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书库书法迷书法集书法导航书法家篆刻字库书法字体五体书古风书甲骨文古印篆书篆体光明书集美书33书法毛笔字钢笔字多体书花鸟字書法视频集字字形大字篆刻之家国学古籍中医象棋游戏电子书商城网站修改起名识字英语印章签名硬筆字字体下载免费字体中文字体英文字体P图宝Ai矢量阿弥陀佛意见反馈安全网站捐赠
默认设置 字号

卷四十九
书名:苏轼集    作者:苏轼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策问二十三首
【私试策问八首】
问:人主莫不欲安存而恶危亡,然而其国常至于不可救者,何也?所忧者,
非其所以乱与亡,而其所以乱与亡者,常出于其所不忧也。请借汉以言之。昔者
高帝之世,天下既平矣,当时之所忧者,韩、彭、英、卢而已。此四王者,皆不
能终高帝之世,相继仆灭,而不复续。及至吕氏之祸,则犹异姓也。吕氏既已灭
矣,而吴、楚之忧,几至于亡国。方韩、彭、吕氏之祸,惟恐同姓之不蕃炽昌大
也。然至其为变,则又过于异姓远矣。文、景之世,以为诸侯分裂破弱,则汉可
以百世而无忧。至于武帝,诸侯之难少衰,而匈奴之患方炽。则又以为天下之忧,
止于此矣。及昭、宣、元、成之世,诸侯王既已无足忧者,而匈奴又破灭臣事于
汉。然其所以卒至于中绝而不救,则其所不虑之王氏也。世祖既立,上惩韩、彭
之难,中鉴七国之变,而下悼王氏之祸,于是尽侯诸将,而不任以事,裁减同姓
之封,而黜三公之权,以为前世之弊尽去矣。及其衰也,宦官之权盛,而党锢之
难起,士大夫相与扼腕而游谈者,以为天子一日诛宦官而解党锢,则天下犹可以
无事。于是外召诸将,而内胁其君。宦官既诛无遗类,而董卓、曹操之徒,亦因
以亡汉。汉之所忧者凡六变,而其乱与亡,辄出于其所不忧,而终不可备。由此
观之,治乱存亡之势,其皆有以取之欤?抑将不可推,如江河之徙移,其势自有
以相激,而不自知欤?其亦可以理推力救莫之为也?今将使事至而应之,患至而
为之谋,则天下之患,不可以胜防,而政化不可以胜变矣。则亦将朝文而暮质,
忽宽而骤猛欤?意者亦有可以长守而不变,虽有小患而不足恤者欤?愿因论汉,
而极言其所以然。
问:昔三代之际,公卿有生而为之者,士有至老而不迁者。官有常人,而人
有常心。故为周之公卿者,非周、召、毛、原,则王之子弟也。发于畎亩,起于
匹夫,而至于公相,盖亦有几人而已,士之勤苦终身于学,讲肄道艺,而修其廉
隅,以邀乡里之名者,不过以望乡大夫贤能之书。其选举而上,不过以为一命之
士。其杰异者至于大夫,极矣。夫周之世,诸侯为政之卿,皆其世臣之子孙,则
夫布衣之士,其进盖亦有所止也。当是之时,士皆安其习而乐其分,不倦于小官,
而挈为之,故其民事修而世务举。及其后世不然,使天下旅进而更为之,虽布衣
之贤,得以骤进于朝廷,而士始有无厌之心矣。官事之不修,民事之不缉,非其
不能,不屑为之也。先王之用人,欲其人人自喜,终老而不倦,是以能尽其才。
今以凡人之才,而又加之以既倦之意,其为弊可胜言乎!今夫州县之吏,有故而
不得改官者,盘桓于州县而不能去,久者不过以为职官令以录。仕而达者,自县
宰为郡之通守,自郡之通守以至郡守,为郡守而无他才能,则盘桓于太守,而不
得去。由此观之,是职官令录与郡守四者,为国家弃材之委,而仕不达者之所盘
桓而无聊也。夫以太守之重,职官令录之近于民,而用弃材焉,使不达者盘桓于
其职,此岂先王所以使人不倦之意欤?嗟夫,盖亦有不得已也。居今之势,何以
使天下之士各安其分,而无轻于小官?何以使此四者流徙不倦,而无不自聊赖之
意?其悉书于篇。
问:古者师出受成于学,兵固学者之所宜知也。今关中之事,又诸君之所亲
履而目见者。昔者六国之世,秦尽有今关中之地,地不加广也,而东备齐,南备
楚,近则备韩、魏,远则备燕、赵,有敌国之忧,而无中原之助。然而当是时也,
攘却西戎,至千余里。今也天下为一,独以关中之地西备羌戎,三方无敌国之忧,
而又内引百郡以为助,惴惴焉自固之不暇。以百倍之势,而无昔人分毫之功,此
不可不论也。古之为兵者,戍其地则用其地之民,战其野则食其野之粟,守其国
则乘其国之马,以是外被兵而内不知,此所以百战而不殆也。今则不然,戍边用
东北之人,籴粮用内郡之钱,骑战用西羌之马,是以一郡用兵而百郡骚然,此又
不可不论也。昔者卫为狄所灭,齐桓公以车三十乘封文公于楚丘,及其末年,至
三百乘。故其诗曰:“匪直也人,秉心塞渊,騋牝三千。”以为资之四夷,则
卫之所近者莫若狄。当是时也,狄与卫为仇雠,其势必不以马与卫,然则卫独以
何术而能致马如此之多耶?今欲使被边之郡自用其民、自食其粟、自乘其马,而
不得其术,故愿闻其详。
问:三代之祭礼,其存者几希矣,其全固不可以一日而复。然今天下郡县通
祀社稷、孔子、风伯、雨师与凡山川古圣贤之庙,此其礼尤急而不可阙者也。武
王伐商,师渡盟津,有宗庙,有将舟。将舟,社主在焉。则是社稷有主也。古者
师行载迁庙之主,无迁庙则以币玉,为庙不可一日虚主也。一日虚主犹不可,若
无主而为庙,可乎?是凡庙皆当有主也。今郡县所祭,未尝有主,而皆有土木之
像,夫像安出哉。古者祭莫不有尸,《诗》有灵星之尸,则祭无所不用尸也。祭
而不用尸者,是始死之奠也。不然,则是祭殇也。今也举不用尸,则如勾祭而已
矣。儒者治礼,至其变,尤谨严而详。今之变主为像与祭而无尸者,果谁始也?
