不听,衣之赭衣,使杵臼舂于市。
申公愧之,归鲁教授,不出门。已而赵绾、王臧言于武帝,复以安车蒲轮召,卒
坐臧事,病免。死。穆生远引于未萌之前,而申公眷恋于既悔之后。谓祸福皆天
不可避就者,未必然也。可书之座右,为士君子终身之戒。
【郦寄幸免】
班固有言:“当孝文时,天下以郦寄为卖友。夫卖友者,谓见利而忘义也。
若寄父为功臣而又执劫,摧吕禄,以安社稷,谊存君亲可也。”予曰:当是时,
寄不得不卖友也。罪在于寄以功臣子而与国贼游,且相厚善也。石碏之子厚与
州吁游,碏禁之不从,卒杀之。君子无所讥,曰“大义灭亲”。郦商之贤不及
石碏,故寄得免于死,古之幸人也。而固又为洗卖友之秽,固之于义陋矣。
【司马相如创开西南夷路】
司马长卿始以污行不齿于蜀人,既而以赋得幸天子,未能有所建明立丝毫之
善以自赎也。而创开西南夷逢君之恶,以患苦其父母之邦,乃复矜其车服节旄之
美,使邦君负弩先驱,岂得诗人致恭桑梓、万石君父子下里门之义乎?卓王孙暴
富迁虏也,故眩而喜耳。鲁多君子,何喜之有!
【司马相如之谄死而不已】
司马相如归临邛,令王吉谬为恭敬,日往朝相如,相如称病,使从者谢吉。
及卓氏为具,相如又称病不往。吉自往迎相如。观吉意,欲与相如为率钱之会耳。
而相如遂窃妻以逃,大可笑。其《谕蜀父老》,云以讽天子。以今观之,不独不
能讽,殆几于劝矣。谄谀之意,死而不已,犹作《封禅书》。如相如,真可谓小
人也哉!
【窦婴田蚡】
窦婴、田蚡俱好孺雅,推毂赵绾、王臧。迎鲁申公,欲设明堂,令列侯就国,
除关,以礼为服制,欲以兴太平。会(窦)太后不悦,绾、臧下吏,婴、蚡皆罢。
观婴、蚡所为,其名亦善矣。然婴既沾沾自喜,蚡又专为奸利,太平岂可以文致
力成哉。申公始不能用穆生言,为楚人所辱,亦可以少惩矣。晚乃为婴,蚡起,
又可以一笑。凤凰翔于千仞,乌鸢弹射不去,诚非虚语也。
【王韩论兵】
王恢与韩安国论击匈奴上前,至三乃复。安国初持不可击甚坚,后乃云:
“意者有他谬巧,可以擒之,则臣不可知也。”安国揣知上意所向,故自屈其议
以信恢耳。不然,安国所论,殆天下所以存亡者,岂计於“谬巧”哉?安国少贬
其论,兵连祸结,至汉几亡,可以为后世君子之戒。
【霍光疏昌邑王之罪】
观昌邑王与张敞语,真风狂不慧者尔,乌能为恶?废则已矣,何至诛其从官
二百余人。以吾观之,其中从官,必有谋光者,光知之,故立、废贺,非专以淫
乱故也。二百人方诛,号呼于市,曰:“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此其有谋明矣。
特其事秘密,无缘得之。着此者,亦欲后人微见其意也。武王数纣之罪,孔子犹
且疑之。光等疏贺之恶,可尽信耶?
【赵充国用心可重】
始予观充国策先零、匈奴情伪,曰:“何其明也。”又观遣雕车行羌中告谕,
阻辛武贤先攻罕、开,守便宜不出师。画屯田十二利,专务以恩信积谷招降,以
谓此从容以义用兵,与夫逞诈谖疲人于一战者绝殊。最末,观其语将校曰:“诸
君皆便文自营尔,非为公家忠计也。”语郎中曰:“是何言之不忠也?吾固以死
守之。”语浩星赐曰:“吾老矣,岂嫌伐一时事以欺明主哉!老臣不以余命为陛
下言之,卒死,谁当复言之?”卒以其意白上云。呜呼!使有位君子皆用其心如
充国,则古今天下岂有不治者哉!尝观于内,公卿士大夫之议曰:“法当然,奈
何!”观于外,将之议曰:“诏如是,不当违诏也。”凡在我,一入一出,未有
止障也。脱有能言一事,其言不用,则矜语于人曰:“某事吾尝言之,上不我用
也,我则无负。”终不更犯颜色,往复论也,况于以死守而不欺,岂复有哉!而
以余命受禄位者,并肩立也。岂特才不及充国,忠又不如,可叹也。夫充国之用
心,人臣常道尔。然与充国同时在汉廷人,未闻皆然,而充国独然,故可重也。
噫,今之人,不及往时远矣,则充国益可重也。予既观充国而感今之人,又观宣
帝与之上下议论,而格排群疑用之,遂无劳兵下羌寇,不知其能功名,亦遇主然
也。噫,宣帝、充国可重也,况三代君臣间哉。下不肯有欺上,上其容有间然乎?
而观扬子云赞,不及此区区论功尔。功古今岂无大者哉,不若原其心以励事君也。
班固又不出语。山东气俗,故着云尔。
【直不疑买金偿亡】
乐正子春曰:“自吾母而不用吾情,吾安所用其情。”故不情者,君子之所
甚恶也。虽若孝弟者,犹所不与。以德报怨,行之美者也。然孔子不取者,以其
不情也。直不疑买金偿亡,不辨盗嫂,亦士之高行矣。然非人情。其所以蒙垢受
诬,非不求名也,求名之至者也。太史公窥见之,故其赞曰:“塞侯微巧,周文
处谄,君子讥之,为其近于佞也。”不疑蒙垢以求名,周文秽迹以求利。均以为
佞。佞之为言智也。太史公之论,后世莫晓者。吾是以疏解之。
【杨雄言许由】
巢、由不受尧禅,尧、舜不害为至德。夷、齐不食周粟,汤、武不害为至仁。
孔子不废是说,曰:“武尽美矣,未尽善也。”扬雄者独何人,乃敢废此,曰:
“允哲尧禅舜之,重则不轻于由矣。”陋哉斯言。使夷、齐不经孔子,雄亦且废
之矣。世主诚知揖逊之水,尚污牛腹,则干戈之粟,岂能溷夷、齐之口哉?于此
知圣人以位为械,以天下为牢,庶乎其不骄士矣!
