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书库书法迷书法集书法导航书法家篆刻字库书法字体五体书古风书甲骨文古印篆书篆体光明书集美书33书法毛笔字钢笔字多体书花鸟字書法视频集字字形大字篆刻之家国学古籍中医象棋游戏电子书商城网站修改起名识字英语印章签名硬筆字字体下载免费字体中文字体英文字体P图宝Ai矢量阿弥陀佛意见反馈安全网站捐赠
默认设置 字号

卷四十
书名:苏轼集    作者:苏轼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论十二首
【省试刑赏忠厚之至论】
论曰:尧、舜、禹、汤、文、武、成、康之际,何其爱民之深,忧民之切,
而待天下以君子长者之道也。有一善,从而赏之,又从而咏歌嗟叹之,所以乐其
始而勉其终。有一不善,从而罚之,又从而哀矜惩创之,所以弃其旧而开其新。
故其吁俞之声,欢休惨戚,见于虞、夏、商、周之书。成、康既没,穆王立,而
周道始衰。然犹命其臣吕侯,而告之以祥刑。其言忧而不伤,威而不怒,慈爱而
能断,恻然有哀怜无辜之心,故孔子犹有取焉。《传》曰:“赏疑从与,所以广
恩也。罚疑从去,所以慎刑也。”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
三”,尧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四岳曰“鲧
可用”,尧曰“不可,鲧方命圮族”,既而曰“试之”。何尧之不听皋陶之杀人,
而从四岳之用鲧也?然则圣人之意,盖亦可见矣。《书》曰:“罪疑惟轻,功疑
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呜呼,尽之矣。可以赏,可以无赏,赏之过乎
仁。可以罚,可以无罚,罚之过乎义。过乎仁,不失为君子;过乎义,则流而入
于忍人。故仁可过也,义不可过也。古者赏不以爵禄,刑不以刀锯。赏以爵禄,
是赏之道,行于爵禄之所加,而不行于爵禄之所不加也。刑之以刀锯,是刑之威,
施于刀锯之所及,而不施于刀锯之所不及也。先王知天下之善不胜赏,而爵禄不
足以劝也,知天下之恶不胜刑,而刀锯不足以裁也,是故疑则举而归之于仁,以
君子长者之道待天下,使天下相率而归于君子长者之道,故曰忠厚之至也。《诗》
曰:“君子如祉,乱庶遄已。君子如怒,乱庶遄沮。”夫君子之已乱,岂有异术
哉?时其喜怒,而无失乎仁而已矣。《春秋》之义,立法贵严,而责人贵宽。因
其褒贬之义以制赏罚,亦忠厚之至也。谨论。
【御试重巽申命论】
论曰:昔圣人之始画卦也,皆有以配乎物者也。巽之配于风者,以其发而有
所动也。配于木者,以其仁且顺也。夫发而有所动者,不仁则不可以久,不顺则
不可以行,故发而仁,动而顺,而巽之道备矣。圣人以为不重,则不可以变,故
因而重之,使之动而能变,变而不穷,故曰“重巽以申命”。言天子之号令如此
而后可也。
天地之化育,有可以指而言者,有不可以求而得者。今夫日,皆知其所以为
暖;雨,皆知其所以为润;雷霆,皆知其所以为震;雪霜,皆知其所以为杀。至
於风,悠然布于天地之间,来不知其所自,去不知其所入,嘘而炎,吹而冷,大
而鼓乎大山乔岳之上,细而入乎窍空蔀屋之下,发达万物,而天下不以为德,摧
败草木,而天下不以为怒,故曰天地之化育,有不可求而得者。此圣人之所法,
以令天下之术也。
圣人在上,天下之民,各得其职。士者皆曰“吾学而仕”,农者皆曰“吾耕
而食”,工者皆曰“吾作而用”,贾者皆曰“吾负而贩”,不知圣人之制命令以
鼓舞、通变其道,而使之安乎此也。圣人之在上也,天下可由而不可知,可言而
不可议,盖得乎巽之道也。易者,圣人之动,而卦者,动之时也。《蛊》之彖曰:
“先甲三日,后甲三日。”而《巽》之九五亦曰:“先庚三日,后庚三日。”而
说者谓甲庚皆所以申命,而先后者,慎之至也。圣人悯斯民之愚,而不忍使之遽
陷于罪戾也,故先三日而令之,后三日而申之,不从而后诛,盖其用心之慎也。
以至神之化令天下,使天下不测其端;以至详之法晓天下,使天下明知其所避。
天下不测其端,而明知其所避,故靡然相率而不敢议也。上令而下不议,下从而
上不诛,顺之至也。故重巽之道,上下顺也。谨论。
【学士院试孔子从先进论】
论曰:君子之欲有为于天下,莫重乎其始进也。始进以正,犹且以不正继之,
况以不正进者乎!古之人有欲以其君王者也,有欲以其君霸者也,有欲强其国者
也,是三者其志不同,故其术有浅深,而其成功有巨细。虽其终身之所为,不可
逆知,而其大节必见于其始进之日。何者?其中素定也。未有进以强国而能霸者
也,未有进以霸而能王者也。