古者坐于席,故笾豆之长短,簠簋之高下,适与人均。今土木之像,既已巍然于
上,而列器皿于地,使鬼神不享,则不可知。若其享之,则是俯伏匍匐而就也。
鬼神不能谆谆与人接也,故使尸嘏主人。今也无尸,而受胙于于虚位,不亦鄙野
可笑矣!夫今欲使庙皆有主,祭皆有尸,不知何道而可?愿从诸君讲求其遗制,
合于古而便于今者。
问:《易》之为书,要以不可为必然可指之论也。其始有画而无文,后世圣
人始为之辞,盖亦微见其端,而其或为仁,或为义,或小或大,则付之后世学者
之分。然世益久远,则学者或入于邪说,故凡孔子之所为赞《易》者,特以防闲
其邪说,使之从横旁午要不失正,而非以为必然可指之论也。是故其用意广而其
辞约。窃尝深观之,孔子盖有因爻辞而申言之,若无所损益于其辞之义者甚众。
《比》之初六:“有孚比之,无咎。有孕盈缶,终来,有它吉。”《象》曰:
“《比》之初六,有它吉也。”《小畜》之初九:“复自道,何其咎,吉。”
《象》曰:“复自道,其义吉也。”《损》之六四:“损其疾,使遄有喜。”
《象》曰:“损其疾,亦可喜也。”《大有》之上九:“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象》曰:“上有大吉,自天佑也。”夫既已言之矣,而孔子又申言之,使无所
损益于其辞之义,则孔子固多言也。乃孔子则有不胜言者。故愿与诸君论之。
问:古之为爵赏,所以待有功也。以为有功而后爵,天下必有遗善,是故有
无功而爵者,六德六行以兴贤能,是也。古之为刑罚,所以待有罪也。以为有罪
而后罚,则天下必有遗恶,是故有无罪而罚者,行伪而坚,言伪而辩,学非而博,
顺非而泽,以疑众杀,是也。夫人之难知,自尧舜病之。惟幸其有功,故有以为
赏之之名。惟因其有罪,故有以为罚之之状。而天下不争。今使无功之人,名之
以某德而爵之;无罪之人,状之以某恶而诛之。则天下不知其所从,而上亦将
眊乱而丧其所守。然则古之人将何以处此欤?方今法令明具,政若画一,然犹
有冒昧以侥幸,巧诋以出入者,又况无功而赏、无罪而罚欤?古之人将必有以处
此也。
问:圣人之言,各有方也。苟为不达,执其一方,而辄以为常,则天下之惑
者,不可以胜原矣。昔者孔子以为丧欲速贫,死欲速朽,而有子以为非君子之言,
乃孔子则有所由发也。善乎,有子之知孔子也。《语》曰:“禘自既灌而往者,
吾不欲观之。”《易》曰:“观,盥而不荐。”《语》曰:“吾岂匏瓜也哉!安
能系而不食?”《易》曰:“以杞匏瓜,有陨自天。”是二者其言则同,而其所
以言者,可得为同欤?王弼之于《易》,可以为深矣,然因其言之适同,遂以为
训,使学者不得不惑。亦不可不辨。
问:古之作者,苟非圣人,皆有所偏。徇其偏则已流,废其长则已苛。二者
皆非所谓善学也。君子以其身之正,知人之不正,以人之不正,知其身之有所未
正也。既以正人,又反以正己。此所以寡过而成名也。昔者韩子论荀、扬之疵,
而韩子之疵,有甚于荀、扬。荀卿讥六子之蔽,而荀卿之蔽不下于六子。班固之
论子长也,以为是非谬于圣人,而范晔之论班固也,以为目见毫毛而不见睫。自
今而观之,不知范氏之书,其果逃于目睫之论也欤?其未也?而莫或正之。故愿
闻数子之得失。非务以相高而求胜,盖亦乐夫儒者之以道相正也。
【永兴军秋试举人策问】
问:昔汉受天下于秦,因秦之制,而不害为汉。唐受天下于隋,因隋之制,
而不害为唐。汉之与秦,唐之与隋,其治乱安危至相远也,然而卒无所改易,又
况于积安久治,其道固不事变也。世之君子,以为善人为邦百年,可以胜残去杀。
病其说之不效,急于有功,而归咎于法制。是以频年遣使冠盖相望于道,以求民
之所患苦。罢去茶禁,归之于民,不以刑狱委任武吏;至于考功取士,皆有所损
益。行之数年,卒未有其成,而纷纭之议,争以为不便。嗟乎,此特其小者耳。
事之可变,将复有大于此者。今欲尽易天下之骄卒,以为府兵,尽驱天下之异教,
以为齐民,尽核天下之惰吏,以为考课,尽率天下之游手,以为农桑,其为拂世
厉俗,非特如今之所行也。行其小者,且不能办,则其大者又安敢议。然则是终
不可变欤?抑将变之不得其术欤?将已得其术,而纷纭之议不足恤欤?无乃其道
可变而不在其迹欤?所谓胜残去杀者,其卒无效欤?愿条其说。
【国学秋试策问二首】
问:所贵乎学士大夫者,以其通古今而考成败也。昔之人尝有以是成者,我
必袭之;尝有以是败者,我必反之。如是其可乎?昔之为人君者,患不能勤。然
而或勤以治,亦或以乱。文王之日昃,汉宣之厉精,始皇之程书,隋文之传餐,
其为勤一也。昔之为人君者,患不能断。然而或断以兴,亦或以衰。晋武之平吴,
宪宗之征蔡,苻坚之南伐,宋文之北侵,其为断一也。昔之为人君者,患不能信
其臣。然而或信以安,亦或以危。秦穆之于孟明,汉昭之于霍光,燕哙之于子之,
德宗之于卢杞,其为信一也。此三者,皆人君之所难,有志之士所常咨嗟慕望旷
世而不获者也。然考此数君者,治乱、兴衰、安危之效,相反如此,岂可不求其
故欤?夫贪慕其成功而为之,与惩其败而不为,此二者皆过也。学者将何取焉!
