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书库书法迷书法集书法导航书法家篆刻字库书法字体五体书古风书甲骨文古印篆书篆体光明书集美书33书法毛笔字钢笔字多体书花鸟字書法视频集字字形大字篆刻之家国学古籍中医象棋游戏电子书商城网站修改起名识字英语印章签名硬筆字字体下载免费字体中文字体英文字体P图宝Ai矢量阿弥陀佛意见反馈安全网站捐赠
默认设置 字号

卷二十五 序隐遁道儒释
书名:柳宗元集    作者:柳宗元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凌助教蓬屋题诗序(凌助教士燮,苏州吴人。观序辞,公尚在京师时作。)
儒有蓬户瓮牖而自立者,(《礼记》:儒有荜门圭窬,蓬户瓮牖。)河间凌
士燮穷讨六籍,皆有着述,而尤邃《春秋》。为儒官,守道端庄,植志不回。在
京师十二年,家本吴也,(用汉杨恽“家本秦也”文法。)欲归而不可得,遂构
蓬室,以备揖让之位。栋宇简易,仅除风雨,(《诗》:风雨攸除。除,去也。)
盖大江之南,其旧俗也。由是不出环堵,(《礼记》:儒有一亩之宫,环堵之室。
方丈曰堵。)坐入吴甸,包山震泽,(震泽中有包山。包山亦曰椒山,即《春秋》
所谓“夫椒”是也。震泽亦曰具区,即今之太湖是也。在吴县南。)若在牖外。
所谓求仁而得,(《论语》:求仁而得仁,又何怨?)斯固然欤!与夫南音越吟,
(《左传》成八年:晋人以楚大夫钟仪归,囚诸军府,九年,晋侯使与之琴,操
南音。《史记》:越人庄舄仕楚而病。楚王曰:“舄,越之鄙细人也,今仕执圭,
亦思越否?”中谢曰:“彼思越则越声,不思则楚声。”使人听之,犹越声也。)
慕望而不获者,异日道也。夫厚人伦,怀旧俗,(《诗序》:先王以是经夫妇,
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又曰:国史吟咏情性,以讽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
旧俗者也。)因六义之本。(《诗序》:故诗有六义焉。)群公是以有发德之什,
书在屋壁,余叙而引之。
○送韩丰群公诗后序(一无“群公诗”字。万州刺史韩某,子三人:慎、丰、
泰。慎为温县主簿。公有志。丰字茂实。泰字安平。此送茂实也。《新史》附
《王叔文传》:贞元二十年,与公同为监察御史。故云遇于上京,盖在京师时作。)
春秋时,晋有叔向者,(晋大夫羊舌职之子曰肸,字叔向,一字叔誉,伯华
之弟也。)垂声迈烈,显白当世。而其兄铜鞮伯华,(鲁襄公三年,伯华为铜鞮
大夫,代其父为中军尉。《家语》:孔子闲处,叹曰:“向使铜鞮伯华无死,天
下其有定矣。”《春秋》注:铜鞮,晋别县,在上党。鞮,音题。)匿德藏光,
退居保和,士大夫其不与叔向游者,罕知伯华矣。然仲尼称叔向曰“遗直”“由
义”。(《左传》昭十四年:仲尼曰:“叔向,古之遗直也。治国制刑,不隐其
亲。”又曰:“杀亲益荣,犹义也夫。”《左氏》作“犹义”,《家语》作“由
义”。)又称伯华曰“多闻”“内植”。(《家语》:其为人之渊源也,多闻而
难诞,内植足以没其世,盖铜鞮伯华之行也。)进退两尊,荣于策书,故羊舌氏
之美,至于今不废。
宗元常与韩安平遇于上京,(贞元九年,公中进士。十一年,泰中进士。)
追用古道,交于今世,以是知吾兄矣。兄字茂实,敦朴而知变,弘和而守节,温
淳重厚,与直道为伍。常绩文着书,(一作“尝又着书”。)言礼家之事,条综
今古。(综,作弄切。)大备制量,遗名居实,澹泊如也。(澹,音淡。)他日
当为达者称焉,(连上文意。达者谓孔子也。《史记》:吾闻圣人之后,虽不当
世,必有达者。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与?“达”,一作“识”。)在吾侪乎?
则韩氏之美,亦将焜耀于后矣。(焜,胡本切。耀,弋笑切。)今将浮游淮湖,
观艺诸侯,凡知兄者,咸出祖于外。天水赵佶秉翰序事,殷勤宣备,词旨甚当。
余谓《春秋》之道,或始事,或终义。(一本有“先经以后经以”六字。杜预
《左氏传》:或先经以始事,或后经以终义。)大《易》之制,《序卦》处末。
然则后序之设,不为非经也。于是编其饯诗若干篇,记于末简,以贶行李,遂抗
手而别。(一本有“丰之季弟泰知名与余善”十字。)
○送娄图南秀才游淮南将入道序(一本无“将入道”三字。)
仆未冠,求进士,(贞元六年,公求进士,年十八,故曰未冠。)闻娄君名
甚熟。其所为歌诗,传咏都中。(一作“中都”。)通数经及群书。当时为文章,
若崔比部、(崔鹏,字元翰,贞元六年,自知制诰罢为比部郎中。)于卫尉,
(于邵,字相门。)相与称其文。众皆曰纳言曾孙也。(娄师德,武后时以抚定
河北,进纳言,世称为长者。)而又有是,咸推让为先登。后十馀年,仆自尚书
郎谪来零陵,(永贞元年,公自礼部员外郎贬永州司马。零陵,永州。)觏娄君,
(觏,遇见也。)犹为白衣,居无室宇,出无僮御。仆深异而讯之,乃曰:“今
夫取科者,交贵势,倚亲戚,合则插羽翮,生风涛,沛焉而有馀,吾无有也。不
则餍饮食,驰坚良,(坚车良马。)以欢于朋徒,相贸为资,(贸,以货易财也。)
相易为名,有不诺者,以气排之,吾无有也。不则多筋力,善造请,朝夕屈折于
恒人之前,走高门,邀大车,矫笑而伪言,卑陬而姁媮。(《庄子》云:卑
陬失色。姁,音虚。媮,音俞,美也。)偷一旦之容以售其伎,吾无有也。
自度卒不能堪其劳,故舍之而游,逾湖、江,出豫章,至南海,(今洪州即豫章,
广州即南海也。)复由桂而下也。少好道士言,饵药为寿,未尽其术,故往且求
之。”(往,一作“行”。)仆闻而愈疑。往时观得进士者,不必若娄君之言,
又少能类娄君之文学,(“少”,一作“不”。)又无纳言之大德以为之祖,无
比部、卫尉以为之知,而升名者百数十人。今娄君非不足也,顾不乐而遁耳。因
为余留三年。他日,又曰:“吾所以求于心者未克,今其行也。”余既异其遁于
名,而又德其久留于我也,故为之言。
夫君子之出,以行道也;其处,以独善其身也。今天下理平,主上亟下求士
之诏,(亟,丘吏切。)娄君智可以任职用事,文可以宣风歌德,行于世,必有
合其道而进荐之者。遽而为处士,吾以为非时。将曰老而就休耶?则甚少且锐;
羸而自养耶?则甚硕且武。问其所以处,咸无名焉。若苟焉以图寿为道,又非吾
之所谓道也。夫形躯之寓于土,非吾能私之。幸而好求尧、舜、孔子之志,唯恐
不得;幸而遇行尧、舜、孔子之道,唯恐不慊,若是而寿可也。求之而得,行之
而慊,(苦簟切,惬也。)虽夭其谁悲?今将以呼嘘为食,咀嚼为神,(咀,子
与切。嚼,疾爵切。)无事为闲,不死为生,则深山之木石,大泽之龟蛇,皆老
而久,其于道何如也?