【西汉风俗谄媚】
西汉风俗谄媚,不为流俗所移,惟汲长孺耳。司马迁至伉简。然作《卫青传》,
不名青,但谓之大将军;贾谊何等人也,而云爱幸于河南太守吴公。此等语甚可
鄙,而迁不知,习俗使然也。本朝太宗时,士大夫亦有此风,至今未衰。吾尝发
策学士院,问两汉所以亡者,难易相反,意在此也。而答者不能尽,吾亦尝于上
前论之。
【邳彤汉之元臣】
王郎反河北,独钜鹿、信都为世祖坚守。世祖既得二郡,议者以谓可因二郡
兵自送,还长安。惟邳彤不可,以为:若行此策,“岂徒空失河北,必更惊动三
辅。公若无复征战之意,则虽信都之兵,犹难会也。何者?公既西,则邯郸之兵,
不肯捐父母、背城主而千里送公,其离散逃亡可必也。”世祖感其言而止。苏子
曰:此东汉兴亡之决,邳彤可谓汉之元臣也。景德契丹之役,群臣皆欲避狄江南、
西蜀。莱公不可。武臣中独高琼与莱公意同耳。公既争之力,上曰:“卿文臣,
岂能尽用兵之利?”莱公曰:“请召高琼。”琼至,乃言避狄为便。公大惊,以
琼为悔也。已而徐言,避狄固为安全,但恐扈驾之士,中路逃亡,无与俱西南者
耳。上乃大惊,始决意北征。琼之言,大略似邳彤,皆一代之雄杰也。
【朱晖非张林均输】
东汉肃宗时,谷贵,经用不足。尚书张林请以布帛为租,官自煮盐,且行均
输。独朱晖文季以为不可。事既寝,而陈事者复以为可行,帝颇然之。晖复独奏
曰:“王制,天子不言有无,诸侯不言多寡,食禄之家,不与百姓争利。今均输
之法,与贾贩无异。盐利归官,则下人穷怨。布帛为租,则吏多奸盗。皆非明主
所当行。”帝方以林言为然,发怒,切责诸尚书。晖等皆自系狱。三日,诏出之,
曰:“国家乐闻驳议,黄发无愆,诏书过也,何故自系?”晖等因称病笃,尚书
令以下惶怖,谓晖曰:“今林得谴,奈何称病,其祸不细!”晖曰:“行年八十,
蒙恩得在机密,当以死报。若心知不可,而顺指雷同,负臣子之义。今耳目无所
闻见,伏待死命。”遂闭口不复言。诸尚书不知所为,乃共劾奏晖等。帝意解,
寝其事。后数日,诏使直事郎问晖起居状,太医视疾,太官赐食,晖乃起。元佑
七年七月二十一日,偶读《后汉书·朱文季传》,感叹不已。肃宗号称长者,诏
书既已引罪而谢文季矣,诸尚书何怖之甚也。文季于此时强立不足多贵,而诸尚
书为可笑也。云“其祸不细”,不知以何等为祸,盖以帝不悦后不甚进用为莫大
之祸也。悲夫!
【曹袁兴亡】
魏武帝既胜乌桓,曰:“吾所以胜者,幸也。前谏我者,万全之计也。”乃
赏谏者,曰:“后勿难言。”袁绍既败于官渡,曰:“诸人闻吾败,必相哀,惟
田别驾不然,幸其言之中也。”乃杀丰。为明主谋而不忠,不惟无罪,乃有赏。
为庸主谋而忠,赏固不可得,而祸随之。今吾知孟德、本初所以兴亡者。
【周瑜雅量】
曹公闻周瑜年少有美才,谓可游说动也。乃密下扬州,遣九江蒋干往见瑜。
干有仪容,以才辩见称,独步江淮之间。乃布衣葛巾,自托私行,诣瑜。瑜出迎
之,立谓干曰:“子翼良若,远涉江湖,曹公作说客耶?”干曰:“吾与足下州
里,中间隔别,遥闻芳烈,故来叙阔,并观雅规,而云‘说客’,无乃逆诈矣乎?”
瑜曰:“吾虽不及夔、旷,闻弦赏音,足知雅曲。”后三日,瑜请干同观营中,
行视仓库军资器仗讫,还,饮燕,示之侍者服饰珍玩之物。因谓干曰:“丈夫处
世,遇知己之主,外托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言行计从,祸福共之。假使苏、
张更生,郦、陆复出,犹将抚其背而折其辞,岂足下小生所能移乎?”干笑而不
言,遂称瑜雅量高致,非言辞所间。中州之士以此多之。苏子曰:曹孟德所用,
皆为人役者也。以子房待文若,然终不免杀之,岂能用公瑾之流度外之士哉!