按其已然之迹,而诋之也易;推其未然之理,而辨之也难。是以未及见其成功,
则文王之勤,无以异于始皇。而方其未败也,苻坚之断,与晋武何以辨?请举此
数君者得失之源所以相反之故,将详观焉。
问:古者以民之多寡,为国之贫富。故管仲以阴谋倾鲁梁之民,而商鞅亦招
三晋之人以并诸侯。当周之盛时,其民物之数登于王府者,盖拜而受之。自汉以
来,丁口之蕃息,与仓廪府库之盛,莫如隋。其贡赋输籍之法,必有可观者。然
学者以其得天下不以道,又不过再世而亡,是以鄙之而无传焉。孔子曰:“不以
人废言。”而况可以废一代之良法乎?文帝之初,有户三百六十馀万,平陈所得
又五十万,至大业之始,不及二十年,而增至八百九十馀万者,何也?方是时,
布帛之积,至于无所容,资储之在天下者,至不可胜数。及其败亡涂地,而洛口
诸仓,犹足以致百万之众。其法岂可少哉!国家承平百年,户口之众,有过于隋。
然以今法观之,特便于徭役而已,国之贫富何与焉!非徒无益于富,又且以多为
患。生之者寡,食之者众,是以公私枵然,而百弊并生。夫立法创制,将以远迹
三代,而曾隋氏之不及,此岂不可论其故哉?
【试馆职策问三首】
问:《传》曰:“秦失之强,周失之弱。”昔周公治鲁,亲亲而尊尊,至其
后世,有浸微之忧。太公治齐,举贤而上功,而其末流,亦有争夺之祸。夫亲亲
而尊尊,举贤而上功,三代之所共也。而齐鲁行之,皆不免于衰乱,其故何哉?
国家承平百年,六圣相授,为治不同,同归于仁。今朝廷欲师仁祖之忠厚,而患
百官有司不举其职,或至于偷。欲法神考之励精,而恐监司守令不职其意,流入
于刻。夫使忠厚而不偷,励精而不刻,亦必有道矣。昔汉文宽仁长者,至于朝廷
之间,耻言人过,而不闻其有怠废不举之病。宣帝综核名实,至于文学理法之士,
咸精其能,而不闻其有督责过甚之失。何修何营可以及此?愿深明所以然之故,
而条具所当行之事,悉着于篇,以备采择。
问:古之君子,见礼而知俗,闻乐而知政。於以论兴亡之先后。考古以证今,
盖学士大夫之职,而人主与群臣之所欲闻也。请借汉而论之。西汉十二世,而有
道之君六,虽成、哀失德,祸不及民,宜其立国之势,强固不拔,而王莽以斗筲
穿窬之才,谈笑而取之。东汉自安、顺以降,日趋于哀乱,而桓灵之虐,甚于三
季,其势宜易动,而董、吕、二袁,皆以绝人之姿,欲取而不敢。曹操功盖天下,
其才百倍王莽,尽其智力,终身莫能得。夫治乱相绝,而安危之效,相反如此。
愿考其政,察其俗,悉陈其所以然者。
问:国家及闲暇无事时,辟三馆以储士,既命丞弼之臣各举其所知,又诏有
司发策而访焉,非独以观子大夫之能,抑亦欲闻天下之要务,决当今之滞论也。
官冗之弊久矣,而近岁尤甚。文武之吏,待次于都下者,几数千人。坐视而不救
欤?则下有食贫失职之叹。裁损入流,减削任子以救之欤?则上有伤恩失士之忧。
河朔之民,不安其居久矣,一遇水旱,则扶老携幼,转徙而南。下令而禁之欤?