仆尝学于儒,持之不得,以陷于是。以出则穷,以处则乖,其不宜言道也审
矣。以吾子见私于仆,而又重其去,故窃言而书之而密授焉。
○送易师杨君序
世之学《易》者,率不能穷究师说,本承孔氏,而妄意乎物表,争伉乎理外,
(伉,苦浪切,敌也。“伉”,一作“能”。)务新以为名,纵辩以为高,离其
原,振其末,故羲、文、周、孔之奥,诋冒混乱,人罕由而通焉。不违古师以入
道妙,若弘农杨君者其鲜矣。御史中丞崔公。(时崔能为永州刺史。)博而守儒,
达而好礼,故杨君之来也,馆于燕堂,馈之侯食,(一作“馈以侯食”。)日命
合邦之学者,论说辩问,贯穿上下,(《汉书》:司马迁贯穿上下数千载间。)
挥散而咸同,幽昏而大明,言若诞而不乖于圣,理若肆而不失于正,不为他奇以
立名氏,姑务达其旨而已。古人谓驾孔子之说者,(《扬子》:仲尼驾说者也,
不在兹儒乎?如将复驾其所说,则莫若使诸儒金口而木舌。驾,犹传也。)杨君
固其徒欤?
宗元以为太学立儒官,传儒业,宜求专而通、新而一者,以为胄子师。(
《书》:命夔典乐,教胄子。)昔尝游焉而未得其人。今天下外多贤连帅、方伯,
朝廷立槐棘之下,(《周礼·秋官》:朝士掌建邦外朝之法,左九棘,孤卿、大
夫位焉。右九棘,公、侯、伯、子、男位焉。面三槐,三公位焉。)皆用儒先,
(先,犹言先生也,汉有邓先。)而杨君之道未列于博士,则谁咎欤?无乃隐其
声,含其美,以自穷欤?夫以退让自穷于丰富之世,以贻有位者羞,是习《易》
之说而废其道也。于将行而问以言,敢以变君之志。
○送徐从事北游序(“徐从事”,一本作“徐生”。)
读《诗》、《礼》、《春秋》,莫能言说,其容貌充充然,而声名不闻传于
世,岂天下广大多儒而使然欤?将晦其说,讳其读,不使世得闻传其名欤?抑处
于远,仕于远,不与通都大邑豪杰角其伎而至于是欤?不然,无显者为之倡,以
振动其声欤?今之世,不能多儒可以盖生者,观生亦非晦讳其说读者,然则馀二
者为之决矣。生北游,必至通都大邑,通都大邑必有显者,由是其果闻传于世欤?
苟闻传必得位,得位而以《诗》、《礼》、《春秋》之道施于事,及于物,思不
负孔子之笔舌。能如是,然后可以为儒。儒可以说读为哉!
○送诗人廖有方序(公尝有《答贡士廖有方论文书》,云“今不自料而序秀
才”,即谓此也。公此序与昌黎《送廖道士序》大意一同。)
交州(汉交州统南海等九郡,吴分置广州,而交州治交趾,唐为安南都护治
所。)多南金、(《诗》:大赂南金。张华见纪瞻等曰:“皆南金也。”)珠玑、
(音几,珠不圆者为玑。)玳瑁、(《异物志》云:玳瑁如龟,生南海,大者如
籧篨,背上有鳞,鳞大如扇,有文章。将作器,则煮其鳞如柔皮。玳,音代。瑁,
音昧。)象犀,其产皆奇怪,至于草木亦殊异。吾尝怪阳德之炳耀,独发于粉葩
瑰丽,(葩,披巴切。瑰,姑回切。)而罕钟乎人。(钟,聚也。)
今廖生刚健重厚,孝悌信让,以质乎中而文乎外。(“中”,一作“内”。)
为唐诗有大雅之道,夫固钟于阳德者邪?是世之所罕也。今之世,恒人其于粉葩
瑰丽,则凡知贵之矣,其亦有贵廖生者耶?果能是,则吾不谓之恒人也,(一作
“矣”。)实亦世之所罕也。
○送元十八山人南游序(《昌黎集》有《赠元十八协律诗》,云“吾友柳子
厚,其人艺且贤。吾未识子时,已览赠子篇。”公尝有《送浩初序》云:“退之
寓书罪余,见《送元生序》,不斥浮图。”皆谓此序也。元十八,未详其名,唯
白乐天《游大林寺序》有河南元集虚者,疑即其人也。)
太史公尝言,世之学孔氏者,则黜老子,学老子者,则黜孔氏,道不同不相
为谋。(《史记·老子传》: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
同不相为谋者,岂谓是耶?)余观老子,亦孔氏之异流也,不得以相抗,又况杨、
墨、申、商,(杨朱、墨翟、申不害、商鞅也。)刑名纵横之说,(《汉·艺文
志》:九流有刑、名、纵横家。)其迭相訾毁、抵捂而不合者,可胜言耶?然皆
有以佐世。太史公没,其后有释氏,固学者之所怪骇舛逆其尤者也。
今有河南元生者,其人闳旷而质直,物无以挫其志;其为学恢博而贯统,数
无以踬其道。(一有“而”字。踬,音致。)悉取向之所以异者,通而同之,搜
择融液,与道大适,咸伸其所长,而黜其奇■A12,(奇■A12,不正也。
“■A12”,与“斜”同。)要之与孔子同道,皆有以会其趣,而其器足以守
之,其气足以行之。不以是道求合于世,常有意乎古之“守雌”者。(老聃云: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守雌”,一本作
“存雄”。)
及至是邦,以余道穷多忧,而尝好斯文,留三旬有六日,陈其大方,勤以为
谕,余始得其为人。今又将去余而南,历营道,(营道,汉县名,属零陵郡。)
观九疑,(《郡国志》:营道南有九疑山。《山海经注》云:其山九溪皆相似,
故曰九疑也。)下漓水,(注:漓水出零陵,漓,力支切。《汉书》作“离”字。)
穷南越,以临大海,则吾未知其还也。黄鹄一去,青冥无极,安得不冯丰隆、
(丰隆,云师。《楚辞》“吾令丰隆乘云兮”是也。)诉蜚廉,(《吕氏春秋》
曰:蜚廉,风伯名。)以寄声于寥廓耶!