伊尹之耕于有莘之野也,其心固曰使吾君为尧舜之君,而吾民为尧舜之民也。
以伊尹为以滋味说汤者,此战国之策士,以己度伊尹也,君子疾之。管仲见桓公
于累囚之中,其所言者,固欲合诸侯攘夷狄也。管仲度桓公足以霸,度其身足以
为霸者之佐,是故上无侈说,下无卑论。古之人其自知明也如此。
商鞅之见孝公也,三说而后合。甚矣,鞅之怀诈挟术以欺其君也。彼岂不自
知其不足以帝且王哉?顾其刑名惨刻之学,恐孝公之不能从,是故设为高论以衒
之。君既不能是矣,则举其国惟吾之所欲为。不然,岂其负帝王之略,而每见辄
变以徇人乎?商鞅之不终于秦也,是其进之不正也。
圣人则不然,其志愈大,故其道愈高,其道愈高,故其合愈难。圣人视天下
之不治,如赤子之在水火也。其欲得君以行道,可谓急矣。然未尝以难合之故而
少贬焉者,知其始于少贬,而其渐必至陵迟而大坏也。故曰:“先进于礼乐,野
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孔子之世,其诸侯卿大夫,视先王之礼乐,犹方圆冰炭之不相入也。进而先
之以礼乐,其不合必矣。是人也,以道言之则圣人,以世言之则野人也。若夫君
子之急于有功者则不然,其未合也,先之以世俗之所好,而其既合也,则继以先
王之礼乐。其心则然,然其进不正,未有能继以正者也。故孔子不从。而孟子亦
曰:“枉尺直寻者,以利言也。如以利,则枉寻直尺而利,亦可为欤?”君子之
得其君也,既度其君,又度其身。君能之而我不能,不敢进也;我能之而君不能,
不可为也。不敢进而进,是易其君;不可为而为,是轻其身。是二人者,皆有罪
焉。
故君子之始进也,曰:“君苟用我矣,我且为是,君曰能之,则安受而不辞,
君曰不能,天下其独无人乎!”至于人君亦然,将用是人也,则告之以己所欲为,
要其能否而责成焉。其曰“姑用之而试观之者”,皆过也。后之君子,其进也无
所不至,惟恐其不合也,曰:“我将权以济道。”既而道卒不行焉,则曰:“吾
君不足以尽我也。”始不正其身,终以谤其君。是人也,自以为君子,而孟子所
谓贼其君者也。谨论。
【学士院试春秋定天下之邪正论】
论曰:为《谷梁》者曰:“成天下之事业,定天下之邪正,莫善于《春秋》。”
请因其说而极言之。夫《春秋》者,礼之见于事业者也。孔子论三代之盛,必归
于礼之大成,而其衰,必本于礼之渐废。群臣、父子、上下,莫不由礼而定其位。
至以为有礼则生,无礼则死。故孔子自少至老,未尝一日不学礼而不治其他。以
之出入周旋,乱臣强君莫能加焉。知天下莫之能用也,退而治其纪纲条目,以遗
后世之君子。则又以为不得亲见于行事,有其具而无其施设措置之方,于是因鲁
史记为《春秋》,一断于礼。凡《春秋》之所褒者,礼之所与也,其所贬者,礼
之所否也。《记》曰:“礼者,所以别嫌、明疑、定犹豫也。而《春秋》一取断
焉。故凡天下之邪正,君子之所疑而不能决者,皆至于《春秋》而定。非定于
《春秋》,定于礼也。故太史公曰:“《春秋》者,礼义之大宗也。为人君父而
不知《春秋》者,前有谗而不见,后有贼而不知。为人臣子而不知《春秋》者,
守经事而不知其宜,遭变事而不知其权。夫礼义之失,至于君不君,臣不臣,父
不父,子不子,其意皆以善为之,而不知其义,是以被之空言而不敢辞。”
夫邪正之不同也,不啻若黑白。使天下凡为君子者皆如颜渊,凡为小人者皆
如桀跖,虽微《春秋》,天下其孰疑之?天下之所疑者,邪正之间也。其情则邪,
而其迹若正者有之矣。其情以为正,而不知其义以陷于邪者有之矣。此《春秋》
之所以丁宁反覆于其间也。
宋襄公,疑于仁者也。晋荀息,疑于忠者也。襄公不修德,而疲弊其民以求
诸侯,此其心岂汤武之心也哉?独至于战,则曰“不禽二毛,不鼓不成列”。非
有仁者之素,而欲一旦窃取其名以欺后世,苟《春秋》不为正之,则世之为仁者,
相率而为伪也。故其书曰:“冬十一月乙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师败绩。”
《春秋》之书战,未有若此其详也。君子以为其败固宜,而无有隐讳不忍之辞焉。
荀息之事君也,君存不能正其违,没又成其邪志而死焉。荀息而为忠,则凡忠于
盗贼、死于私昵者皆忠也,而可乎?故其书曰:“及其大夫荀息。”不然,则荀
息、孔父之徒也,而可名哉!谨论。
【儒者可与守成论】
圣人之于天下也,无意于取也。譬之江海,百谷赴焉;譬之麟凤,鸟兽萃焉。
虽欲辞之,岂可得哉?禹治洪水,排万世之患,使沟壑之地,疏为桑麻,鱼鳖之
民,化为衣冠。契为司徒,而五教行,弃为后稷,而蒸民粒,世济其德。至于汤
武拯涂炭之民,而置之于仁寿之域,故天下相率而朝之。此三圣人者,盖推之而
不可去,逃之而不能免者也。于是益修其政,明其教,因其民不易其俗。以是得
之,以是守之,传数十世,而民不叛。岂有二道哉?