则民违死而趋生,令必不行。听其南而不禁欤?则河朔渐空。而流民聚于南方,
有足忧者。河自近岁屡次而西,听其西而不塞欤?则泛滥千里,农民失业。塞而
归之故道欤?则水未必听,或至于啮坏都邑。此三者,皆安危之所系,利害相持
而未决者也。子大夫讲之熟矣。愿闻其说。
【省试策问三首】
问:《孟子》曰:“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
君子之至于斯也,亦可谓用力省而成功博矣。陛下嗣位于今四年,未言而民信之,
无为而天助之,虽群臣有司,不足以识知盛德之所在。然窃意其万一,殆专以仁
孝礼义好生纳谏治天下也。子大夫生于此时,而又以德行道艺宾兴于廷,将必有
意于《孟子》之言正君而国定,愿闻所谓一言而兴邦、修身而天下服者。夫尧舜
尚矣,学者无所复议。自汉以来,道德纯备,未有如文帝者也。今考其行事,而
可疑者三。上林令,吏之不才,而虎圈啬夫,才之过人者也,才者见而不录,不
才者置而不问。则事之不废坏者有几?然则兵偃刑措,何从而致之?南越不臣,
宠以使者,吴王不朝,赐以几杖,此与唐之陵夷,藩镇自立以邀旄钺者何异,不
几于姑息苟简之政欤?《传》曰:三王臣主俱贤。五霸不及其臣。文帝不见贾生,
自以为过之,既见,不如也。文帝岂霸者欤?帝自以为不如,而魏文帝乃以为过
之,此又何也?抑过之为贤欤?将自谓不如为贤欤?汉文之所以为文,殆以是三
者,而可疑如此。故愿与子大夫论之,以待上问而发焉。
问:《易》曰:“神而明之,存乎其人。”《诗》曰:“无竞惟人,四方其
训之。”文武之功,未有不以得人而成者也。仲尼,旅人也,而门人可使南面。
重耳,亡公子也,而从者足以相国。汉之得人,盛于武、宣,皆拔之刍牧之中,
而表之公卿之上。世主不以为疑,士大夫不以为嫌者,风俗厚而论议正也。宋蔡
廓为吏部尚书,黄散以下,皆得自用,而廓以为薄己。今自宰相不得专选举,一
命以上,皆付之定法,此何道也?昔常衮当国,虽尽公守法,而贤愚同滞,天下
讥之。及崔贻孙相,不及一年,除吏八百,多其亲旧,号称得人。故建中之政,
几同贞观。夫使宰相守法如常衮,则不免于贤愚同滞之讥,用人如贻孙,则必有
威福下移之谤。欲望得人于微陋之中,而成功于绳墨之外,岂不难哉!子大夫学
优而求用者也,当何施于今,而免于斯二者?愿极言之。
问:历观前世,天下初定,民始休息,下既厌乱而思静,上亦虚心而无作,
是以公私富溢,刑罚清省。及其久安无变,则夸者喜名,智者贪功,生事以为乐,
无病而自灸,则天下骚然,财屈力殚,而民始病矣。自汉以来,鲜不由此。汉初,
置郡不过六十,而文、景之化,几致刑措。及唐中叶,列三百州,为千四百县,
而政益荒。是时宿兵八十馀万,民去为商贾,度为佛老,杂入科,率常十五。天
下常以劳苦之人三,奉坐待衣食之人七。流弊之极。至元和中,乃命段平仲、韦
贯之、许孟容、李绛一切蠲减,凡省冗官八百员,吏千四百员。民以少纾,而上
下相安,无刻核之怨。今朝廷无事,百有馀年,虽六圣相授,求治如不及,而吏
隋民劳,盖不胜弊。今者骄兵冗官之费,宗室贵戚之奉,边鄙将吏之给,盖十倍
于往日矣。安视而恤欤?则有民穷无告之忧。以义而裁之欤?则有拂逆人情之患。
夫元和之世,彼四子者,何独能之。子大夫虽未仕,其详有所不知,而救此之道,
当讲其要,愿悉着于篇。
【省试宗室策问】
问:昔周之盛时,其卿士皆周、召、毛、原,非王之伯叔父,则其子弟也。
至两汉间、平、歆、向,世不乏人。而唐之宗室最近而易考,武略如道宗、孝恭,
文章如白与贺者,不可以一二数。而以宰相进者,有九人焉。呜呼!何其盛也。
建隆以来,不以吏事责宗子,虽有文武异才,终身不试。先帝独见远览,恩义并
用,增修教养之法,肇开选举之路,盖十有馀年矣。罢朝请而走郡县,释膏粱而
治簿书者,固不为少。然名字暴着,可以追配古人者,盖未之见焉。意者谦畏慎
默,而不自献欤?将教养选举之法,有所缺而未明欤?其悉着于篇,以俟采择。
【策问三首】
昔人有言,邹鲁守经学,齐楚多辨智,韩魏时有奇节。自汉以来,豪杰之士,
多出山东山西。国家承平百年,文武并用,所以辅成人才者,可谓至矣。而五路
学者,尚未逮古。岂山川气俗有今昔之殊?将教养课试之法未得其要?各以所习
之经,闻于师者着于篇。
古者有劝农之官,力田之科,与孝弟同。而自汉以来,率用户口登耗,黜陟
守宰。今民去南亩而游市井者,官不禁,载耒耜而适四方者,关不讥也。户口盈
缩无复赏罚,此岂治世所当然耶?今欲依古义为农桑之政,计户口而为考课之法,
而议者或以为无益有扰,有司惑焉,当何施而可?
古者礼刑相为表里,礼之所去,刑之所取。《诗》曰:“淑问如皋陶,在泮
献囚。”而汉之盛时,儒者皆以《春秋》断狱。今世因人以立事,因事以立法,
事无穷而法日新,则唐之律令,有失于本矣。而况《礼》与《春秋》儒者之论乎?