○送贾山人南游序
传所谓学以为己者,(《论语》:古之学者为己。)是果有其人乎?吾长京
师三十三年,(公生于代宗大历八年,至德宗贞元五年,年十七,举进士。九年,
登第。十四年,中博学宏词科,为集贤正字。十七年,调蓝田尉。十九年,拜监
察御史。二十一年,顺宗立,迁礼部员外郎。是为三十三年。)游乡党,入太学,
取礼部吏部科,校集贤秘书,出入去来,凡所与言,无非学者,盖不啻百数,然
而莫知所谓学而为己者。及见逐于尚书,居永州,(宪宗即位,公以附王叔文,
出为邵州刺史。十一月,贬永州司马,在永凡十载。)刺柳州,(元和十年正月,
始召公至京师,三月,复出为柳州刺史。)所见学者益稀少,常以为今之世无是
决也。
居数月,长乐贾景伯来,(“景”,一作“宣”。)与之言,邃于经书,博
取诸史群子昔之为文章者,毕贯统,(“毕”,一作“必”。)言未尝诐,
(《孟子》:诐辞知其所蔽。诐,彼义切,险陂也。)行未尝怪。其居室愔
然不欲出门,(愔,于今切,静也。)其见人侃侃而肃。(侃侃,和乐之貌。)
召之仕,怏然不喜;导之还中国,视其意,夷夏若均,莫取其是非,曰“姑为道
而已尔”。若然者,其实为己乎?非己乎?使吾取乎今之世,贾君果其人乎?其
足也则居,其匮也则行,行不苟之,居不苟容,以是之于今世,其果逃于匮乎?
吾名逐禄贬,言见疵于世,奈贾君何?于其之也,即其舟与之酒,侑之以歌。
歌曰:“充乎己居,或以匮己之虚,(一作“或踬其途,匮乎己之虚”。蜀本云:
或“以”字下疑脱两字。)或盈其庐,孰匮孰充?为泰为穷,君子乌乎取?以宁
其躬。”若君者之于道而已尔,世孰知其从容者耶?
○送方及师序
代之游民,(游民,闲民无职事者。)学文章不能秀发者,则假浮屠之形以
为高;其学浮屠不能愿悫者,则又托文章之流以为放。以故为文章浮屠,率皆纵
诞乱杂,世亦宽而不诛。今有方及师者独不然。处其伍,介然不逾节;交于物,
冲然不苟狎。遇达士述作,手辄缮录,复习而不懈。行其法,不以自怠。至于践
青折萌,泛席灌手,虽小教戒,未尝肆其心,是固异夫假托为者也。薛道州、刘
连州,文儒之择也,馆焉而备其敬,歌焉而致其辞,(薛道州,伯高也。刘连州,
禹锡也。公有《道州文宣王庙碑》,云“河东薛公伯高,由尚书刑部郎中为道州”。
禹锡亦有《送僧方及南谒柳员外诗》,序云:“予为连州,居无何,而方及至,
出裓中诗一篇以贶予,其词甚富。留一岁,观其行,结矩如教,益多之。”此
序所云“馆焉而备其敬,歌焉而致其辞”,盖谓此也。)夫岂贷而滥欤?余用是
得不系其说,以告于他好事者。
○送文畅上人登五台遂游河朔序(《昌黎集》有《送浮屠文畅序》云:“喜
为文章,其周游天下,凡有所行,必请于缙绅先生,以求咏歌其志。贞元十九年
春,将行东南,柳君宗元为之诗。”然公之诗,今无传矣。韩又有《送文畅师北
游诗》,意与公此序同时作。)
昔之桑门上首,(桑门,沙门也。袁宏云:沙门,汉言息也。盖息意去欲而
归于无为也。东汉楚王英奉黄缣白纨,诣相国曰:“以赎愆罪。”诏报曰:“其
还赎,以助伊蒲塞、桑门之盛馔。”)好与贤士大夫游。晋、宋以来,有道林、
(支遁,字道林,《晋史·王羲之传》: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
时亦居焉。孙绰、许询、支遁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
与同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谢安传》:安寓居会稽,与王羲之及高阳许询、
桑门支遁游处,出则渔弋山水,入则言咏属文,无处世意。)道安、(《习凿齿
传》:时有桑门释道安,俊辩有高才,自北至荆州,与凿齿初相见,道安曰:
“弥天释道安。”凿齿曰:“四海习凿齿。”时人以为佳对。)远法师、(东晋
释慧远也。住庐山。《庐山记》云:远法师送陶元亮、陆修静,不觉过虎溪,因
相与大笑。)休上人,(宋桑门惠休,姓汤氏。《宋书》:谢灵运孙超宗,随父
岭南。元嘉末得还,与惠休道人来往。又《文选》有休上人诗,与鲍照明远诗相
接。意明远亦当时与之游从者。)其所与游,则谢安石、王逸少、习凿齿、谢灵
运、鲍照之徒,(解并见上。)皆时之选。由是真乘法印,(宗门有三印,谓印
空、印水、印泥。)与儒典并用,而人知向方。今有释文畅者,道源生知,善根
宿植,深嗜法语,忘甘露之味,(《莲经》偈云:世尊慧灯我闻受记意欢喜充满,
如甘露见灌。《华严经》颂云:蒙十方一切佛手以甘露灌其顶。味字,则《维摩
经》所谓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涅盘盘经》所谓“出家味读诵味坐禅味”。
“忘”,一作“志”。)服道江表,盖三十年。谓王城雄都,宜有大士,遂蹑虚
而西,驱锡逾纪,(纪,十二年也。)而秦人蒙利者益众。(秦,谓长安。)云、
代之间。(云、代,二州名。)有灵山焉,(灵山,即谓五台也,在代州,属河