【管幼安贤于荀孔】
曹操既得志,士人靡然归之。自荀文若盛名,犹为之经营谋虑,一旦小异,
便为谋杀,程昱、郭嘉之流,不足数也。孔文举奇逸博闻,志大而才疏,每所论
建,辄中操意,况肯为用,然终亦不免。桓温谓孟嘉曰:“人不可以无势,我能
驾驭卿。”夫温之才,百倍于嘉,所以云尔者,自知其阴贼险狠,不为高人胜士
所比数尔。管幼安怀宝遁世,就闲海表,其视曹操父子,真穿窬斗筲而已。既不
可得而用,其可得而杀乎!予以谓贤于文若、文举远矣。绍圣二年十二月,与客
饮,醉甚,归坐雕堂西阁,面仆案上。睡久惊觉,已三更矣。残烛耿然,偶取一
册,视之,则《管幼安传》也。会有所感,不觉书此。眼花手软,不复成字。
【唐彬】
唐彬与王浚伐吴,为先驱,所至皆下,度孙皓必降。未至建邺二百里许,称
疾不行。已而先到者争财,后到者争功,当时有识者,莫不高彬此举。予读《晋
书》至此,未尝不废卷太息也。然本传云:武帝欲以彬及杨宗为监军,以问文立。
立云:“彬多财欲,而宗嗜酒。”帝曰:“财欲可足,酒不可改。”遂用彬。此
言进退无据。岂有人如唐彬而贪财者?使诚贪财,乃远不如嗜酒,何可用也?文
立者,独何人斯,安知非蔽贤者耶?
【阮籍】
“世之所谓君子者,惟法是修,惟礼是克。手执圭璧,足履绳墨。行欲为目
前检,言欲为无穷则。少称乡党,长闻邻国。上欲图三公,下不失九州牧。独不
见夫群虱之处裈中乎?逃乎深缝,匿乎败絮,自以为吉宅也。行不敢离缝际,动
不敢出裈裆,自以为得绳墨也。然炎丘火流,焦邑灭都,群虱处于裈中不能出也。
君子之处域内,何异夫虱之处裈中乎?”此阮籍之胸怀本趣也。籍未尝臧否人物,
口不及世事,然礼法之士,疾之如仇雠,独赖司马景王保持之尔,其去死无几。
以此论之,亦虱之出入往来于衣裈中间者也,安能笑裈中之藏乎?吾故书之,以
为将来君子一笑。戊寅冬至日。
【孟嘉与谢安石相若】
晋士浮虚无实用,然其间亦有不然者。如孟嘉平生无一事,然桓温谓嘉曰:
“人不可以无势,我乃能驾驭卿。”桓温平生轻殷浩,岂妄许人者耶?乃知孟嘉
若遇,当作谢安,谢安不遇,不过如孟嘉也。
【庾亮不从孔坦陶回言】
庾亮召苏峻。孔坦与陶回共说王导:“及峻未至,宜急断阜陵之界,守江西
当利诸口,彼少我众,一战决矣。若峻未来,可往逼其城。今不先往,峻必先入,
有夺人之心。”导然之。亮以为峻若径来,是袭朝廷虚也。不从。及峻将至,回
又说亮:“峻知石头有重戍,不敢直下,必向小丹阳南道步来。若以伏兵邀之,
可一战而擒。”亮又不从。事见二人传。峻果由小丹阳,经秣陵,迷失道。逢郡
人,执以为向导,夜行无部分。亮闻之,深悔。吾以谓召峻固失计。然若从二人
言,犹不至覆国几于灭亡也。晁错削七国,大类此。亚夫犹能速驰,行入梁楚之
郊,故汉不败。吾尝谓晁错能容忍七国,待事发而发,固上策。若不能忍决欲发
者,自可召王濞入朝,仍发大兵随之。吴若不朝,便可进讨,则疾雷不及掩耳。
吴破,则诸侯服矣,又当独罪状吴而不及馀国。如李文饶辅车之诏,或分遣使者
发其兵,诸国虽疑,亦不能一旦合从俱反也。错知吴必反,不先未削为反备,既
反而后调兵食,又一旦而削七国,以合诸侯之交,此妄庸人也。
【郗方回郗嘉宾父子事】
郗嘉宾既死,留其所与桓温密谋之书一箧,属其门生曰:“若吾家君眠食大
减,即出此书。”方回见之,曰:“是儿死已晚矣。”乃不复念。予读而悲之曰:
士之所甚好者,名也。而爱莫加于父子。今嘉宾以父之故,而暴其恶名;方回以
君之故,而不念其子。嘉宾可谓孝子,方回可谓忠臣也。悲夫!或曰:嘉宾与桓
温谋叛,而子以孝子称之,可乎?曰:“采葑采菲,无以下体。”嘉宾之不忠,
不待诛绝而明者。其孝可废乎?王述之子坦之,欲以女与桓温。述怒排坦之曰:
“汝真痴耶?乃欲以女与兵。”坦之是以不与桓温之祸。使郗氏父子能如此,吾
无间然者矣。
【晋宋之君与臣下争善】
人君不得与臣下争善。同列争善犹以为妒,可以君父而妒臣子乎?晋、宋间,
人主至与臣下争作诗写字,故鲍照多累句,王僧虔用拙笔书以避祸。悲夫,一至
于此哉!汉文帝言:“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乃不及。”非独无损于文帝,
乃所以为文帝之盛德也。而魏明乃不能堪,遂作汉文胜贾生之论。此非独求胜其
臣,乃与异代之臣争善。岂惟无人君之度,正如妒妇不独禁忌其夫,乃妒人之妾
也。
【齐高帝欲等金土之价】
齐高帝云:“吾当使金土同价。”意则善矣,然物岂有此理者哉。孟子曰:
“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巨屦小屦同价,人岂为之哉!”而孟子亦自忘其言为菽
粟如水火之论,金之不可使贱如土,犹土之不可使贵如金也。尧之民比屋可封,
桀之民比屋可诛。信此说,则尧时诸侯满天下,桀时大辟遍四海也。
【王景文】
宋明帝诏答王景文,其略曰:“有心于避祸,不若无心于任运。千仞之木,
既摧于斧斤;一寸之草,亦悴于践蹋。晋将毕万,七战皆获,死于<片庸>下;蜀
将费祎,从容坐谈,毙于刺客。故甘心于履危,未必逢祸;从意于处安,未必全
福。”此言近于达者。然明帝竟杀景文,哀哉!景文之死也,诏言:“朕不谓卿
有罪,然吾不能独死,请子先之。”诏至,景文正与客棋,竟,敛子纳奁中,徐
谓客曰:“有诏,见赐以死。”酒至,未饮,门生焦度在侧,取酒抵地,曰:
“丈夫安能坐受死,州中文武,可以一奋。”景文曰:“知卿至心,若见念者,
为我百口计。”乃谓客曰:“此酒不可相劝。”乃仰饮之。苏子曰:死生亦大矣,
而景文安之,岂贪权窃国者乎?明帝可谓不知人者矣。
【唐太宗借隋吏以杀兄弟】
唐高祖起兵汾晋间,时子建成、元吉、楚哀王智云皆留河东护家。高祖起兵,
乃密召之,隋购之急,建成、元吉能间道赴太原,智云幼,不能逃,为吏所诛。
高祖以父子之故,不能少缓义师数日,以须建成等至乎?以此知为秦王所逼,高
祖逼于裴寂乱宫之事,不暇复为三子性命计矣。太宗本谋于是时借隋吏以杀兄弟,
其意甚明。新、旧史皆曲为太宗润饰杀兄弟事,然难以欺后世矣。建成、元吉之
恶,亦孔子所谓下愚之归也欤?