周室既衰,诸侯并起力征争夺者,天下皆是也。德既无以相过,则智胜而已
矣;智既无以相倾,则力夺而已矣。至秦之乱,则天下荡然,无复知有仁义矣。
汉高帝以三尺剑,起布衣,五年而并天下。虽稍辅以仁义,然所用之人,常先于
智勇,所行之策,常主于权谋。是以战必胜,攻必取。天下既平,思所以享其成
功,而安于无事,以为子孙无穷之计,而武夫谋臣,举非其人,莫与为者。故陆
贾讥之曰:“陛下以马上得之,岂可以马上治之!”叔孙通亦曰:“儒者难以进
取,可与守成。”于是酌古今之宜与礼乐之中,取其简而易知,近而易行者,以
为朝觐会同冠昏丧祭一代之法。虽足以传数百年,上下相安,然终不若三代圣人
取守一道源深而流长也。
夫武夫谋臣,譬之药石,可以伐病,而不可以养生。儒者譬之五谷,可以养
生,而不可以伐病。宋襄公争诸侯,不禽二毛,不鼓不成列,以败于泓,身夷而
国蹙。此以五谷伐病者也。秦始皇焚诗书,杀豪杰,东城临洮,北筑辽水,民不
得休息,传之二世,宗庙芜灭。此以药石养生者也。善夫,贾生之论曰:“仁义
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夫世俗不察,直以攻守为二道。故具论三代以来所以
取守之术,使知文武禹汤之威德,亦儒者之极功。而陆贾、叔孙通之流,盖儒术
之粗也。
【物不可以苟合论】
论曰:昔者圣人之将欲有为也,其始必先有所甚难,而其终也至于久远而不
废。其成之也难,故其败之也不易。其得之也重,故其失之也不轻。其合之也迟,
故其散之也不速。夫圣人之所为详于其始者,非为其始之不足以成,而忧其终之
易败也。非为其始之不足以得,而忧其终之易失也。非为其始之不足以合,而忧
其终之易散也。天下之事,如是足以成矣,如是足以得矣,如是足以合矣,而必
曰未也,又从而节文之,绸缪委曲而为之表饰,是以至于今不废。及其后世,求
速成之功,而倦于迟久,故其欲成也止于其足以成,欲得也止于其足以得,欲合
也止于其足以合。而其甚者,又不能待其足。其始不详,其终将不胜弊。呜呼,
此天下治乱、享国长短之所从出欤?圣人之始制为君臣、父子、夫妇、朋友也,
坐而治政,奔走而执事,此足以为君臣矣。圣人惧其相易而至于相陵也,于是为
之车服采章以别之,朝觐位着以严之。名非不相闻也,而见必以赞。心非不相信
也,而出入必以籍。此所以久而不相易也。杖屦以为安,饮食以为养,此足以为
父子矣。圣人惧其相亵而至于相怨也,于是制为朝夕问省之礼,左右佩服之饰。
族居之为欢,而异宫以为别。合食之为乐,而异膳以为尊。此所以久而不相亵也。
生以居于室,死以葬于野,此足以为夫妇矣。圣人惧其相狎而至于相离也,于是
先之以币帛,重之以媒妁。不告于庙,而终身以为妾。昼居于内,而君子问其疾。
此所以久而不相狎也。安居以为党,急难以相救,此足以为朋友矣。圣人惧其相
渎而至于相侮也,于是戒其群居嬉游之乐,而严其射享饮食之节。足非不能行也,
而待摈相之诏礼。口非不能言也,而待绍介之传命。此所以久而不相渎也。
天下之祸,莫大于苟可以为而止。夫苟可以为而止,则君臣之相陵,父子之
相怨,夫妇之相离,朋友之相侮久矣。圣人忧焉,是故多为之饰。《易》曰:
“藉用白茅,无咎。苟错诸地而可矣,藉之用茅,何咎之有。”此古之圣人所以
长有天下,而后世之所谓迂阔也。又曰:“嗑者,合也。物不可以苟合,故受之
以贲。”尽矣。
【王者不治夷狄论】
论曰:夷狄不可以中国之治治也。譬若禽兽然,求其大治,必至于大乱。先
王知其然,是故以不治治之。治之以不治者,乃所以深治之也。《春秋》书“公
会戎于潜”。何休曰:“王者不治夷狄。录戎来者不拒,去者不追也。”夫天下
之至严,而用法之至详者,莫过于《春秋》。
凡《春秋》之书公、书侯,书字、书名,其君得为诸侯,其臣得为大夫者,
举皆齐、晋也。不然,则齐、晋之与国也。其书州、书国、书氏、书人,其君不
得为诸侯,其臣不得为大夫者,举皆秦、楚也。不然,则秦、楚之与国也。夫齐、
晋之君所以治其国家拥卫天子而爱养百姓者,岂能尽如古法哉,盖亦出于诈力,
而参之以仁义,是亦未能纯为中国也。秦、楚者,亦非独贪冒无耻肆行而不顾也,
盖亦有秉道行义之君焉。是秦、楚亦未至于纯为夷狄也。齐、晋之君不能纯为中
国,而《春秋》之所予者常向焉,有善则汲汲而书之,惟恐其不得闻于后世;有
过则多方而开赦之,惟恐其不得为君子。秦、楚之君,未至于纯为夷狄,而《春
秋》之所不予者常在焉,有善则累而后进,有恶则略而不录,以为不足录也。是
非独私于齐、晋,而偏疾于秦、楚也。以见中国之不可以一日背,而夷狄之不可
以一日向也。其不纯者,足以寄其褒贬,则其纯者可知矣。故曰:天下之至严,
而用法之至详者,莫如《春秋》。
夫戎者,岂特如秦、楚之流入于戎狄而已哉!然而《春秋》书之曰“公会戎
于潜”,公无所贬而戎为可会,是独何欤?夫戎之不能以会礼会公亦明矣,此学
者之所以深疑而求其说也。故曰:王者不治夷狄,录戎来者不拒,去者不追也。
夫以戎之不可以化诲怀服也,彼其不悍然执兵,以与我从事于边鄙,则已幸
矣,又况乎知有所谓会者,而欲行之,是岂不足以深嘉其意乎?不然,将深责其
礼,彼将有所不堪,而发其愤怒,则其祸大矣。仲尼深忧之,故因其来而书之以
“会”,曰,若是足矣。是将以不治深治之也。由是观之,《春秋》之疾戎狄者,
非疾纯戎狄者,疾夫以中国而流入于戎狄者也。谨论。
【刘恺丁鸿孰贤论】
论曰:君子之为善,非特以适己自便而已。其取于人也,必度其人之可以与
我也。其予人也,必度其人之可以受于我也。我可以取之,而其人不可以与我,
君子不取。我可以予之,而其人不可受,君子不予。既为己虑之,又为人谋之,
取之必可予,予之必可受。若己为君子,而使人为小人,是亦去小人无几耳。
东汉刘恺让其弟荆而诏听之。丁鸿亦以阳狂让其弟,而其友人鲍骏责之以义,
鸿乃就封。其始,自以为义而行之,其终也,知其不义而复之。以其能复之,知
其始之所行非诈也,此范氏之所以贤鸿而下恺也。其论称太伯、伯夷未始有其让
也。故太伯称至德,伯夷称贤人。及后世徇其名而昧其致,于是诡激之行兴矣。