东道。)与竺乾鹫岭(竺乾、鹫岭,二山名。)角立相望,而往解脱者,去来回
复,如在步武。则勤求秘宝,作礼大圣,非此地莫可。故又舍筏西土,振尘朔陲,
(音垂。)将欲与文殊不二之会,(与,音预。)脱去秽累,超诣觉路,吾徒不
得而留也。
天官顾公、(贞元十八年,顾少连为吏部侍郎。吏部乃天官也。)夏官韩公、
(韩皋为兵部侍郎。)廷尉郑公、吏部郎中杨公、刘公,(一无“刘公”二字。)
有安石之德,逸少之高,(一有“习”字。)凿齿之才,皆厚于上人,而袭其道
风,伫立瞻望,(《诗》:伫立以泣。)惧往而不返也。吾辈常希灵运、明远之
文雅,故诗而序之。又从而谕之曰:“今燕、魏、赵、代之间,天子分命重臣,
典司方岳,辟用文儒之士,以缘饰政令。服勤圣人之教,尊礼浮屠之事者,比比
有焉。(比,薄必切,次也。)上人之往也,将统合儒释,宣涤疑滞,然后蔑衣
裓之赠,(释典有衣裓。裓,古待切。)委财施之会不顾矣。其来也,盍
亦征其歌诗,以焜耀逈躅。(厨玉切。“逈”一作“迥”。)伟长、德
琏之述作,(伟长、德琏,以比燕、赵、魏幕僚也。《魏志》云:文帝为五官将,
山阳王粲字仲宣,北海徐干字伟长,汝南应玚字德琏,并相友善。琏,音辇。)
岂擅重千祀哉!庶欲窃观风之职,而知郑志耳。(见《左传》襄二十七年。一作
“知郑重耳”。)
○送巽上人赴中丞叔父召序(重巽居永州龙兴寺,公尝有《酬巽上人赠新茶
诗》,又有《题巽公院五韵》。)
或问宗元曰:悉矣!子之得于巽上人也,其道果何如哉?对曰:吾自幼好佛,
(“好”,一作“学”。)求其道,积三十年。世之言者罕能通其说,于零陵,
(即永州。)吾独有得焉。且佛之言,吾不可得而闻之矣。其存于世者,独遗其
书。不于其书而求之,则无以得其言。言且不可得,况其意乎?今是上人穷其书,
得其言,论其意。(“论”,一作“谕”。)推而大之,逾万言而不烦;总而括
之,立片辞而不遗。与夫世之析章句,征文字,言至虚之极则荡而失守,辩群有
之夥(胡可切,齐谓多为夥。)则泥而皆存者,(泥,去声。)其不以远乎?以
吾所闻知,凡世之善言佛者,于吴则惠诚师,荆则海云师,楚之南则重巽师。师
之言存,则佛之道不远矣。惠诚师已死,今之言佛者加少。其由儒而通者,郑中
书(郑中书,不详其人。以时考之,当是郑絪也。《旧史·絪传》:宪宗即位,
迁中书舍人,俄拜中书侍郎,与杜黄裳同秉国政。)洎孟常州。(孟简,字几道。
元和中拜谏议大夫,以幸直出为常州刺史。晚路殊躁急,佞佛过甚,为时所诮。
尝与刘伯刍、归登、萧俛,译次梵音。)中书见上人,执经而师受,且曰:
“于中道吾得以益达。”常州之言曰:“从佛法生,得佛法分。”皆以师友命之。
今连帅中丞公,(柳公绰,拜御史中丞,李吉甫当国,出为湖南观察使。)具舟
来迎,饰馆而俟,欲其道之行于远也,夫岂徒然哉!以中丞公之直清严重,中书
之辩博,常州之敏达,且犹宗重其道,况若吾之昧者乎!
夫众人之和,(胡卧切。)由大人之倡。洞庭之南,竟南海,(“竟”,一
作“竞”。)其士汪汪也,(“士”,一作“土”。)求道者多半天下。(一有
“而”字。)一唱而大行于远者,(一作“焉”字,一作“大遂”,一作“大行
乎远”。)是行有之,则和焉者,将若群蛰之有雷,(《月令》:仲春之月,雷
乃发声,始电,蛰虫咸动。“群”,一作“居”。)不可止也。于是书以为《巽
上人赴中丞叔父召序》。
○送僧浩初序(浩初,龙安海禅师弟子也。陈长方曰:“子厚作序皆平平,
惟送浩初一序,真文章之法。”乃柳州时作。)
儒者韩退之与余善,尝病余嗜浮图言,訾余与浮图游。(訾,音紫,毁也。)
近陇西李生础自东都来,(础为湖南从事,元和六年请告省其父东都。)退之又
寓书罪余,(时退之官东都,今《韩集》逸此书矣。)且曰:“见《送元生序》,
(谓《送元十八山人序》。)不斥浮图。”浮图诚有不可斥者,往往与《易》、
《论语》合,诚乐之,其于性情奭然,(“奭”,一作“■A28”。)不与孔
子异道。退之好儒未能过扬子,扬子之书于庄、墨、申、韩皆有取焉。(扬子曰:
“庄周荡而不法,墨、晏俭而废礼,申、韩险而无化。”是扬子尝取之矣。“皆”,
一作“亦”。)浮图者,反不及庄、墨、申、韩之怪僻险贼耶?曰:“以其夷也。”
果不信道而斥焉以夷,则将友恶来、盗跖,(《史记》:飞廉生恶来,多力。李
奇注《汉书》云:跖,秦之大盗也。)而贱季札、由余乎?(季札,吴王阖庐之
少子。《汉书·邹阳传》曰:秦用戎人由余而伯中国。由余,晋人也。亡入戎,
能晋言。)非所谓去名求实者矣。吾之所取者与《易》、《论语》合,虽圣人复
生不可得而斥也。
退之所罪者其迹也,曰:“髡而缁,无夫妇父子,不为耕农蚕桑而活乎人。”
若是,虽吾亦不乐也。退之忿其外而遗其中,是知石而不知韫玉也。(韫,音蕴。)
吾之所以嗜浮图之言以此。与其人游者,未必能通其言也。且凡为其道者,不爱
官,(“爱”,一作“受”。)不争能,乐山水而嗜闲安者为多。吾病世之逐逐
然唯印组为务以相轧也,(组,绶属,所以系印。轧,乙黠切。)则舍是其焉从?