【褚遂良以飞雉入宫为祥】
唐太宗时,飞雉数集宫中。上以问褚遂良。良曰:“昔秦文公时,童子化为
雉,雌鸣陈仓,雄鸣南阳。童子曰:‘得雄者王,得雌者霸。’文公得其雌,遂
雄诸侯。光武得其雄,起南阳,有四海。陛下本封秦,故雌雄并见,以告明德。”
上悦曰:“人不可以无学,遂良所谓多识君子哉。”予以谓秦雉,陈宝也,岂常
雉乎?今见雉,即谓之宝,犹得白鱼,便自比武王,此谄佞之甚,愚瞽其君者,
而太宗喜之,史不讥焉。野鸟无故数入宫中,此正灾异。使魏徵在,必以高宗鼎
耳之祥谏也。遂良非不知此,舍鼎耳而取陈宝,非忠臣也。
【李靖李积为唐腹心之病】
昔袁盎论绛侯功臣,非社稷臣。此固有为而言也。然功臣、社稷之辨,不可
不察也。汉之称社稷臣者,如周勃、汲黯、萧望之之流。三人者,非有长才也。
勃以重厚安刘氏,黯以忠义弭淮南之谋,望之确然不夺于恭、显,孔子所谓大臣
以道事君者耶?仆尝谓社稷之臣如腹心,功臣如手足。人有断一指与一足,未及
于死也。腹心之病,则为膏肓,不可为也。李靖、李积可谓功臣,终始为唐之元
勋也。然其所为,止卫、霍、韩、彭之流尔。疆埸之事,夷狄内侮,能以少击众,
使敌人望而畏之,此固任之有馀矣。若社稷之寄,存亡之几,此两人者,盖懵不
知焉。太宗欲伐高丽,靖已老矣,而自请将兵,以坚太宗黩武之志,几成不戢自
焚之祸。高宗立武后,积以陛下家事无问外人,武氏之祸,戮及襁褓,唐室不绝
如线。则二人者,为腹心之病大矣。张释之戒啬夫之辨,使文帝终身为长者。魏
元成折封伦之论,使太宗不失行仁义。孔子所谓有“一言而可以兴邦,一言而可
以丧邦”者,岂其然乎?
【白乐天不欲伐淮蔡】
吴元济以蔡叛,犯许、汝以惊东都,此不可不讨者也。当时议者欲置之,固
为非策。然不得武、裴二杰士,事亦未易办也。白乐天岂庸人哉!然其议论,亦
似欲置之者。其诗有“海图屏风”者,可见其意。且注云:“时方讨淮、蔡叛。”
吾以是知仁人君子之于兵,盖不忍轻用如此。淮、蔡且欲以德怀,况欲弊所恃以
勤无用乎?悲夫,此未易与俗士谈也。
【韩愈优于扬雄】
韩愈亦近世豪杰之士,如《原道》中言语,虽有疵病,然自孟子之后,能将
许大见识,寻求古人,自亦难得。观其断曰:“孟子醇乎醇;荀、扬择焉而不精,
语焉而不详。”若不是他有见识,岂千馀年后便断得如此分明。如扬雄谓老子之
言道德,则有取焉尔;至于捶提仁义,绝灭礼乐为无取。若以老子“剖斗折衡,
而民不争,圣人不起,为救时反本”之言为无取,尚可恕;如老子言“失道而后
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则不识道已不成言语,却言其言
道德则有取。扬子亦自不见此,其与韩愈相去远矣。
【刘禹锡文过不悛】
刘禹锡既败,为书自解,言:“王叔文实工言治道,能以口辩移人,既得用,
所施为,人不以为当。太上久疾,宰相及用事者不得对。宫掖事秘,建桓立顺,
功归贵臣,由是及贬。”《后汉·宦者传·论》云:“孙程定立顺之功,曹腾参
建桓之策。”腾与梁冀比舍清河而立蠡吾,此汉之所以亡也,与广陵王监国事,
岂可同日而语哉。禹锡乃敢以为比,以此知小人为奸,虽已败犹不悛也,其可复
置之要地乎?因读《禹锡传》,有所感,书此。
◎评文选四首
【文先去取失当】
舟中读《文选》,恨其编次无法,去取失当。齐、梁文章衰陋,而萧统尤为
卑弱,《文选引》,斯可见矣。如李陵书苏武五言,皆伪而不能辨。今观渊明集,
可喜者甚多,而独取数首。以知其余人忽遗甚多矣。渊明作《闲情赋》,所谓
《国风》好色而不淫,正使不及《周南》,与屈、宋所陈何异,而统大讥之,此
乃小儿强作解事者!