若刘恺之徒让其弟,使弟受非服,而己受其名,不已过乎?丁鸿之心,主于忠爱,
何其终悟而从义也。范氏之所贤者,固已得之矣,而其未尽者,请得毕其说。
夫先王之制,立长所以明宗,明宗所以防乱,非有意私其长而沮其少也。天
子与诸侯皆有太祖,其有天下、有一国,皆受之太祖,而非己之所得专有也。天
子不敢以其太祖之天下与人,诸侯不敢以其太祖之国与人,天下之通义也。夫刘
恺、丁鸿之国,不知二子所自致耶,将亦受之其先祖耶?受之其先祖,而传之于
所不当立之人,虽其弟之亲,与涂人均耳。夫吴太伯、伯夷,非所以为法也,太
伯将以成周之王业,而伯夷将以训天下之让,而为是诡时特异之行,皆非所以为
法也。今刘恺举国而让其弟,非独使弟受非服之为过也,将以坏先王防乱之法,
轻其先祖之国,而独为是非常之行,考之以礼,绳之以法,而恺之罪大矣。
然汉世士大夫多以此为名者,安、顺、桓、灵之世,士皆反道矫情,以盗一
时之名。盖其弊始于西汉之世。韦玄成以侯让其兄,而为世主所贤,天下高之,
故渐以成俗。履常而蹈易者,世以为无能而摈之。则丁鸿之复于中道,尤可以深
嘉而屡叹也。谨论。
【礼义信足以成德论】
论曰: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愈大则身愈逸而责愈重,愈小则身愈劳而
责愈轻。綦大而至天子,綦小而至农夫,各有其分,不可乱也。责重者不可以不
逸,不逸,则无以任天下之重。责轻者不可以不劳,不劳,则无以逸夫责重者。
二者譬如心之思虑于内,而手足之动作步趋于外也。是故不耕而食,不蚕而衣,
君子不以为愧者,所职大也。自尧舜以来,未之有改。
后世学衰而道弛,诸子之智,不足以见其大,而窃见其小者之一偏,以为有
国者,皆当恶衣粝食,与农夫并耕而治,一人之身,而自为百工。盖孔子之时则
有是说矣。夫樊迟亲受业于圣人,而犹惑于是说,是以区区焉欲学稼于孔子。孔
子知是说之将蔓延于天下也,故极言其大,而深折其词。以为:“上好礼,则民
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
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安用稼?”而解者以为礼义与信足以成德。
夫樊迟之所为汲汲于学稼者,何也?是非以谷食不足,而民有苟且之心以慢
其上为忧乎?是非以人君独享其安荣而使民劳若独贤为忧乎?是非以人君不身亲
之则空言不足劝课百姓为忧乎?是三忧者,皆世俗之私忧过计也。
君子以礼治天下之分,使尊者习为尊,卑者安为卑,则夫民之慢上者,非所
忧也。君子以义处天下之宜,使禄之一国者,不自以为多,抱关击柝者,不自以
为寡,则夫民之劳苦独贤者,又非所忧也。君子以信一天下之惑,使作于中者,
必形于外,循其名者,必得其实,则夫空言不足以劝课者,又非所忧也。此三者
足以成德矣。故曰三忧者,皆世俗之私忧过计也。谨论。
【形势不如德论】
论曰:《传》有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此言形势之不如德
也。而吴起亦云:“在德不在险。”太史公以为形势虽强,要以仁义为本。儒者
之言兵,未尝不以藉其口矣。请拾其遗说而备论之。
凡形势之说有二,有以人为形势者,三代之封诸侯是也。天子之所以系于天
下者,至微且危也。欢然而合,合而不去,则为君臣,其善可得而赏,其恶可得
而罚,其谷米可得而食,其功力可得而役使。当此之时,君臣之势甚固。及其一
旦溃然而去,去而不返,则为寇仇。强者起而见攻,智者起而见谋,彷徨四顾,
而不知其所恃。当是时,君臣之势甚危。先王知其固之不足恃,而危之不可以忽
也,故大封诸侯,错置亲贤,以示天下形势。刘颂所谓“善为国者,任势而不任
人。郡县之察,小政理而大势危;诸侯为邦,近多违而远虑固”。此以人为形势
者也。然周之衰也,诸侯肆行而莫之禁,自平王以下,其去亡无几也,是则德衰
而人之形势不足以救也。
以地为形势者,秦、汉之建都是也。秦之取天下,非天下心服而臣之也。较
之以富,搏之以力,而犹不服,又以诈囚其君,虏其将,然后仅得之。今之臣服
而朝贡,皆昔之暴骨于原野之子孙也。则吾安得泰然而长有之!汉之取天下,虽
不若秦之暴,然要皆不本于仁义也。当此之时,不大封诸侯,则无以答功臣之望,
诸侯大而京师不安,则其势不得不以关中之固而临之,此虽尧、舜、汤、武,亦
不能使其德一日而信于天下,荀卿所谓合其参者。此以地为形势者也。然及其衰
也,皆以大臣专命,危自内起,而关中之形势,曾不及施,此亦德衰而地之形势
不能救也。
夫三代、秦、汉之君,虑其后世而为之备患者,不可谓不至矣,然至其亡也,
常出于其所不虑。此岂形势不如德之明效欤?《易》曰:“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人存则德存,德存则无诸侯而安、无障塞而固矣。谨论。
【礼以养人为本论】
论曰:三代之衰,至于今且数千岁,豪杰有意之主,博学多识之臣,不可以
胜数矣,然而礼废乐坠,则相与咨嗟发愤而卒于无成者,何也?是非其才之不逮,
学之不至,过于论之太详,畏之太甚也?夫礼之初,始诸人情,因其所安者,而
为之节文,凡人情之所安而有节者,举皆礼也,则是礼未始有定论也。然而不可
以出于人情之所不安,则亦未始无定论也。执其无定以为定论,则途之人皆可以
为礼。
今儒者之论则不然,以为礼者,圣人之所独尊,而天下之事最难成者也。牵
于繁文,而拘于小说,有毫毛之差,则终身以为不可。论明堂者,惑于《考工》、
《吕令》之说;议郊庙者,泥于郑氏、王肃之学。纷纷交错者,累岁而不决。或
因而遂罢,未尝有一人果断而决行之。此皆论之太详而畏之太甚之过也。
夫礼之大意,存乎明天下之分,严君臣、笃父子、形孝弟而显仁义也。今不
幸去圣人远,有如毫毛不合于三代之法,固未害其为明天下之分也,所以严君臣、
笃父子、形孝弟而显仁义者犹在也。今使礼废而不修,则君臣不严,父子不笃,
孝弟不形,义不显,反不足重乎?