(焉,于虔切。)吾之好与浮图游以此。
今浩初闲其性,安其情,读其书,通《易》、《论语》,唯山水之乐,有文
而文之;又父子咸为其道,以养而居,泊焉而无求,则其贤于为庄、墨、申、韩
之言,而逐逐然唯印组为务以相轧者,其亦远矣。
李生础与浩初又善,今之往也,以吾言示之。因北人寓退之,视何如也。○
送元暠南游序(并引)刘禹锡
予策名二十年,百虑而无一得,然后知世所谓道,无非畏途,唯出世间法可
尽心尔。繇是在席砚者,多旁行四句之书;备将迎者,皆赤髭白足之侣。(《高
僧传》:佛陀耶舍为人赤髭,善解毗婆沙,时人号曰赤髭毗耶沙。又释昙始足白
于面,虽跣涉泥水,未尝沾湿,天下咸称白足和尚。)深入智地,静通还源。客
尘观尽,妙气来宅。内视胸中,犹煎炼然。开士元暠,姓陶氏,本丹阳居家,世
有人爵,不藉其资。于毗尼禅那,极细牢之义,于中后日,习总持之门。妙音奋
迅,愿力昭答,雅闻予事佛而佞,亟来相从。或问师隳形之自,对曰:“少失怙
恃,推棘心以求上乘。积四十年,身羸老将至而不懈。始悲浚泉之有洌,今痛防
墓之未迁。涂刍莫备,薪火恐灭,(庄子老聃死云云,指穷于为薪火传也。)诸
相皆离,此心长悬。虽万姓归佛,尽为释种,如河入海,无复水名。然具一切智
者,岂遗百行;求无量义者,宁容断思。今闻南诸侯雅多大士,思叩以苦调,而
希其末光。无容至前,有足悲者。”予闻是说已,力不足而悲有余,因为诗以送
之,庶几践霜露者聆之有恻。诗曰:
宝书翻译学初成,振锡如飞白足轻。彭泽因家凡几世?灵山预会是前生。传
灯已悟无为理,濡露犹怀罔极情。从此多逢大居士,何人不愿解珠璎。
○送元暠师序(暠,古老切。韩本《送玄举师归幽泉寺序》在此下,序云:
“元暠持刘禹锡诗引来,今故附禹锡诗引于此篇前”。禹锡与公,永贞元年同贬
员外司马,刘为朗州,公为永州。此序永州作也。次前篇,当元和六年。)
中山刘禹锡,明信人也。不知人之实,未尝言,言未尝不雠。(雠,犹中也。)
元暠师居武陵(武陵,鼎州。)有年数矣。与刘游久且昵。持其诗与引而来,
(刘梦得与公永贞元年同贬员外司马,刘朗州,公永州,元暠时自朗来永。昵,
音匿。)余视之,申申其言,勤勤其思,其为知而言也信矣。
余观世之为释者,(“世”字,或作“近世”二字。)或不知其道,则去孝
以为达,遗情以贵虚。今元暠衣粗而食菲,(粗,七胡切。)病心而墨貌。以其
先人之葬未返其土,无族属以移其哀,(“无”下,有“他”字。)行求仁者,
以冀终其心。勤而为逸,远而为近,斯盖释之知道者欤?释之书有《大报恩》七
篇,咸言由孝而极其业。世之荡诞慢讠者。(慢,武半切。讠,徒旦切。
,纵意。《庄子》:天知予僻陋慢讠。一无“世之”二字。)虽为其道而
好违其书,于元暠师,吾见其不违且与儒合也。
元暠陶氏子。(元暠,本丹阳人。)其上为通侯,(通侯,本彻侯,避武帝
讳改为通侯。陶侃事晋,封长沙郡公,是为通侯也。)为高士,(侃曾孙潜,东
晋末弃官不仕。)为儒先生。(一无“生”字,一本“生”作“贤”。要之儒先
为正,汉有邓先是已。)资其儒,(“资”,一作“见”。)故不敢忘孝;迹其
高,故为释;承其侯,故能与达者游。其来而从吾也,观其为人,益见刘之明且
信,故又与之言,重叙其事。
○送琛上人南游序(在永州作。)
佛之迹,去乎世久矣;其留而存者,佛之言也。言之着者为经,翼而成之者
为论,其流而来者,(谓流入中国也。)百不能一焉,然而其道则备矣。法之至
莫尚乎“般若”,(般,波末切。若,而也切。)经之大(“经”,一作“道”。)
莫极乎“涅盘”。(涅,乃结切。《涅盘经》云:昔佛示灭于双林树下,入般涅
盘,为母摩耶夫人说法。)世之上士,将欲由是以入者,非取乎经论则悖矣。而
今之言禅者,有流荡舛误,迭相师用,妄取空语,而脱略方便,颠倒真实,以陷
乎己,而又陷乎人。又有能言体而不及用者,不知二者之不可斯须离也。离之外
矣,是世之所大患也。
吾琛则不然,观经得“般若”之义,读论悦“三观”之理,(观,古玩切。
《圆觉经》云:三种净观,一云色、受、想,乃观此三空,名之三观。)昼夜服
习而身行之。有来求者,则为讲说。从而化者,皆知佛之为大,法之为广,菩萨
大士之为雄,修而行者之为空,(“行”,一作“得”。)荡而无者之为碍。夫
然,则与夫增上慢者异矣。异乎是而免斯名者,吾无有也。将以广其道而被于远,
故好游。自京师而来,又南出乎桂林,(桂林,即桂州。)未知其极也。吾病世
之傲逸者,嗜乎彼而不求此,故为之言。
○送文郁师序(文郁师,公之族。序云:“挟海溯江,独行山水间。”盖公
时在永州而师来也。“序”,一作“引”。)
柳氏以文雅高于前代,近岁颇乏其人,百年间无为书命者。登礼部科,数年
乃一人。后学小童,以文儒自业者又益寡。今有文郁师者,读孔氏书,为诗歌逾
百篇,其为有意乎文儒事矣。(“事”,一作“士”。)又遁而之释,背笈箧,
(笈,及业切,负书箱。)怀笔牍,(牍,书版也。)挟海溯江,独行山水间。
翛翛然模状物态,搜伺隐隟。(与“隙”同,隟,厄塞也。)登高远望,
凄怆超忽,游其心以求胜语,若有程督之者。己则被缁艾,(缁艾,衣如艾色也。)
茹蒿芹,志终其驱。吾诚怪而讥焉。对曰:“力不任奔竞,志不任烦拏。(女加、
女居二切。《楚词》注:扰乱也。)苟以其所好,行而求之而已尔。”终不可变
化。
吾思当世以文儒取名声,为显官,入朝受憎娼讪黜摧伏,不得守其土者,十
恒八九。若师者,其可讪而黜耶?用是不复讥其行,返退而自讥。于其辞而去也,
则书以畀之。
○送玄举归幽泉寺序(作之年月未详。)
佛之道,大而多容,凡有志乎物外而耻制于世者,则思入焉。故有貌而不心,
名而异行,刚狷以离偶,(狷,古显、古县二切。)纡舒以纵独,其状类不一,
(或有“也”字。)而皆童发毁服以游于世,其孰能知之!