【刘子玄辨文选】
刘子玄辨《文选》所载李陵与苏武书,非西汉文,盖齐、梁间文士拟作者也。
吾因悟陵与苏武赠答五言,亦后人所拟。今日读《列女传》蔡琰二诗,其词明白
感慨,颇类世所传木兰花诗,东京无此格也。建安七子,犹含养圭角,不尽发见,
况伯喈女乎?又:琰之流离,必在父没之后。董卓既诛,伯喈乃遇祸。今此诗乃
云为董卓所驱虏入胡,尤知其非真也。盖拟作者疏略,而范晔荒浅,遂载之本传,
可以一笑也。
【李善注文选】
李善注《文选》,本未详备,极可喜。所谓五臣者,真俚儒之荒陋者也。而
世以为胜善,亦谬矣。谢瞻《张子房》诗云:“苛慝暴殇。”此礼所谓上中下殇。
言暴秦无道,戮及孥稚也。而乃引“苛政猛于虎,吾父吾子吾夫皆死于是。”谓
夫与父为殇,此岂非俚儒之荒陋者乎?诸如此甚多,不足言,故不言。
【五臣注文选】
五臣注《文选》,盖荒陋愚儒也。今日偶读嵇中散《琴赋》云:“间辽故音
庳,弦长故微鸣。”所谓庳者,犹今俗云先攵声也(先攵音鲜,出《羯鼓录》),
两弦之间,远则有先攵,故曰“间辽(则音庳)”。微鸣云者,今之所谓泛声也,
弦虚而不接,乃可按,故云“弦长则微鸣”也。五臣皆不晓,妄注。又云:“
《广陵》、《止息》、《东武》、《大山》、《飞龙》、《鹿鸣》,《鹍鸡》、
《游弦》。”中作《广陵散》,一名《止息》,特此一曲尔,而注云“八曲”。
其他浅妄可笑者极多,以其不足道,故略之。聊举此,使后之学者,勿凭此愚儒
也。五臣既陋甚,至于萧统亦其流尔。宋玉《高唐神女赋》,自“王曰唯唯”以
前皆赋也,而统谓之序,大可笑也。相如赋首有子虚、乌有、亡是三人论难,岂
亦序耶?其余谬陋不一,聊举其一耳。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作者【苏轼】更多作品:
《苏轼集》苏轼集
《千家诗》七言绝句 春宵
《千家诗》七言绝句 上元侍宴
《千家诗》七言绝句 海棠
《千家诗》七言绝句 花影
《千家诗》七言绝句 中秋月
《千家诗》七言绝句 饮湖上初晴后雨
《千家诗》七言绝句 赠刘景文
《全宋词》卷044.【水龙吟】(四首)
《全宋词》卷044.【水龙吟】
《全宋词》卷044.【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全宋词》卷044.【水龙吟】
《全宋词》卷044.【满庭芳】
《全宋词》卷044.【满庭芳】
《全宋词》卷044.【满庭芳】
《全宋词》卷044.【满庭芳】
《全宋词》卷044.【满庭芳】
《全宋词》卷044.【水调歌头】(快哉亭作)
《全宋词》卷044.【水调歌头】
《全宋词》卷044.【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全宋词》卷044.【水调歌头】
《全宋词》卷044.【满江红】
《全宋词》卷044.【满江红】
《全宋词》卷044.【满江红】(东武会流杯亭)
《全宋词》卷044.【满江红】(怀子由作)
《全宋词》卷044.【满江红】(正月十三日送文安国还朝)
《全宋词》卷044.【归朝欢】
《全宋词》卷044.【念奴娇】(赤壁怀古)
《全宋词》卷044.【雨中花】
《全宋词》卷044.【沁园春】
《全宋词》卷044.【劝金船】(和元素韵自撰腔命名)
《全宋词》卷044.【一丛花】
《全宋词》卷044.【木兰花令】
《全宋词》卷044.【木兰花令】(次马中玉韵)
《全宋词》卷044.【木兰花令】(宿造口闻夜雨寄子由、才叔)
《全宋词》卷044.【西江月】(真觉赏瑞香二首)
《全宋词》卷044.【西江月】(坐客见和复次韵)
《全宋词》卷044.【西江月】(再用前韵戏曹子方)
《全宋词》卷044.【西江月】
《全宋词》卷044.【西江月】(重九)
《全宋词》卷044.【西江月】(茶词)
《全宋词》卷044.【西江月】
《全宋词》卷044.【西江月】
《全宋词》卷044.【西江月】(送钱待制)
《全宋词》卷044.【西江月】(梅花)
《全宋词》卷044.【西江月】
《全宋词》卷044.【西江月】(平山堂)
《全宋词》卷044.【西江月】(送别)
《全宋词》卷044.【临江仙】
《全宋词》卷044.【临江仙】(赠送)
《全宋词》卷044.【临江仙】(辛未离杭至润,别张弼秉道)
《全宋词》卷044.【临江仙】(冬日即事)
《全宋词》卷044.【临江仙】(送王缄)
《全宋词》卷044.【临江仙】
《全宋词》卷044.【临江仙】
《全宋词》卷044.【临江仙】(风水洞作)
《全宋词》卷044.【临江仙】
《全宋词》卷044.【临江仙】(疾愈登望湖楼赠项长官)
《全宋词》卷044.【临江仙】
《全宋词》卷044.【临江仙】
《全宋词》卷044.【渔家傲】(金陵赏心亭送王胜之龙图。王守金陵,视事一日移南郡)
《全宋词》卷044.【渔家傲】(送台守江郎中)
《全宋词》卷044.【渔家傲】(七夕)
《全宋词》卷044.【渔家傲】(送张元康省亲秦川)
《全宋词》卷044.【鹧鸪天】(东坡谪黄州时作此词,真本藏林子敬家)
《全宋词》卷044.【鹧鸪天】