昔者西汉之书,始于仲舒,而至于刘向,悼礼乐之不兴,故其言曰:“礼以
养人为本。如有过差,是过而养人也。刑罚之过,或至杀伤。今吏议法,笔则笔,
削则削,而至礼乐则不敢。是敢于杀人,而不敢于养人也。”而范晔以为“乐非
夔、襄而新音代作,律谢皋、苏而法令亟易”。而至于礼,独何难欤?
夫法者,末也。又加以惨毒繁难,而天下常以为急。礼者,本也。又加以和
平简易,而天下常以为缓。如此而不治,则又从而尤之曰,是法未至也,则因而
急之。甚矣,人之惑也。平居治气养生,宣故而纳新,其行之甚易,其过也无大
患,然皆难之而不为。悍药毒石,以搏去其疾,则皆为之。此天下之公患也。呜
呼,王者得斯说而通之,礼乐之兴,庶乎有日矣。谨论。
【既醉备五福论】
论曰:君子之所以大过人者,非以其智能知之,强能行之也。以其功兴而民
劳,与之同劳,功成而民乐,与之同乐,如是而已矣。富贵安逸者,天下之所同
好也,然而君子独享焉。享之而安,天下以为当然者,何也?天下知其所以富贵
安逸者,凡以庇覆我也。贫贱劳苦者,天下之所同恶也,而小人独居焉。居之而
安,天下以为当然者,何也?天下知其所以贫贱劳苦者,凡以生全我也。夫然,
故独享天下之大利而不忧,使天下为己劳苦而不怍,耳听天下之备声,目视天下
之备色,而民犹以为未也,相与祷祠而祈祝曰:使吾君长有吾国也。又相与咏歌
而称颂之,被于金石,溢于竹帛,使其万世而不忘也。
呜呼!彼君子者,独何修而得此于民哉?岂非始之以至诚,中之以不欲速,
而终之以不懈欤?视民如视其身,待其至愚者如其至贤者,是谓至诚。至诚无近
效,要在于自信而不惑,是谓不欲速。不欲速则能久,久则功成,功成则易懈,
君子济之以恭,是谓不懈。行此三者,所以得之于民也。三代之盛,不能加毫末
于此矣。
《既醉》者,成王之诗也。其序曰:《既醉》,太平也,醉酒饱德,人有士
君子之行焉。而说者以为是诗也,实具五福。其诗曰“君子万年”,寿也;“介
尔景福”,富也;“室家之壸”,康宁也;“高明有融”,攸好德也;“高朗令
终”,考终命也。凡言此者,非美其有是五福也,美其全享是福,兼有是乐,而
天下安之,以为当然也。
夫诗者,不可以言语求而得,必将深观其意焉。故其讥刺是人也,不言其所
为之恶,而言其爵位之尊、车服之美而民疾之,以见其不堪也。“君子偕老,副
笄六珈”、“赫赫师尹,民具尔瞻”是也。其颂美是人也,不言其所为之善,而
言其冠佩之华、容貌之盛而民安之,以见其无愧也。“缁衣之宜兮,敝,予又改
为兮”、“服其命服,朱芾斯皇”是也。故《既醉》者,非徒享是五福而已,必
将有以致之。不然,民将盻盻焉疾视而不能平,又安能独乐乎?是以孟子言王道
不言其他,而独言民之闻其作乐见其田猎而欣欣者,此可谓知本矣。谨论。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作者【苏轼】更多作品:
《苏轼集》苏轼集
《千家诗》七言绝句 春宵
《千家诗》七言绝句 上元侍宴
《千家诗》七言绝句 海棠
《千家诗》七言绝句 花影
《千家诗》七言绝句 中秋月
《千家诗》七言绝句 饮湖上初晴后雨
《千家诗》七言绝句 赠刘景文
《全宋词》卷044.【水龙吟】(四首)
《全宋词》卷044.【水龙吟】
《全宋词》卷044.【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全宋词》卷044.【水龙吟】
《全宋词》卷044.【满庭芳】
《全宋词》卷044.【满庭芳】
《全宋词》卷044.【满庭芳】
《全宋词》卷044.【满庭芳】
《全宋词》卷044.【满庭芳】
《全宋词》卷044.【水调歌头】(快哉亭作)
《全宋词》卷044.【水调歌头】
《全宋词》卷044.【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全宋词》卷044.【水调歌头】
《全宋词》卷044.【满江红】
《全宋词》卷044.【满江红】
《全宋词》卷044.【满江红】(东武会流杯亭)
《全宋词》卷044.【满江红】(怀子由作)
《全宋词》卷044.【满江红】(正月十三日送文安国还朝)
《全宋词》卷044.【归朝欢】
《全宋词》卷044.【念奴娇】(赤壁怀古)
《全宋词》卷044.【雨中花】
《全宋词》卷044.【沁园春】
《全宋词》卷044.【劝金船】(和元素韵自撰腔命名)
《全宋词》卷044.【一丛花】
《全宋词》卷044.【木兰花令】
《全宋词》卷044.【木兰花令】(次马中玉韵)
《全宋词》卷044.【木兰花令】(宿造口闻夜雨寄子由、才叔)
《全宋词》卷044.【西江月】(真觉赏瑞香二首)
《全宋词》卷044.【西江月】(坐客见和复次韵)
《全宋词》卷044.【西江月】(再用前韵戏曹子方)
《全宋词》卷044.【西江月】
《全宋词》卷044.【西江月】(重九)
《全宋词》卷044.【西江月】(茶词)
《全宋词》卷044.【西江月】
《全宋词》卷044.【西江月】
《全宋词》卷044.【西江月】(送钱待制)
《全宋词》卷044.【西江月】(梅花)
《全宋词》卷044.【西江月】
《全宋词》卷044.【西江月】(平山堂)
《全宋词》卷044.【西江月】(送别)
《全宋词》卷044.【临江仙】
《全宋词》卷044.【临江仙】(赠送)
《全宋词》卷044.【临江仙】(辛未离杭至润,别张弼秉道)
《全宋词》卷044.【临江仙】(冬日即事)