今所谓玄举者,其视瞻容体,未必尽思迹佛,而持诗句以来求余,夫岂耻制
于世而有志乎物外者耶?夫道独而迹狎则怨,志远而形羁则泥。幽泉山,山之幽
也。闲其志而由其道,以遁而乐,足以去二患,舍是又何为耶?既曰为予来,故
于其去,不可以不告也。
○送濬上人归淮南觐省序(序云:“退使孺子执简而序之”,与前《送杨郎
中使还汴州序》称童孺同意。员外郎刘公,其名未详。“濬”,一本作“璿”。)
金仙氏之道,盖本于孝敬,而后积以众德,归于空无。其敷演教戒于中国者,
离为异门,曰禅,曰法,曰律,以诱掖迷浊,世用宗奉。其有修整观行,尊严法
容,以仪范于后学者,以为持律之宗焉。上人穷讨秘义,发明上乘,奉威仪三千,
虽造次必备。尝以此道宣于江湖之人,江湖之人悦其风而爱其赐,攀慈航望彼岸
者,盖千百计。天子闻之,征至阙下,御大明秘殿以问焉。导扬本教,颇甚称旨。
京师士众,方且翘然仰大云之泽,以植德本,(《佛经》曰:慈意妙大云。)而
上人不胜顾复之恩,(《诗》:顾我复我。)退怀省侍之礼,恳迫上乞,遂无以
夺。由是杖锡东顾,振衣晨征。
右司员外郎刘公,深明世典,通达释教,与上人为方外游。始荣其至,今惜
其去,于是合郎署之友,诗以贶之。退使孺子执简而序之,因系其辞曰:
上人专于律行,恒久弥固,其仪刑后学者欤?诲于生灵,触类蒙福,其积众
德者欤?觐于高堂,视远如迩,其本孝敬者欤?若然者,是将心归空无,舍筏登
地,固何从而识之乎?古之赠礼,必以轻先重,故郑商之犒先乘韦,(《左传》
僖三十三年:秦人袭郑,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
犒师。注:乘四韦,先韦乃入牛。古者将献遗于人,必有以先之。)鲁侯之赠后
吴鼎。(《左传》鲁襄公十九年:诸侯盟于督扬,晋人执邾悼公,以其伐我故。
晋侯先归。公享晋六卿于蒲圃。赠荀偃束锦,加璧,乘马,先吴寿梦之鼎。注:
寿梦,吴子乘也,献鼎于鲁,因以为名。)今饯诗之重,皆众吴鼎也。(“众”,
一作“后”。)故乘韦之比,得序而先之。且曰,由礼而不敢让焉。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作者【柳宗元】更多作品:
《柳宗元集》柳宗元集
《全唐诗》第17卷044首〖乐府杂曲·鼓吹铙歌·晋阳武〗
《全唐诗》第17卷045首〖乐府杂曲·鼓吹铙歌·兽之穷〗
《全唐诗》第17卷046首〖乐府杂曲·鼓吹铙歌·战武牢〗
《全唐诗》第17卷047首〖乐府杂曲·鼓吹铙歌·泾水黄〗
《全唐诗》第17卷048首〖乐府杂曲·鼓吹铙歌·奔鲸沛〗
《全唐诗》第17卷049首〖乐府杂曲·鼓吹铙歌·苞枿〗
《全唐诗》第17卷050首〖乐府杂曲·鼓吹铙歌·河右平〗
《全唐诗》第17卷051首〖乐府杂曲·鼓吹铙歌·铁山碎〗
《全唐诗》第17卷052首〖乐府杂曲·鼓吹铙歌·靖本邦〗
《全唐诗》第17卷053首〖乐府杂曲·鼓吹铙歌·吐谷浑〗
《全唐诗》第17卷054首〖乐府杂曲·鼓吹铙歌·高昌〗
《全唐诗》第17卷055首〖乐府杂曲·鼓吹铙歌·东蛮〗
《全唐诗》第20卷026首〖相和歌辞·东门行〗
《全唐诗》第22卷016首〖舞曲歌辞·白纻歌〗
《全唐诗》第25卷062首〖杂曲歌辞·行路难三首〗
《全唐诗》第26卷046首〖杂曲歌辞·杨白花〗
《全唐诗》第350卷001首〖奉平淮夷雅表·皇武命丞相度董师集大功也〗
《全唐诗》第350卷002首〖奉平淮夷雅表·方城命愬守也卒入蔡得其大丑以平淮右〗
《全唐诗》第350卷003首〖唐铙歌鼓吹曲十二篇·隋乱既极唐师起晋阳平奸豪为生人义主以仁兴武为晋阳武第一〗
《全唐诗》第350卷004首〖唐铙歌鼓吹曲十二篇·唐既受命李密自败来归以开黎阳斥东土为兽之穷第二〗
《全唐诗》第350卷005首〖唐铙歌鼓吹曲十二篇·太宗师讨王充窦建德助逆师奋击武牢下擒之遂降充为战武牢第三〗
《全唐诗》第350卷006首〖唐铙歌鼓吹曲十二篇·薛举据泾以死子仁杲尤勇以暴师平之为泾水黄第四〗
《全唐诗》第350卷007首〖唐铙歌鼓吹曲十二篇·辅氏凭江淮竟东海命将平之为奔鲸沛第五〗
《全唐诗》第350卷008首〖唐铙歌鼓吹曲十二篇·梁之馀保荆衡巴巫穷南越良将取之不以师为苞枿第六〗
《全唐诗》第350卷009首〖唐铙歌鼓吹曲十二篇·李轨保河右师临之不克变或执以降为河右平第七〗
《全唐诗》第350卷010首〖唐铙歌鼓吹曲十二篇·突厥之大古夷狄莫强焉师大破之降其国告于庙为铁山碎第八〗
《全唐诗》第350卷011首〖唐铙歌鼓吹曲十二篇·刘武周败裴寂咸有晋地太宗灭之为靖本邦第九〗
《全唐诗》第350卷012首〖唐铙歌鼓吹曲十二篇·李靖灭吐谷浑西海上为吐谷浑第十〗
《全唐诗》第350卷013首〖唐铙歌鼓吹曲十二篇·李靖灭高昌为高昌第十一〗
《全唐诗》第350卷014首〖唐铙歌鼓吹曲十二篇·既克东蛮群臣请图蛮夷状如周书王会为东蛮第十二〗