夫欲追世俗而忘返,则教化日微;泥经术而为断,则人情不安。愿闻所以折衷于
斯二者。
【私试策问】
问:任人而不任法,则法简而人重。任法而不任人,则法繁而人轻。法简而
人重,其弊也,请谒公行而威势下移。法繁而人轻,其弊也,人得苟免,而贤不
肖均。此古今之通患也。夫欲人法并用,轻重相持,当安所折衷?使近古而宜今,
有益而无损乎?今举于礼部者,皆用糊名易书之法,选于吏部者,皆用长守不易
之格。六卿之长,不得一用其意,而胥吏奸人,皆出没其间。此岂治世之法哉。
如使有司皆若唐以前,得自以其意进退天下士大夫,官吏恣擅,流言纷纭之害,
将何以止之?夫古之人,何修而免于此?夫岂无术?不讲故也。愿闻其详。
【拟殿试策问】
皇帝若曰:呜呼!维天佑民,实相乃后,锡以多士,咸造在廷,顾朕不德,
何以致此?永惟子大夫释畎亩之安、轻千里之远而从朕游者,夫岂为利禄哉!闻
之于师,而欲献之于君;修之于家,而欲刑之于国者,子大夫之本意也。朕愿闻
之。朕即位改元,于今三年,纵未及孔子之有成,犹当庶几于子路之言有勇且知
方者,而风俗未厚,刑政未清,阴阳未和,厥咎安在?朕虚心忘已以来众言,而
朝廷阙失之政,斯民利害之实,有所未闻;含垢藏疾以待四夷,而羌戎未叙,兵
不得解;施舍已责,捐利与民,而农民未安,商旅不行。此三者,朕之所疑,日
夜以思而未获者也。其悉言之,无有所隐,朕将亲览焉。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作者【苏轼】更多作品:
《苏轼集》苏轼集
《千家诗》七言绝句 春宵
《千家诗》七言绝句 上元侍宴
《千家诗》七言绝句 海棠
《千家诗》七言绝句 花影
《千家诗》七言绝句 中秋月
《千家诗》七言绝句 饮湖上初晴后雨
《千家诗》七言绝句 赠刘景文
《全宋词》卷044.【水龙吟】(四首)
《全宋词》卷044.【水龙吟】
《全宋词》卷044.【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全宋词》卷044.【水龙吟】
《全宋词》卷044.【满庭芳】
《全宋词》卷044.【满庭芳】
《全宋词》卷044.【满庭芳】
《全宋词》卷044.【满庭芳】
《全宋词》卷044.【满庭芳】
《全宋词》卷044.【水调歌头】(快哉亭作)
《全宋词》卷044.【水调歌头】
《全宋词》卷044.【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全宋词》卷044.【水调歌头】
《全宋词》卷044.【满江红】
《全宋词》卷044.【满江红】
《全宋词》卷044.【满江红】(东武会流杯亭)
《全宋词》卷044.【满江红】(怀子由作)
《全宋词》卷044.【满江红】(正月十三日送文安国还朝)
《全宋词》卷044.【归朝欢】
《全宋词》卷044.【念奴娇】(赤壁怀古)
《全宋词》卷044.【雨中花】
《全宋词》卷044.【沁园春】
《全宋词》卷044.【劝金船】(和元素韵自撰腔命名)
《全宋词》卷044.【一丛花】
《全宋词》卷044.【木兰花令】
《全宋词》卷044.【木兰花令】(次马中玉韵)
《全宋词》卷044.【木兰花令】(宿造口闻夜雨寄子由、才叔)
《全宋词》卷044.【西江月】(真觉赏瑞香二首)
《全宋词》卷044.【西江月】(坐客见和复次韵)
《全宋词》卷044.【西江月】(再用前韵戏曹子方)
《全宋词》卷044.【西江月】
《全宋词》卷044.【西江月】(重九)
《全宋词》卷044.【西江月】(茶词)
《全宋词》卷044.【西江月】
《全宋词》卷044.【西江月】
《全宋词》卷044.【西江月】(送钱待制)
《全宋词》卷044.【西江月】(梅花)
《全宋词》卷044.【西江月】
《全宋词》卷044.【西江月】(平山堂)
《全宋词》卷044.【西江月】(送别)
《全宋词》卷044.【临江仙】
《全宋词》卷044.【临江仙】(赠送)
《全宋词》卷044.【临江仙】(辛未离杭至润,别张弼秉道)
《全宋词》卷044.【临江仙】(冬日即事)
《全宋词》卷044.【临江仙】(送王缄)
《全宋词》卷044.【临江仙】
《全宋词》卷044.【临江仙】
《全宋词》卷044.【临江仙】(风水洞作)
《全宋词》卷044.【临江仙】
《全宋词》卷044.【临江仙】(疾愈登望湖楼赠项长官)
《全宋词》卷044.【临江仙】
《全宋词》卷044.【临江仙】
《全宋词》卷044.【渔家傲】(金陵赏心亭送王胜之龙图。王守金陵,视事一日移南郡)
《全宋词》卷044.【渔家傲】(送台守江郎中)
《全宋词》卷044.【渔家傲】(七夕)
《全宋词》卷044.【渔家傲】(送张元康省亲秦川)
《全宋词》卷044.【鹧鸪天】(东坡谪黄州时作此词,真本藏林子敬家)
《全宋词》卷044.【鹧鸪天】
《全宋词》卷044.【少年游】(端午赠黄守徐君猷)
《全宋词》卷044.【少年游】(润州作)
《全宋词》卷044.【定风波】
《全宋词》卷044.【定风波】
《全宋词》卷044.【定风波】(重阳)