《全宋词》卷044.【少年游】(端午赠黄守徐君猷)
《全宋词》卷044.【少年游】(润州作)
《全宋词》卷044.【定风波】
《全宋词》卷044.【定风波】
《全宋词》卷044.【定风波】(重阳)
《全宋词》卷044.【定风波】(感旧)
《全宋词》卷044.【定风波】(送元素)
《全宋词》卷044.【定风波】
《全宋词》卷044.【定风波】(咏红梅)
《全宋词》卷044.【定风波】
《全宋词》卷044.【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全宋词》卷044.【南乡子】(春情)
《全宋词》卷044.【南乡子】(梅花词和杨元素)
《全宋词》卷044.【南乡子】(席上劝李公择酒)
《全宋词》卷044.【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
《全宋词》卷044.【南乡子】(送述古)
《全宋词》卷044.【南乡子】(有感)
《全宋词》卷044.【南乡子】(和杨元素)
《全宋词》卷044.【南乡子】(自述)
《全宋词》卷044.【南乡子】
《全宋词》卷044.【南乡子】(赠行)
《全宋词》卷044.【南乡子】(双荔支)
《全宋词》卷044.【南乡子】(集句)
《全宋词》卷044.【南乡子】(集句)
《全宋词》卷044.【南乡子】(集句)
《全宋词》卷044.【南歌子】(游赏)
《全宋词》卷044.【南歌子】(湖景)
《全宋词》卷044.【南歌子】(寓意)
《全宋词》卷044.【南歌子】(和前韵)
《全宋词》卷044.【南歌子】(再用前韵)
《全宋词》卷044.【南歌子】(晚春)
《全宋词》卷044.【南歌子】(八月十八日观潮)
《全宋词》卷044.【南歌子】(再用前韵)
《全宋词》卷044.【南歌子】
《全宋词》卷044.【南歌子】(湖州作)
《全宋词》卷044.【南歌子】(暮春)
《全宋词》卷044.【南歌子】(黄州腊八日饮怀民小阁)
《全宋词》卷044.【南歌子】(有感)
《全宋词》卷044.【南歌子】(感旧)
《全宋词》卷044.【南歌子】(楚守周豫出舞鬟,因作二首赠之)
《全宋词》卷044.【南歌子】(同前)
《全宋词》卷044.【好事近】(送君猷)
《全宋词》卷044.【好事近】(湖上)
《全宋词》卷044.【鹊桥仙】(七夕)
《全宋词》卷044.【鹊桥仙】(七夕和苏坚韵)
《全宋词》卷044.【望江南】(暮春)
《全宋词》卷044.【望江南】(暮春)
《全宋词》卷044.【卜算子】(感旧)
《全宋词》卷044.【卜算子】
《全宋词》卷044.【瑞鹧鸪】(观潮)
《全宋词》卷044.【十拍子】(暮秋)
《全宋词》卷044.【清平乐】(秋词)
《全宋词》卷044.【昭君怨】(送别)
《全宋词》卷044.【戚氏】(此词始终指意,言周穆王宾于西王母事)
《全宋词》卷044.【醉蓬莱】(重九上君猷)
《全宋词》卷044.【贺新郎】(夏景)
《全宋词》卷044.【洞仙歌】(咏柳)
《全宋词》卷044.【洞仙歌】
《全宋词》卷044.【八声甘州】(寄参寥子)
《全宋词》卷044.【三部乐】(情景)
《全宋词》卷044.【阮郎归】(初夏)
《全宋词》卷044.【阮郎归】(梅词)
《全宋词》卷044.【阮郎归】(苏州席上作)
《全宋词》卷044.【江神子】
《全宋词》卷044.【江神子】(孤山竹阁送述古)
《全宋词》卷044.【江神子】(江景)
《全宋词》卷044.【江神子】(猎词)
《全宋词》卷044.【江神子】(恨别)
《全宋词》卷044.【江神子】(冬景)
《全宋词》卷044.【江神子】
《全宋词》卷044.【江神子】
《全宋词》卷044.【江神子】(公之夫人王氏先卒,味此词,盖悼亡也)
《全宋词》卷044.【蝶恋花】(春景)
《全宋词》卷044.【蝶恋花】(佳人)
《全宋词》卷044.【蝶恋花】(送春)
《全宋词》卷044.【蝶恋花】(暮春)
《全宋词》卷044.【蝶恋花】
《全宋词》卷044.【蝶恋花】(密州冬夜文安国席上作)
《全宋词》卷044.【蝶恋花】
《全宋词》卷044.【蝶恋花】(述怀)
《全宋词》卷044.【采桑子】(润州多景楼与孙巨源相遇)
《全宋词》卷044.【千秋岁】(湖州暂来徐州重阳作)
《全宋词》卷044.【苏幕遮】(咏选仙图)
《全宋词》卷044.【永遇乐】(寄孙巨源)
《全宋词》卷044.【永遇乐】
《全宋词》卷044.【行香子】(茶词)
《全宋词》卷044.【行香子】(寓意)
《全宋词》卷044.【行香子】(述怀)
《全宋词》卷044.【行香子】(秋兴)
《全宋词》卷044.【行香子】(冬思)
《全宋词》卷044.【行香子】(过七里滩)
《全宋词》卷044.【菩萨蛮】(歌妓)
《全宋词》卷044.【菩萨蛮】
《全宋词》卷044.【菩萨蛮】(西湖)
《全宋词》卷044.【菩萨蛮】(杭妓往苏迓新守)
《全宋词》卷044.【菩萨蛮】
《全宋词》卷044.【菩萨蛮】(述古席上)
《全宋词》卷044.【菩萨蛮】(感旧)
《全宋词》卷044.【菩萨蛮】(新月)
《全宋词》卷044.【菩萨蛮】(七夕)