《全唐诗》第350卷015首〖贞符〗
《全唐诗》第350卷016首〖视民诗〗
《全唐诗》第351卷001首〖同刘二十八院长述旧言怀感时书事奉寄澧州张员外使君五十二韵之作因其韵增至八十通赠二君子〗
《全唐诗》第351卷002首〖弘农公以硕德伟材屈于诬枉左官三岁复为大僚天监昭明人心感悦宗元窜伏湘浦拜贺末由谨献诗五十韵以毕微志〗
《全唐诗》第351卷003首〖酬韶州裴曹长使君寄道州吕八大使因以见示二十韵一首〗
《全唐诗》第351卷004首〖酬娄秀才将之淮南见赠之什〗
《全唐诗》第351卷005首〖酬娄秀才寓居开元寺,早秋月夜病中见寄〗
《全唐诗》第351卷006首〖初秋夜坐赠吴武陵〗
《全唐诗》第351卷007首〖晨诣超师院读禅经〗
《全唐诗》第351卷008首〖赠江华长老〗
《全唐诗》第351卷009首〖巽上人以竹闲自采新茶见赠,酬之以诗〗
《全唐诗》第351卷010首〖零陵赠李卿元侍御简吴武陵〗
《全唐诗》第351卷011首〖界围岩水帘〗
《全唐诗》第351卷012首〖古东门行〗
《全唐诗》第351卷013首〖寄韦珩〗
《全唐诗》第351卷014首〖奉和杨尚书郴州追和故李中书夏日登北楼十韵之作依本诗韵次用〗
《全唐诗》第351卷015首〖杨尚书寄郴笔知是小生本样令更商榷使尽其功辄献长句〗
《全唐诗》第351卷016首〖南省转牒欲具江国图令尽通风俗故事〗
《全唐诗》第351卷017首〖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全唐诗》第351卷018首〖再至界围岩水帘遂宿岩下〗
《全唐诗》第351卷019首〖诏追赴都回寄零陵亲故〗
《全唐诗》第351卷020首〖过衡山见新花开却寄弟〗
《全唐诗》第351卷021首〖汨罗遇风〗
《全唐诗》第351卷022首〖朗州窦常员外寄刘二十八诗,见促行骑走笔酬赠〗
《全唐诗》第351卷023首〖离觞不醉,至驿却寄相送诸公〗
《全唐诗》第351卷024首〖北还登汉阳北原题临川驿〗
《全唐诗》第351卷025首〖善谑驿和刘梦得酹淳于先生〗
《全唐诗》第351卷026首〖诏追赴都二月至灞亭上〗
《全唐诗》第351卷027首〖李西川荐琴石〗
《全唐诗》第351卷028首〖同刘二十八哭吕衡州,兼寄江陵李元二侍御〗
《全唐诗》第351卷029首〖奉酬杨侍郎丈因送八叔拾遗戏赠诏追南来诸宾二首〗
《全唐诗》第351卷030首〖商山临路有孤松往来斫以为明好事者怜之编竹成楦遂其生植感而赋诗〗
《全唐诗》第351卷031首〖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
《全唐诗》第351卷032首〖重别梦得〗
《全唐诗》第351卷033首〖三赠刘员外〗
《全唐诗》第351卷034首〖再上湘江〗
《全唐诗》第351卷035首〖清水驿丛竹天水赵云余手种一十二茎〗
《全唐诗》第351卷036首〖长沙驿前南楼感旧〗
《全唐诗》第351卷037首〖桂州北望秦驿,手开竹径至钓矶,留待徐容州〗
《全唐诗》第351卷038首〖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全唐诗》第351卷039首〖柳州寄丈人周韶州〗
《全唐诗》第352卷001首〖登柳州峨山〗
《全唐诗》第352卷002首〖得卢衡州书因以诗寄〗
《全唐诗》第352卷003首〖答刘连州邦字〗
《全唐诗》第352卷004首〖岭南江行〗
《全唐诗》第352卷005首〖柳州峒氓〗
《全唐诗》第352卷006首〖酬徐二中丞普宁郡内池馆即事见寄〗
《全唐诗》第352卷007首〖酬贾鹏山人郡内新栽松寓兴见赠二首〗
《全唐诗》第352卷008首〖种柳戏题〗
《全唐诗》第352卷009首〖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
《全唐诗》第352卷010首〖浩初上人见贻绝句欲登仙人山因以酬之〗
《全唐诗》第352卷011首〖雨中赠仙人山贾山人〗
《全唐诗》第352卷012首〖别舍弟宗一〗
《全唐诗》第352卷013首〖奉和周二十二丈酬郴州侍郎衡江夜泊得韶州书并附当州生黄茶一封率然成篇代意之作〗
《全唐诗》第352卷014首〖殷贤戏批书后寄刘连州并示孟仑二童〗
《全唐诗》第352卷015首〖重赠二首〗
《全唐诗》第352卷016首〖叠前〗
《全唐诗》第352卷017首〖叠后〗
《全唐诗》第352卷018首〖铜鱼使赴都寄亲友〗
《全唐诗》第352卷019首〖韩漳州书报彻上人亡因寄二绝〗
《全唐诗》第352卷020首〖柳州城西北隅种柑树〗
《全唐诗》第352卷021首〖闻彻上人亡寄侍郎杨丈〗
《全唐诗》第352卷022首〖段九秀才处见亡友吕衡州书迹〗