《全宋词》卷044.【定风波】(感旧)
《全宋词》卷044.【定风波】(送元素)
《全宋词》卷044.【定风波】
《全宋词》卷044.【定风波】(咏红梅)
《全宋词》卷044.【定风波】
《全宋词》卷044.【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全宋词》卷044.【南乡子】(春情)
《全宋词》卷044.【南乡子】(梅花词和杨元素)
《全宋词》卷044.【南乡子】(席上劝李公择酒)
《全宋词》卷044.【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
《全宋词》卷044.【南乡子】(送述古)
《全宋词》卷044.【南乡子】(有感)
《全宋词》卷044.【南乡子】(和杨元素)
《全宋词》卷044.【南乡子】(自述)
《全宋词》卷044.【南乡子】
《全宋词》卷044.【南乡子】(赠行)
《全宋词》卷044.【南乡子】(双荔支)
《全宋词》卷044.【南乡子】(集句)
《全宋词》卷044.【南乡子】(集句)
《全宋词》卷044.【南乡子】(集句)
《全宋词》卷044.【南歌子】(游赏)
《全宋词》卷044.【南歌子】(湖景)
《全宋词》卷044.【南歌子】(寓意)
《全宋词》卷044.【南歌子】(和前韵)
《全宋词》卷044.【南歌子】(再用前韵)
《全宋词》卷044.【南歌子】(晚春)
《全宋词》卷044.【南歌子】(八月十八日观潮)
《全宋词》卷044.【南歌子】(再用前韵)
《全宋词》卷044.【南歌子】
《全宋词》卷044.【南歌子】(湖州作)
《全宋词》卷044.【南歌子】(暮春)
《全宋词》卷044.【南歌子】(黄州腊八日饮怀民小阁)
《全宋词》卷044.【南歌子】(有感)
《全宋词》卷044.【南歌子】(感旧)
《全宋词》卷044.【南歌子】(楚守周豫出舞鬟,因作二首赠之)
《全宋词》卷044.【南歌子】(同前)
《全宋词》卷044.【好事近】(送君猷)
《全宋词》卷044.【好事近】(湖上)
《全宋词》卷044.【鹊桥仙】(七夕)
《全宋词》卷044.【鹊桥仙】(七夕和苏坚韵)
《全宋词》卷044.【望江南】(暮春)
《全宋词》卷044.【望江南】(暮春)
《全宋词》卷044.【卜算子】(感旧)
《全宋词》卷044.【卜算子】
《全宋词》卷044.【瑞鹧鸪】(观潮)
《全宋词》卷044.【十拍子】(暮秋)
《全宋词》卷044.【清平乐】(秋词)
《全宋词》卷044.【昭君怨】(送别)
《全宋词》卷044.【戚氏】(此词始终指意,言周穆王宾于西王母事)
《全宋词》卷044.【醉蓬莱】(重九上君猷)
《全宋词》卷044.【贺新郎】(夏景)
《全宋词》卷044.【洞仙歌】(咏柳)
《全宋词》卷044.【洞仙歌】
《全宋词》卷044.【八声甘州】(寄参寥子)
《全宋词》卷044.【三部乐】(情景)
《全宋词》卷044.【阮郎归】(初夏)
《全宋词》卷044.【阮郎归】(梅词)
《全宋词》卷044.【阮郎归】(苏州席上作)
《全宋词》卷044.【江神子】
《全宋词》卷044.【江神子】(孤山竹阁送述古)
《全宋词》卷044.【江神子】(江景)
《全宋词》卷044.【江神子】(猎词)
《全宋词》卷044.【江神子】(恨别)
《全宋词》卷044.【江神子】(冬景)
《全宋词》卷044.【江神子】
《全宋词》卷044.【江神子】
《全宋词》卷044.【江神子】(公之夫人王氏先卒,味此词,盖悼亡也)
《全宋词》卷044.【蝶恋花】(春景)
《全宋词》卷044.【蝶恋花】(佳人)
《全宋词》卷044.【蝶恋花】(送春)
《全宋词》卷044.【蝶恋花】(暮春)
《全宋词》卷044.【蝶恋花】
《全宋词》卷044.【蝶恋花】(密州冬夜文安国席上作)
《全宋词》卷044.【蝶恋花】
《全宋词》卷044.【蝶恋花】(述怀)
《全宋词》卷044.【采桑子】(润州多景楼与孙巨源相遇)
《全宋词》卷044.【千秋岁】(湖州暂来徐州重阳作)
《全宋词》卷044.【苏幕遮】(咏选仙图)
《全宋词》卷044.【永遇乐】(寄孙巨源)
《全宋词》卷044.【永遇乐】
《全宋词》卷044.【行香子】(茶词)
《全宋词》卷044.【行香子】(寓意)
《全宋词》卷044.【行香子】(述怀)
《全宋词》卷044.【行香子】(秋兴)
《全宋词》卷044.【行香子】(冬思)
《全宋词》卷044.【行香子】(过七里滩)
《全宋词》卷044.【菩萨蛮】(歌妓)
《全宋词》卷044.【菩萨蛮】
《全宋词》卷044.【菩萨蛮】(西湖)
《全宋词》卷044.【菩萨蛮】(杭妓往苏迓新守)
《全宋词》卷044.【菩萨蛮】
《全宋词》卷044.【菩萨蛮】(述古席上)
《全宋词》卷044.【菩萨蛮】(感旧)
《全宋词》卷044.【菩萨蛮】(新月)
《全宋词》卷044.【菩萨蛮】(七夕)
《全宋词》卷044.【菩萨蛮】(有寄)
《全宋词》卷044.【菩萨蛮】
《全宋词》卷044.【菩萨蛮】(回文)