《全宋词》卷044.【临江仙】(送王缄)
《全宋词》卷044.【临江仙】
《全宋词》卷044.【临江仙】
《全宋词》卷044.【临江仙】(风水洞作)
《全宋词》卷044.【临江仙】
《全宋词》卷044.【临江仙】(疾愈登望湖楼赠项长官)
《全宋词》卷044.【临江仙】
《全宋词》卷044.【临江仙】
《全宋词》卷044.【渔家傲】(金陵赏心亭送王胜之龙图。王守金陵,视事一日移南郡)
《全宋词》卷044.【渔家傲】(送台守江郎中)
《全宋词》卷044.【渔家傲】(七夕)
《全宋词》卷044.【渔家傲】(送张元康省亲秦川)
《全宋词》卷044.【鹧鸪天】(东坡谪黄州时作此词,真本藏林子敬家)
《全宋词》卷044.【鹧鸪天】
《全宋词》卷044.【少年游】(端午赠黄守徐君猷)
《全宋词》卷044.【少年游】(润州作)
《全宋词》卷044.【定风波】
《全宋词》卷044.【定风波】
《全宋词》卷044.【定风波】(重阳)
《全宋词》卷044.【定风波】(感旧)
《全宋词》卷044.【定风波】(送元素)
《全宋词》卷044.【定风波】
《全宋词》卷044.【定风波】(咏红梅)
《全宋词》卷044.【定风波】
《全宋词》卷044.【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全宋词》卷044.【南乡子】(春情)
《全宋词》卷044.【南乡子】(梅花词和杨元素)
《全宋词》卷044.【南乡子】(席上劝李公择酒)
《全宋词》卷044.【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
《全宋词》卷044.【南乡子】(送述古)
《全宋词》卷044.【南乡子】(有感)
《全宋词》卷044.【南乡子】(和杨元素)
《全宋词》卷044.【南乡子】(自述)
《全宋词》卷044.【南乡子】
《全宋词》卷044.【南乡子】(赠行)
《全宋词》卷044.【南乡子】(双荔支)
《全宋词》卷044.【南乡子】(集句)
《全宋词》卷044.【南乡子】(集句)
《全宋词》卷044.【南乡子】(集句)
《全宋词》卷044.【南歌子】(游赏)
《全宋词》卷044.【南歌子】(湖景)
《全宋词》卷044.【南歌子】(寓意)
《全宋词》卷044.【南歌子】(和前韵)
《全宋词》卷044.【南歌子】(再用前韵)
《全宋词》卷044.【南歌子】(晚春)
《全宋词》卷044.【南歌子】(八月十八日观潮)
《全宋词》卷044.【南歌子】(再用前韵)
《全宋词》卷044.【南歌子】
《全宋词》卷044.【南歌子】(湖州作)
《全宋词》卷044.【南歌子】(暮春)
《全宋词》卷044.【南歌子】(黄州腊八日饮怀民小阁)
《全宋词》卷044.【南歌子】(有感)
《全宋词》卷044.【南歌子】(感旧)
《全宋词》卷044.【南歌子】(楚守周豫出舞鬟,因作二首赠之)
《全宋词》卷044.【南歌子】(同前)
《全宋词》卷044.【好事近】(送君猷)
《全宋词》卷044.【好事近】(湖上)
《全宋词》卷044.【鹊桥仙】(七夕)
《全宋词》卷044.【鹊桥仙】(七夕和苏坚韵)
《全宋词》卷044.【望江南】(暮春)
《全宋词》卷044.【望江南】(暮春)
《全宋词》卷044.【卜算子】(感旧)
《全宋词》卷044.【卜算子】
《全宋词》卷044.【瑞鹧鸪】(观潮)
《全宋词》卷044.【十拍子】(暮秋)
《全宋词》卷044.【清平乐】(秋词)
《全宋词》卷044.【昭君怨】(送别)
《全宋词》卷044.【戚氏】(此词始终指意,言周穆王宾于西王母事)
《全宋词》卷044.【醉蓬莱】(重九上君猷)
《全宋词》卷044.【贺新郎】(夏景)
《全宋词》卷044.【洞仙歌】(咏柳)
《全宋词》卷044.【洞仙歌】
《全宋词》卷044.【八声甘州】(寄参寥子)
《全宋词》卷044.【三部乐】(情景)
《全宋词》卷044.【阮郎归】(初夏)
《全宋词》卷044.【阮郎归】(梅词)
《全宋词》卷044.【阮郎归】(苏州席上作)
《全宋词》卷044.【江神子】
《全宋词》卷044.【江神子】(孤山竹阁送述古)
《全宋词》卷044.【江神子】(江景)
《全宋词》卷044.【江神子】(猎词)
《全宋词》卷044.【江神子】(恨别)
《全宋词》卷044.【江神子】(冬景)
《全宋词》卷044.【江神子】
《全宋词》卷044.【江神子】
《全宋词》卷044.【江神子】(公之夫人王氏先卒,味此词,盖悼亡也)
《全宋词》卷044.【蝶恋花】(春景)
《全宋词》卷044.【蝶恋花】(佳人)
《全宋词》卷044.【蝶恋花】(送春)
《全宋词》卷044.【蝶恋花】(暮春)
《全宋词》卷044.【蝶恋花】
《全宋词》卷044.【蝶恋花】(密州冬夜文安国席上作)
《全宋词》卷044.【蝶恋花】
《全宋词》卷044.【蝶恋花】(述怀)
《全宋词》卷044.【采桑子】(润州多景楼与孙巨源相遇)
《全宋词》卷044.【千秋岁】(湖州暂来徐州重阳作)
《全宋词》卷044.【苏幕遮】(咏选仙图)
《全宋词》卷044.【永遇乐】(寄孙巨源)
《全宋词》卷044.【永遇乐】
《全宋词》卷044.【行香子】(茶词)
《全宋词》卷044.【行香子】(寓意)
《全宋词》卷044.【行香子】(述怀)
《全宋词》卷044.【行香子】(秋兴)