《全唐诗》第352卷023首〖柳州寄京中亲故〗
《全唐诗》第352卷024首〖种木槲花〗
《全唐诗》第352卷025首〖摘樱桃赠元居士,时在望仙亭南楼与朱道士同处〗
《全唐诗》第352卷026首〖酬曹侍御过象县见寄〗
《全唐诗》第352卷027首〖法华寺石门精舍三十韵〗
《全唐诗》第352卷028首〖游朝阳岩遂登西亭二十韵〗
《全唐诗》第352卷029首〖湘口馆潇湘二水所会〗
《全唐诗》第352卷030首〖登蒲州石矶望横江口潭岛深迥斜对香零山〗
《全唐诗》第352卷031首〖南涧中题〗
《全唐诗》第352卷032首〖游石角过小岭至长乌村〗
《全唐诗》第352卷033首〖与崔策登西山〗
《全唐诗》第352卷034首〖构法华寺西亭〗
《全唐诗》第352卷035首〖夏夜苦热登西楼〗
《全唐诗》第352卷036首〖觉衰〗
《全唐诗》第352卷037首〖游南亭夜还叙志七十韵〗
《全唐诗》第352卷038首〖韦道安〗
《全唐诗》第352卷039首〖哭连州凌员外司马〗
《全唐诗》第352卷040首〖旦携谢山人至愚池〗
《全唐诗》第352卷041首〖独觉〗
《全唐诗》第352卷042首〖首春逢耕者〗
《全唐诗》第352卷043首〖溪居〗
《全唐诗》第352卷044首〖夏初雨后寻愚溪〗
《全唐诗》第352卷045首〖入黄溪闻猿〗
《全唐诗》第352卷046首〖韦使君黄溪祈雨见召从行至祠下口号〗
《全唐诗》第352卷047首〖郊居岁暮〗
《全唐诗》第352卷048首〖秋晓行南谷经荒村〗
《全唐诗》第352卷049首〖雨后晓行独至愚溪北池〗
《全唐诗》第352卷050首〖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
《全唐诗》第352卷051首〖零陵春望〗
《全唐诗》第352卷052首〖从崔中丞过卢少尹郊居〗
《全唐诗》第352卷053首〖夏昼偶作〗
《全唐诗》第352卷054首〖雨晴至江渡〗
《全唐诗》第352卷055首〖江雪〗
《全唐诗》第352卷056首〖冉溪〗
《全唐诗》第352卷057首〖法华寺西亭夜饮〗
《全唐诗》第352卷058首〖戏题石门长老东轩〗
《全唐诗》第353卷001首〖茅檐下始栽竹〗
《全唐诗》第353卷002首〖种仙灵毗〗
《全唐诗》第353卷003首〖种术〗
《全唐诗》第353卷004首〖种白蘘荷〗
《全唐诗》第353卷005首〖新植海石榴〗
《全唐诗》第353卷006首〖戏题阶前芍药〗
《全唐诗》第353卷007首〖始见白发题所植海石榴〗
《全唐诗》第353卷008首〖植灵寿木〗
《全唐诗》第353卷009首〖自衡阳移桂十馀本植零陵所住精舍〗
《全唐诗》第353卷010首〖湘岸移木芙蓉植龙兴精舍〗
《全唐诗》第353卷011首〖早梅〗
《全唐诗》第353卷012首〖南中荣橘柚〗
《全唐诗》第353卷013首〖红蕉〗
《全唐诗》第353卷014首〖巽公院五咏·净土堂〗
《全唐诗》第353卷015首〖巽公院五咏·曲讲堂〗
《全唐诗》第353卷016首〖巽公院五咏·禅堂〗
《全唐诗》第353卷017首〖巽公院五咏·芙蓉亭〗
《全唐诗》第353卷018首〖巽公院五咏·苦竹桥〗
《全唐诗》第353卷019首〖梅雨〗
《全唐诗》第353卷020首〖零陵早春〗
《全唐诗》第353卷021首〖田家三首〗
《全唐诗》第353卷022首〖行路难三首〗
《全唐诗》第353卷023首〖闻籍田有感〗
《全唐诗》第353卷024首〖跂乌词〗
《全唐诗》第353卷025首〖笼鹰词〗
《全唐诗》第353卷026首〖放鹧鸪词〗
《全唐诗》第353卷027首〖龟背戏〗
《全唐诗》第353卷028首〖闻黄鹂〗
《全唐诗》第353卷029首〖浑鸿胪宅闻歌效白纻〗
《全唐诗》第353卷030首〖杨白花〗
《全唐诗》第353卷031首〖渔翁〗
《全唐诗》第353卷032首〖饮酒〗
《全唐诗》第353卷033首〖读书〗
《全唐诗》第353卷034首〖感遇二首〗
《全唐诗》第353卷035首〖咏史〗
《全唐诗》第353卷036首〖咏三良〗
《全唐诗》第353卷037首〖咏荆轲〗
《全唐诗》第353卷038首〖掩役夫张进骸〗
《全唐诗》第353卷039首〖省试观庆云图诗〗
《全唐诗》第353卷040首〖春怀故园〗
《唐诗三百首》卷一 五言古诗 晨诣超师院读禅经
《唐诗三百首》卷一 五言古诗 溪居
《唐诗三百首》卷三 七言古诗 渔翁
《唐诗三百首》卷六 七言律诗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
《唐诗三百首》卷七 五言绝句 江雪



国学书库首页 国学电子书下载
 
2010-2025 全球华人国学经典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