《全宋词》卷044.【菩萨蛮】(夏景回文)
《全宋词》卷044.【菩萨蛮】(回文)
《全宋词》卷044.【菩萨蛮】(回文春闺怨)
《全宋词》卷044.【菩萨蛮】(回文夏闺怨)
《全宋词》卷044.【菩萨蛮】(回文秋闺怨)
《全宋词》卷044.【菩萨蛮】(回文冬闺怨)
《全宋词》卷044.【生查子】(诉别)
《全宋词》卷044.【翻香令】
《全宋词》卷044.【乌夜啼】(寄远)
《全宋词》卷044.【虞美人】(琵琶)
《全宋词》卷044.【虞美人】(述怀)
《全宋词》卷044.【虞美人】
《全宋词》卷044.【河满子】(湖州作)
《全宋词》卷044.【哨遍】
《全宋词》卷044.【哨遍】(春词)
《全宋词》卷044.【点绛唇】(己巳重九和苏坚)
《全宋词》卷044.【点绛唇】(庚午重九再用前韵)
《全宋词》卷044.【点绛唇】(再和送钱公永)
《全宋词》卷044.【点绛唇】
《全宋词》卷044.【点绛唇】(离恨)
《全宋词》卷044.【殢人娇】(王都尉席上赠侍人)
《全宋词》卷044.【殢人娇】(或云赠朝云)
《全宋词》卷044.【殢人娇】(戏邦直)
《全宋词》卷044.【诉衷情】(送述古迓元素)
《全宋词》卷044.【诉衷情】(海棠)
《全宋词》卷044.【诉衷情】(琵琶女)
《全宋词》卷044.【更漏子】(送孙巨源)
《全宋词》卷044.【华清引】(感旧)
《全宋词》卷044.【桃源忆故人】(暮春)
《全宋词》卷044.【醉落魄】(述怀)
《全宋词》卷044.【醉落魄】(席上呈元素)
《全宋词》卷044.【醉落魄】(忆别)
《全宋词》卷044.【醉落魄】(述怀)
《全宋词》卷044.【谒金门】(秋夜)
《全宋词》卷044.【谒金门】(秋兴)
《全宋词》卷044.【谒金门】(秋感)
《全宋词》卷044.【如梦令】
《全宋词》卷044.【如梦令】(同前)
《全宋词》卷044.【如梦令】(有寄)
《全宋词》卷044.【如梦令】(春思)
《全宋词》卷044.【阳关曲】(中秋作本名小秦王,入腔即阳关曲)
《全宋词》卷044.【阳关曲】(军中)
《全宋词》卷044.【阳关曲】(李公择)
《全宋词》卷044.【减字木兰花】(赠润守许仲涂,且以“郑容落籍、高莹从良”为句首)
《全宋词》卷044.【减字木兰花】(寓意)
《全宋词》卷044.【减字木兰花】(荔支)
《全宋词》卷044.【减字木兰花】(送东武令赵晦之)
《全宋词》卷044.【减字木兰花】(送别)
《全宋词》卷044.【减字木兰花】(送赵令)
《全宋词》卷044.【减字木兰花】(过吴兴,李公择生子,三日会客,作此词戏之)
《全宋词》卷044.【减字木兰花】(得书)
《全宋词》卷044.【减字木兰花】(送别)
《全宋词》卷044.【减字木兰花】
《全宋词》卷044.【减字木兰花】(立春)
《全宋词》卷044.【减字木兰花】(雪词)
《全宋词》卷044.【减字木兰花】(花)
《全宋词》卷044.【减字木兰花】(春月)
《全宋词》卷044.【减字木兰花】(赠胜之)
《全宋词》卷044.【浣溪沙】(新秋)
《全宋词》卷044.【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全宋词》卷044.【浣溪沙】(渔父)
《全宋词》卷044.【浣溪沙】
《全宋词》卷044.【浣溪沙】(前韵)
《全宋词》卷044.【浣溪沙】(前韵)
《全宋词》卷044.【浣溪沙】(再和前韵)
《全宋词》卷044.【浣溪沙】(前韵)
《全宋词》卷044.【浣溪沙】(九月九日二首)
《全宋词》卷044.【浣溪沙】(和前韵)
《全宋词》卷044.【浣溪沙】(有感)
《全宋词》卷044.【浣溪沙】(咏橘)
《全宋词》卷044.【浣溪沙】
《全宋词》卷044.【浣溪沙】
《全宋词》卷044.【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
《全宋词》卷044.【浣溪沙】
《全宋词》卷044.【浣溪沙】
《全宋词》卷044.【浣溪沙】
《全宋词》卷044.【浣溪沙】
《全宋词》卷044.【浣溪沙】(春情)
《全宋词》卷044.【浣溪沙】(菊节)
《全宋词》卷044.【浣溪沙】(春情)
《全宋词》卷044.【浣溪沙】(荷花)
《全宋词》卷044.【浣溪沙】(赠闾丘朝议,时还徐州)
《全宋词》卷044.【浣溪沙】(有赠)
《全宋词》卷044.【浣溪沙】(忆旧)
《全宋词》卷044.【浣溪沙】(春情)
《全宋词》卷044.【浣溪沙】
《全宋词》卷044.【浣溪沙】(重九旧韵)
《全宋词》卷044.【浣溪沙】(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
《全宋词》卷044.【浣溪沙】(送梅庭老赴潞州学官)
《全宋词》卷044.【浣溪沙】(徐州藏春阁园中)
《全宋词》卷044.【浣溪沙】
《全宋词》卷044.【浣溪沙】(赠楚守田待制小鬟)
《全宋词》卷044.【浣溪沙】(和前韵)
《全宋词》卷044.【浣溪沙】(端午)