《全宋词》卷044.【行香子】(冬思)
《全宋词》卷044.【行香子】(过七里滩)
《全宋词》卷044.【菩萨蛮】(歌妓)
《全宋词》卷044.【菩萨蛮】
《全宋词》卷044.【菩萨蛮】(西湖)
《全宋词》卷044.【菩萨蛮】(杭妓往苏迓新守)
《全宋词》卷044.【菩萨蛮】
《全宋词》卷044.【菩萨蛮】(述古席上)
《全宋词》卷044.【菩萨蛮】(感旧)
《全宋词》卷044.【菩萨蛮】(新月)
《全宋词》卷044.【菩萨蛮】(七夕)
《全宋词》卷044.【菩萨蛮】(有寄)
《全宋词》卷044.【菩萨蛮】
《全宋词》卷044.【菩萨蛮】(回文)
《全宋词》卷044.【菩萨蛮】(夏景回文)
《全宋词》卷044.【菩萨蛮】(回文)
《全宋词》卷044.【菩萨蛮】(回文春闺怨)
《全宋词》卷044.【菩萨蛮】(回文夏闺怨)
《全宋词》卷044.【菩萨蛮】(回文秋闺怨)
《全宋词》卷044.【菩萨蛮】(回文冬闺怨)
《全宋词》卷044.【生查子】(诉别)
《全宋词》卷044.【翻香令】
《全宋词》卷044.【乌夜啼】(寄远)
《全宋词》卷044.【虞美人】(琵琶)
《全宋词》卷044.【虞美人】(述怀)
《全宋词》卷044.【虞美人】
《全宋词》卷044.【河满子】(湖州作)
《全宋词》卷044.【哨遍】
《全宋词》卷044.【哨遍】(春词)
《全宋词》卷044.【点绛唇】(己巳重九和苏坚)
《全宋词》卷044.【点绛唇】(庚午重九再用前韵)
《全宋词》卷044.【点绛唇】(再和送钱公永)
《全宋词》卷044.【点绛唇】
《全宋词》卷044.【点绛唇】(离恨)
《全宋词》卷044.【殢人娇】(王都尉席上赠侍人)
《全宋词》卷044.【殢人娇】(或云赠朝云)
《全宋词》卷044.【殢人娇】(戏邦直)
《全宋词》卷044.【诉衷情】(送述古迓元素)
《全宋词》卷044.【诉衷情】(海棠)
《全宋词》卷044.【诉衷情】(琵琶女)
《全宋词》卷044.【更漏子】(送孙巨源)
《全宋词》卷044.【华清引】(感旧)
《全宋词》卷044.【桃源忆故人】(暮春)
《全宋词》卷044.【醉落魄】(述怀)
《全宋词》卷044.【醉落魄】(席上呈元素)
《全宋词》卷044.【醉落魄】(忆别)
《全宋词》卷044.【醉落魄】(述怀)
《全宋词》卷044.【谒金门】(秋夜)
《全宋词》卷044.【谒金门】(秋兴)
《全宋词》卷044.【谒金门】(秋感)
《全宋词》卷044.【如梦令】
《全宋词》卷044.【如梦令】(同前)
《全宋词》卷044.【如梦令】(有寄)
《全宋词》卷044.【如梦令】(春思)
《全宋词》卷044.【阳关曲】(中秋作本名小秦王,入腔即阳关曲)
《全宋词》卷044.【阳关曲】(军中)
《全宋词》卷044.【阳关曲】(李公择)
《全宋词》卷044.【减字木兰花】(赠润守许仲涂,且以“郑容落籍、高莹从良”为句首)
《全宋词》卷044.【减字木兰花】(寓意)
《全宋词》卷044.【减字木兰花】(荔支)
《全宋词》卷044.【减字木兰花】(送东武令赵晦之)
《全宋词》卷044.【减字木兰花】(送别)
《全宋词》卷044.【减字木兰花】(送赵令)
《全宋词》卷044.【减字木兰花】(过吴兴,李公择生子,三日会客,作此词戏之)
《全宋词》卷044.【减字木兰花】(得书)
《全宋词》卷044.【减字木兰花】(送别)
《全宋词》卷044.【减字木兰花】
《全宋词》卷044.【减字木兰花】(立春)
《全宋词》卷044.【减字木兰花】(雪词)
《全宋词》卷044.【减字木兰花】(花)
《全宋词》卷044.【减字木兰花】(春月)
《全宋词》卷044.【减字木兰花】(赠胜之)
《全宋词》卷044.【浣溪沙】(新秋)
《全宋词》卷044.【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全宋词》卷044.【浣溪沙】(渔父)
《全宋词》卷044.【浣溪沙】
《全宋词》卷044.【浣溪沙】(前韵)
《全宋词》卷044.【浣溪沙】(前韵)
《全宋词》卷044.【浣溪沙】(再和前韵)
《全宋词》卷044.【浣溪沙】(前韵)
《全宋词》卷044.【浣溪沙】(九月九日二首)
《全宋词》卷044.【浣溪沙】(和前韵)
《全宋词》卷044.【浣溪沙】(有感)
《全宋词》卷044.【浣溪沙】(咏橘)
《全宋词》卷044.【浣溪沙】
《全宋词》卷044.【浣溪沙】
《全宋词》卷044.【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
《全宋词》卷044.【浣溪沙】
《全宋词》卷044.【浣溪沙】
《全宋词》卷044.【浣溪沙】
《全宋词》卷044.【浣溪沙】
《全宋词》卷044.【浣溪沙】(春情)
《全宋词》卷044.【浣溪沙】(菊节)
《全宋词》卷044.【浣溪沙】(春情)
《全宋词》卷044.【浣溪沙】(荷花)
《全宋词》卷044.【浣溪沙】(赠闾丘朝议,时还徐州)
《全宋词》卷044.【浣溪沙】(有赠)
《全宋词》卷044.【浣溪沙】(忆旧)
《全宋词》卷044.【浣溪沙】(春情)
《全宋词》卷044.【浣溪沙】
《全宋词》卷044.【浣溪沙】(重九旧韵)
《全宋词》卷044.【浣溪沙】(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