《全宋词》卷044.【菩萨蛮】(有寄)
《全宋词》卷044.【菩萨蛮】
《全宋词》卷044.【菩萨蛮】(回文)
《全宋词》卷044.【菩萨蛮】(夏景回文)
《全宋词》卷044.【菩萨蛮】(回文)
《全宋词》卷044.【菩萨蛮】(回文春闺怨)
《全宋词》卷044.【菩萨蛮】(回文夏闺怨)
《全宋词》卷044.【菩萨蛮】(回文秋闺怨)
《全宋词》卷044.【菩萨蛮】(回文冬闺怨)
《全宋词》卷044.【生查子】(诉别)
《全宋词》卷044.【翻香令】
《全宋词》卷044.【乌夜啼】(寄远)
《全宋词》卷044.【虞美人】(琵琶)
《全宋词》卷044.【虞美人】(述怀)
《全宋词》卷044.【虞美人】
《全宋词》卷044.【河满子】(湖州作)
《全宋词》卷044.【哨遍】
《全宋词》卷044.【哨遍】(春词)
《全宋词》卷044.【点绛唇】(己巳重九和苏坚)
《全宋词》卷044.【点绛唇】(庚午重九再用前韵)
《全宋词》卷044.【点绛唇】(再和送钱公永)
《全宋词》卷044.【点绛唇】
《全宋词》卷044.【点绛唇】(离恨)
《全宋词》卷044.【殢人娇】(王都尉席上赠侍人)
《全宋词》卷044.【殢人娇】(或云赠朝云)
《全宋词》卷044.【殢人娇】(戏邦直)
《全宋词》卷044.【诉衷情】(送述古迓元素)
《全宋词》卷044.【诉衷情】(海棠)
《全宋词》卷044.【诉衷情】(琵琶女)
《全宋词》卷044.【更漏子】(送孙巨源)
《全宋词》卷044.【华清引】(感旧)
《全宋词》卷044.【桃源忆故人】(暮春)
《全宋词》卷044.【醉落魄】(述怀)
《全宋词》卷044.【醉落魄】(席上呈元素)
《全宋词》卷044.【醉落魄】(忆别)
《全宋词》卷044.【醉落魄】(述怀)
《全宋词》卷044.【谒金门】(秋夜)
《全宋词》卷044.【谒金门】(秋兴)
《全宋词》卷044.【谒金门】(秋感)
《全宋词》卷044.【如梦令】
《全宋词》卷044.【如梦令】(同前)
《全宋词》卷044.【如梦令】(有寄)
《全宋词》卷044.【如梦令】(春思)
《全宋词》卷044.【阳关曲】(中秋作本名小秦王,入腔即阳关曲)
《全宋词》卷044.【阳关曲】(军中)
《全宋词》卷044.【阳关曲】(李公择)
《全宋词》卷044.【减字木兰花】(赠润守许仲涂,且以“郑容落籍、高莹从良”为句首)
《全宋词》卷044.【减字木兰花】(寓意)
《全宋词》卷044.【减字木兰花】(荔支)
《全宋词》卷044.【减字木兰花】(送东武令赵晦之)
《全宋词》卷044.【减字木兰花】(送别)
《全宋词》卷044.【减字木兰花】(送赵令)
《全宋词》卷044.【减字木兰花】(过吴兴,李公择生子,三日会客,作此词戏之)
《全宋词》卷044.【减字木兰花】(得书)
《全宋词》卷044.【减字木兰花】(送别)
《全宋词》卷044.【减字木兰花】
《全宋词》卷044.【减字木兰花】(立春)
《全宋词》卷044.【减字木兰花】(雪词)
《全宋词》卷044.【减字木兰花】(花)
《全宋词》卷044.【减字木兰花】(春月)
《全宋词》卷044.【减字木兰花】(赠胜之)
《全宋词》卷044.【浣溪沙】(新秋)
《全宋词》卷044.【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全宋词》卷044.【浣溪沙】(渔父)
《全宋词》卷044.【浣溪沙】
《全宋词》卷044.【浣溪沙】(前韵)
《全宋词》卷044.【浣溪沙】(前韵)
《全宋词》卷044.【浣溪沙】(再和前韵)
《全宋词》卷044.【浣溪沙】(前韵)
《全宋词》卷044.【浣溪沙】(九月九日二首)
《全宋词》卷044.【浣溪沙】(和前韵)
《全宋词》卷044.【浣溪沙】(有感)
《全宋词》卷044.【浣溪沙】(咏橘)
《全宋词》卷044.【浣溪沙】
《全宋词》卷044.【浣溪沙】
《全宋词》卷044.【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
《全宋词》卷044.【浣溪沙】
《全宋词》卷044.【浣溪沙】
《全宋词》卷044.【浣溪沙】
《全宋词》卷044.【浣溪沙】
《全宋词》卷044.【浣溪沙】(春情)
《全宋词》卷044.【浣溪沙】(菊节)
《全宋词》卷044.【浣溪沙】(春情)
《全宋词》卷044.【浣溪沙】(荷花)
《全宋词》卷044.【浣溪沙】(赠闾丘朝议,时还徐州)
《全宋词》卷044.【浣溪沙】(有赠)
《全宋词》卷044.【浣溪沙】(忆旧)
《全宋词》卷044.【浣溪沙】(春情)
《全宋词》卷044.【浣溪沙】
《全宋词》卷044.【浣溪沙】(重九旧韵)
《全宋词》卷044.【浣溪沙】(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
《全宋词》卷044.【浣溪沙】(送梅庭老赴潞州学官)
《全宋词》卷044.【浣溪沙】(徐州藏春阁园中)
《全宋词》卷044.【浣溪沙】
《全宋词》卷044.【浣溪沙】(赠楚守田待制小鬟)