《全宋词》卷044.【浣溪沙】(感旧)
《全宋词》卷044.【浣溪沙】(自适)
《全宋词》卷044.【浣溪沙】(寓意)
《全宋词》卷044.【浣溪沙】(即事)
《全宋词》卷044.【双荷叶】(即秦楼月)
《全宋词》卷044.【皂罗特髻】(采菱拾翠)
《全宋词》卷044.【调笑令】
《全宋词》卷044.【调笑令】
《全宋词》卷044.【荷华媚】(荷花)
《全宋词》卷044.【青玉案】(和贺方回韵送伯固归吴中故居)
《全宋词》卷044.【渔家傲】(赠曹光州)
《全宋词》卷044.【江城子】
《全宋词》卷044.【江城子】
《全宋词》卷044.【南乡子】(用韵和道辅)
《全宋词》卷044.【南乡子】(用前韵赠田叔通家舞鬟)
《全宋词》卷044.【菩萨蛮】(四首)
《全宋词》卷044.【菩萨蛮】(咏足)
《全宋词》卷044.【菩萨蛮】
《全宋词》卷044.【蝶恋花】(送潘大临)
《全宋词》卷044.【蝶恋花】(同安生日放鱼,取金光明经救鱼事)
《全宋词》卷044.【浣溪沙】(端午)
《全宋词》卷044.【浣溪沙】
《全宋词》卷044.【浣溪沙】
《全宋词》卷044.【减字木兰花】(琴)
《全宋词》卷044.【减字木兰花】
《全宋词》卷044.【减字木兰花】(赠君猷家姬)
《全宋词》卷044.【减字木兰花】
《全宋词》卷044.【减字木兰花】
《全宋词》卷044.【减字木兰花】(赠徐君猷三侍人妩卿)
《全宋词》卷044.【减字木兰花】(胜之)
《全宋词》卷044.【减字木兰花】(庆姬)
《全宋词》卷044.【南歌子】
《全宋词》卷044.【如梦令】(题淮山楼)
《全宋词》卷044.【瑞鹧鸪】
《全宋词》卷044.【临江仙】(赠王友道)
《全宋词》卷044.【少年游】
《全宋词》卷044.【一斛珠】
《全宋词》卷044.【点绛唇】(二首)
《全宋词》卷044.【点绛唇】
《全宋词》卷044.【虞美人】
《全宋词》卷044.【天仙子】
《全宋词》卷044.【满庭芳】
《全宋词》卷044.【南乡子】(宿州上元)
《全宋词》卷044.【浣溪沙】
《全宋词》卷044.【浣溪沙】(送叶淳老)
《全宋词》卷044.【减字木兰花】
《全宋词》卷044.【减字木兰花】
《全宋词》卷044.【减字木兰花】(以大琉璃杯劝王仲翁)
《全宋词》卷044.【行香子】(与泗守过南山晚归作)
《全宋词》卷044.【画堂春】(寄子由)
《全宋词》卷044.【浣溪沙】(方响)
《全宋词》卷044.【好事近】
《全宋词》卷044.【占春芳】
《全宋词》卷044.【南歌子】
《全宋词》卷044.【浪淘沙】
《全宋词》卷044.【木兰花令】
《全宋词》卷044.【木兰花令】
《全宋词》卷044.【木兰花令】
《全宋词》卷044.【虞美人】
《全宋词》卷044.【虞美人】
《全宋词》卷044.【临江仙】
《全宋词》卷044.【蝶恋花】
《全宋词》卷044.【蝶恋花】
《全宋词》卷044.【蝶恋花】
《全宋词》卷044.【蝶恋花】
《全宋词》卷044.【蝶恋花】
《全宋词》卷044.【渔家傲】
《全宋词》卷044.【江城子】
《全宋词》卷044.【祝英台近】
《全宋词》卷044.【雨中花慢】
《全宋词》卷044.【雨中花慢】
《全宋词》卷044.【念奴娇】(中秋)
《全宋词》卷044.【水龙吟】
《全宋词》卷044.【水龙吟】
《全宋词》卷044.【渔父】(四首)
《全宋词》卷044.【渔父】
《全宋词》卷044.【渔父】
《全宋词》卷044.【渔父】
《全宋词》卷044.【醉翁操】(一首并序)
《全宋词》卷044.【奉安神宗皇帝御容赴景灵宫导引歌词】
《全宋词》卷044.【迎奉神宗皇帝御容赴西京会圣宫应天禅院奉安导引歌词】
《全宋词》卷044.【瑶池燕】
《全宋词》卷044.【千秋岁】(次韵少游)
《全宋词》卷044.【减字木兰花】
《全宋词》卷044.【失调名】
《全宋词》卷044.【失调名】
《全宋词》卷044.【失调名】
《全宋词》卷044.【菩萨蛮】
《全宋词》卷044.【踏青游】
《全宋词》卷044.【阮郎归】
《全宋词》卷044.【西江月】(咏梅)
《全宋词》卷044.【失调名】(上元词)
《全宋词》卷044.【踏莎行】
《全宋词》卷044.【踏莎行】
《全宋词》卷044.【失调名】
《全宋词》卷044.【定风波】
《全宋词》卷044.【定风波】
《全宋词》卷044.【定风波】
《全宋词》卷044.【水调歌】
《全宋词》卷044.【失调名】
《全宋词》卷044.【鹧鸪天】(佳人)
《全宋词》卷044.【西江月】(佳人)
《全宋词》卷044.【更漏子】
《全宋词》卷044.【更漏子】
《全宋词》卷044.【如梦令】
《全宋词》卷044.【清平调引】
《全宋词》卷044.【清平调引】
《全宋词》卷044.【清平调引】



国学书库首页 国学电子书下载
 
2010-2025 全球华人国学经典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