《全宋词》卷044.【浣溪沙】(送梅庭老赴潞州学官)
《全宋词》卷044.【浣溪沙】(徐州藏春阁园中)
《全宋词》卷044.【浣溪沙】
《全宋词》卷044.【浣溪沙】(赠楚守田待制小鬟)
《全宋词》卷044.【浣溪沙】(和前韵)
《全宋词》卷044.【浣溪沙】(端午)
《全宋词》卷044.【浣溪沙】(感旧)
《全宋词》卷044.【浣溪沙】(自适)
《全宋词》卷044.【浣溪沙】(寓意)
《全宋词》卷044.【浣溪沙】(即事)
《全宋词》卷044.【双荷叶】(即秦楼月)
《全宋词》卷044.【皂罗特髻】(采菱拾翠)
《全宋词》卷044.【调笑令】
《全宋词》卷044.【调笑令】
《全宋词》卷044.【荷华媚】(荷花)
《全宋词》卷044.【青玉案】(和贺方回韵送伯固归吴中故居)
《全宋词》卷044.【渔家傲】(赠曹光州)
《全宋词》卷044.【江城子】
《全宋词》卷044.【江城子】
《全宋词》卷044.【南乡子】(用韵和道辅)
《全宋词》卷044.【南乡子】(用前韵赠田叔通家舞鬟)
《全宋词》卷044.【菩萨蛮】(四首)
《全宋词》卷044.【菩萨蛮】(咏足)
《全宋词》卷044.【菩萨蛮】
《全宋词》卷044.【蝶恋花】(送潘大临)
《全宋词》卷044.【蝶恋花】(同安生日放鱼,取金光明经救鱼事)
《全宋词》卷044.【浣溪沙】(端午)
《全宋词》卷044.【浣溪沙】
《全宋词》卷044.【浣溪沙】
《全宋词》卷044.【减字木兰花】(琴)
《全宋词》卷044.【减字木兰花】
《全宋词》卷044.【减字木兰花】(赠君猷家姬)
《全宋词》卷044.【减字木兰花】
《全宋词》卷044.【减字木兰花】
《全宋词》卷044.【减字木兰花】(赠徐君猷三侍人妩卿)
《全宋词》卷044.【减字木兰花】(胜之)
《全宋词》卷044.【减字木兰花】(庆姬)
《全宋词》卷044.【南歌子】
《全宋词》卷044.【如梦令】(题淮山楼)
《全宋词》卷044.【瑞鹧鸪】
《全宋词》卷044.【临江仙】(赠王友道)
《全宋词》卷044.【少年游】
《全宋词》卷044.【一斛珠】
《全宋词》卷044.【点绛唇】(二首)
《全宋词》卷044.【点绛唇】
《全宋词》卷044.【虞美人】
《全宋词》卷044.【天仙子】
《全宋词》卷044.【满庭芳】
《全宋词》卷044.【南乡子】(宿州上元)
《全宋词》卷044.【浣溪沙】
《全宋词》卷044.【浣溪沙】(送叶淳老)
《全宋词》卷044.【减字木兰花】
《全宋词》卷044.【减字木兰花】
《全宋词》卷044.【减字木兰花】(以大琉璃杯劝王仲翁)
《全宋词》卷044.【行香子】(与泗守过南山晚归作)
《全宋词》卷044.【画堂春】(寄子由)
《全宋词》卷044.【浣溪沙】(方响)
《全宋词》卷044.【好事近】
《全宋词》卷044.【占春芳】
《全宋词》卷044.【南歌子】
《全宋词》卷044.【浪淘沙】
《全宋词》卷044.【木兰花令】
《全宋词》卷044.【木兰花令】
《全宋词》卷044.【木兰花令】
《全宋词》卷044.【虞美人】
《全宋词》卷044.【虞美人】
《全宋词》卷044.【临江仙】
《全宋词》卷044.【蝶恋花】
《全宋词》卷044.【蝶恋花】
《全宋词》卷044.【蝶恋花】
《全宋词》卷044.【蝶恋花】
《全宋词》卷044.【蝶恋花】
《全宋词》卷044.【渔家傲】
《全宋词》卷044.【江城子】
《全宋词》卷044.【祝英台近】
《全宋词》卷044.【雨中花慢】
《全宋词》卷044.【雨中花慢】
《全宋词》卷044.【念奴娇】(中秋)
《全宋词》卷044.【水龙吟】
《全宋词》卷044.【水龙吟】
《全宋词》卷044.【渔父】(四首)
《全宋词》卷044.【渔父】
《全宋词》卷044.【渔父】
《全宋词》卷044.【渔父】
《全宋词》卷044.【醉翁操】(一首并序)
《全宋词》卷044.【奉安神宗皇帝御容赴景灵宫导引歌词】
《全宋词》卷044.【迎奉神宗皇帝御容赴西京会圣宫应天禅院奉安导引歌词】
《全宋词》卷044.【瑶池燕】
《全宋词》卷044.【千秋岁】(次韵少游)
《全宋词》卷044.【减字木兰花】
《全宋词》卷044.【失调名】
《全宋词》卷044.【失调名】
《全宋词》卷044.【失调名】
《全宋词》卷044.【菩萨蛮】
《全宋词》卷044.【踏青游】
《全宋词》卷044.【阮郎归】
《全宋词》卷044.【西江月】(咏梅)
《全宋词》卷044.【失调名】(上元词)
《全宋词》卷044.【踏莎行】
《全宋词》卷044.【踏莎行】
《全宋词》卷044.【失调名】
《全宋词》卷044.【定风波】
《全宋词》卷044.【定风波】
《全宋词》卷044.【定风波】
《全宋词》卷044.【水调歌】
《全宋词》卷044.【失调名】
《全宋词》卷044.【鹧鸪天】(佳人)
《全宋词》卷044.【西江月】(佳人)
《全宋词》卷044.【更漏子】
《全宋词》卷044.【更漏子】
《全宋词》卷044.【如梦令】
《全宋词》卷044.【清平调引】
《全宋词》卷044.【清平调引】
《全宋词》卷044.【清平调引】



国学书库首页 国学电子书下载
 
2010-2025 全球华人国学经典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