《全宋词》卷044.【浣溪沙】(和前韵)
《全宋词》卷044.【浣溪沙】(端午)
《全宋词》卷044.【浣溪沙】(感旧)
《全宋词》卷044.【浣溪沙】(自适)
《全宋词》卷044.【浣溪沙】(寓意)
《全宋词》卷044.【浣溪沙】(即事)
《全宋词》卷044.【双荷叶】(即秦楼月)
《全宋词》卷044.【皂罗特髻】(采菱拾翠)
《全宋词》卷044.【调笑令】
《全宋词》卷044.【调笑令】
《全宋词》卷044.【荷华媚】(荷花)
《全宋词》卷044.【青玉案】(和贺方回韵送伯固归吴中故居)
《全宋词》卷044.【渔家傲】(赠曹光州)
《全宋词》卷044.【江城子】
《全宋词》卷044.【江城子】
《全宋词》卷044.【南乡子】(用韵和道辅)
《全宋词》卷044.【南乡子】(用前韵赠田叔通家舞鬟)
《全宋词》卷044.【菩萨蛮】(四首)
《全宋词》卷044.【菩萨蛮】(咏足)
《全宋词》卷044.【菩萨蛮】
《全宋词》卷044.【蝶恋花】(送潘大临)
《全宋词》卷044.【蝶恋花】(同安生日放鱼,取金光明经救鱼事)
《全宋词》卷044.【浣溪沙】(端午)
《全宋词》卷044.【浣溪沙】
《全宋词》卷044.【浣溪沙】
《全宋词》卷044.【减字木兰花】(琴)
《全宋词》卷044.【减字木兰花】
《全宋词》卷044.【减字木兰花】(赠君猷家姬)
《全宋词》卷044.【减字木兰花】
《全宋词》卷044.【减字木兰花】
《全宋词》卷044.【减字木兰花】(赠徐君猷三侍人妩卿)
《全宋词》卷044.【减字木兰花】(胜之)
《全宋词》卷044.【减字木兰花】(庆姬)
《全宋词》卷044.【南歌子】
《全宋词》卷044.【如梦令】(题淮山楼)
《全宋词》卷044.【瑞鹧鸪】
《全宋词》卷044.【临江仙】(赠王友道)
《全宋词》卷044.【少年游】
《全宋词》卷044.【一斛珠】
《全宋词》卷044.【点绛唇】(二首)
《全宋词》卷044.【点绛唇】
《全宋词》卷044.【虞美人】
《全宋词》卷044.【天仙子】
《全宋词》卷044.【满庭芳】
《全宋词》卷044.【南乡子】(宿州上元)
《全宋词》卷044.【浣溪沙】
《全宋词》卷044.【浣溪沙】(送叶淳老)
《全宋词》卷044.【减字木兰花】
《全宋词》卷044.【减字木兰花】
《全宋词》卷044.【减字木兰花】(以大琉璃杯劝王仲翁)
《全宋词》卷044.【行香子】(与泗守过南山晚归作)
《全宋词》卷044.【画堂春】(寄子由)
《全宋词》卷044.【浣溪沙】(方响)
《全宋词》卷044.【好事近】
《全宋词》卷044.【占春芳】
《全宋词》卷044.【南歌子】
《全宋词》卷044.【浪淘沙】
《全宋词》卷044.【木兰花令】
《全宋词》卷044.【木兰花令】
《全宋词》卷044.【木兰花令】
《全宋词》卷044.【虞美人】
《全宋词》卷044.【虞美人】
《全宋词》卷044.【临江仙】
《全宋词》卷044.【蝶恋花】
《全宋词》卷044.【蝶恋花】
《全宋词》卷044.【蝶恋花】
《全宋词》卷044.【蝶恋花】
《全宋词》卷044.【蝶恋花】
《全宋词》卷044.【渔家傲】
《全宋词》卷044.【江城子】
《全宋词》卷044.【祝英台近】
《全宋词》卷044.【雨中花慢】
《全宋词》卷044.【雨中花慢】
《全宋词》卷044.【念奴娇】(中秋)
《全宋词》卷044.【水龙吟】
《全宋词》卷044.【水龙吟】
《全宋词》卷044.【渔父】(四首)
《全宋词》卷044.【渔父】
《全宋词》卷044.【渔父】
《全宋词》卷044.【渔父】
《全宋词》卷044.【醉翁操】(一首并序)
《全宋词》卷044.【奉安神宗皇帝御容赴景灵宫导引歌词】
《全宋词》卷044.【迎奉神宗皇帝御容赴西京会圣宫应天禅院奉安导引歌词】
《全宋词》卷044.【瑶池燕】
《全宋词》卷044.【千秋岁】(次韵少游)
《全宋词》卷044.【减字木兰花】
《全宋词》卷044.【失调名】
《全宋词》卷044.【失调名】
《全宋词》卷044.【失调名】
《全宋词》卷044.【菩萨蛮】
《全宋词》卷044.【踏青游】
《全宋词》卷044.【阮郎归】
《全宋词》卷044.【西江月】(咏梅)
《全宋词》卷044.【失调名】(上元词)
《全宋词》卷044.【踏莎行】
《全宋词》卷044.【踏莎行】
《全宋词》卷044.【失调名】
《全宋词》卷044.【定风波】
《全宋词》卷044.【定风波】
《全宋词》卷044.【定风波】
《全宋词》卷044.【水调歌】
《全宋词》卷044.【失调名】
《全宋词》卷044.【鹧鸪天】(佳人)
《全宋词》卷044.【西江月】(佳人)
《全宋词》卷044.【更漏子】
《全宋词》卷044.【更漏子】
《全宋词》卷044.【如梦令】
《全宋词》卷044.【清平调引】
《全宋词》卷044.【清平调引】
《全宋词》卷044.【清平调引】



国学书库首页 国学电子书下载
 
2010-2025 全球华人国学经典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