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书库书法迷书法集书法导航书法家篆刻字库书法字体五体书古风书甲骨文古印篆书篆体光明书集美书33书法毛笔字钢笔字多体书花鸟字書法视频集字字形大字篆刻之家国学古籍中医象棋游戏电子书商城网站修改起名识字英语印章签名硬筆字字体下载免费字体中文字体英文字体P图宝Ai矢量阿弥陀佛意见反馈安全网站捐赠
默认设置 字号

卷二十一 志第十一
书名:新唐书    作者:欧阳修、宋祁等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礼乐十一
声无形而乐有器。古之作乐者,知夫器之必有弊,而声不可以言传,惧夫器
失而声遂亡也,乃多为之法以着之。故始求声者以律,而造律者以黍。自一黍之
广,积而为分、寸;一黍之多,积而为龠、合;一黍之重,积而为铢、两。此造
律之本也。故为之长短之法,而着之于度;为之多少之法,而着之于量;为之轻
重之法,而着之于权衡。是三物者,亦必有时而弊,则又总其法而着之于数。使
其分寸、龠合、铢两皆起于黄钟,然后律、度、量、衡相用为表里,使得律者可
以制度、量、衡,因度、量、衡亦可以制律。不幸而皆亡,则推其法数而制之,
用其长短、多少、轻重以相参考。四者既同,而声必至,声至而后乐可作矣。夫
物用于有形而必弊,声藏于无形而不竭,以有数之法求无形之声,其法具存。无
作则已,苟有作者,虽去圣人于千万岁后,无不得焉。此古之君子知物之终始,
而忧世之虑深,其多为之法而丁宁纤悉,可谓至矣。
三代既亡,礼乐失其本,至其声器、有司之守,亦以散亡。自汉以来,历代
莫不有乐,作者各因其所学,虽清浊高下时有不同,然不能出于法数。至其所以
用于郊庙、朝廷,以接人神之欢,其金石之响,歌舞之容,则各因其功业治乱之
所起,而本其风俗之所由。
自汉、魏之乱,晋迁江南,中国遂没于夷狄。至隋灭陈,始得其乐器,稍欲
因而有作,而时君褊迫,不足以堪其事也。是时郑译、牛弘、辛彦之,何妥、蔡
子元、于普明之徒,皆名知乐,相与撰定。依京房六十律。因而六之,为三百六
十律,以当一岁之日,又以一律为七音,音为一调,凡十二律为八十四调,其说
甚详。而终隋之世,所用者黄钟一宫,五夏,二舞、登歌,房中等十四调而已。
《记》曰:“功成作乐,盖王者未作乐之时,必因其旧而用之。唐兴即用隋
乐。武德九年,始诏太常少卿祖孝孙、协律郎窦璡等定乐。初,隋用黄钟一宫,
惟击七钟,其五钟设而不击,谓之哑钟。唐协律郎张文收乃依古断竹为十二律,
高祖命与孝孙吹调五钟,叩之而应,由是十二钟皆用。孝孙又以十二月旋相为六
十声、八十四调。其法,因五音生二变,因变徵为正徵,因变宫为清宫。七音起
黄钟,终南吕,迭为纲纪。黄钟之律,管长九寸,王于中宫土。半之,四寸五分,
与清宫合,五音之首也。加以二变,循环无间。故一宫、二商、三角、四变徵、
五徵、六羽、七变宫,其声繇浊至清为一均。凡十二宫调,皆正宫也。正宫声之
下,无复浊音,故五音以宫为尊。十二商调,调有下声一,谓宫也。十二角调,
调有下声二,宫、商也。十二徵调,调有下声三,宫、商、角也。十二羽调,调
有下声四,宫、商、角、徵也。十二变徵调,居角音之后,正徵之前。十二变宫
调,在羽音之后,清宫之前。雅乐成调,无出七声,本宫递相用。唯乐章则随律
定均,合以笙、磬,节以钟、鼓。乐既成,奏之。
太宗谓侍臣曰:“古者圣人沿情以作乐,国之兴衰,未必由此。”御史大夫
杜淹曰:“陈将亡也。有《玉树后庭花》,齐将亡也,有《伴侣曲》,闻者悲泣,
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以是观之,亦乐之所起。”帝曰:夫声之所感,各因人之
哀乐。将亡之政,其民苦,故闻以悲。今《玉树》、《伴侣》之曲尚存,为公奏
之,知必不悲。”尚书右丞魏征进曰:“孔子称:‘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乐在人和,不在音也。”十一年,张文收复请重正余乐,帝不许,曰:“朕闻人
和则乐和,隋末丧乱,虽改音律而乐不和。若百姓安乐,金石自谐矣。”
文收既定乐,复铸铜律三百六十、铜斛二、铜秤二、铜瓯十四、称尺一。斛
左右耳与臀皆方,积十而登,以至于斛,与古玉尺、玉斗同。皆藏于太乐署。武
后时,太常卿武延秀以为奇玩,乃献之。及将考中宗庙乐,有司奏请出之,而称
尺已亡,其迹犹存,以常用度量校之,尺当六之五,量、衡皆三之一。至肃宗时,
山东人魏延陵得律一,因中官李辅国献之,云“太常诸乐调皆下,不合黄钟,请
悉更制诸钟磬。”帝以为然,乃悉取太常诸乐器入于禁中,更加磨剡,凡二十五
日而成。御三殿观之,以还太常。然以汉律考之,黄钟乃太簇也,当时议者以为
非是。
其后黄巢之乱,乐工逃散,金奏皆亡。昭宗即位,将谒郊庙,有司不知乐县
制度。太常博士殷盈孙按周法以算数除镈钟轻重高卬,黄钟九寸五分,倍应钟三
寸三分半,凡四十八等。图上口项之量及径衡之围。乃命铸镈钟十二,编钟二百
四十。宰相张浚为修奉乐县使,求知声者,得处士萧承训等,校石磬,合而击拊
之,音遂谐。
唐为国而作乐之制尤简,高祖、太宗即用隋乐与孝孙、文收所定而已。其后
世所更者,乐章舞曲。至于昭宗,始得盈孙焉,故其议论罕所发明。若其乐歌庙
舞,用于当世者,可以考也。
乐县之制,宫县四面,天子用之。若祭祀,则前祀二日,大乐令设县于坛南
内壝之外,北向。东方,西方,磬虡起北,钟虡次之。南方,北方,磬虡起西,
钟虡次之。镈钟十有二,在十二辰之位。树雷鼓于北县之内、道之左右,植建鼓
于四隅。置柷、敔于县内,柷在右,敔在左。设歌钟、歌磬于坛上,南方北向。
磬虡在西,钟虡在东。琴、瑟、筝、筑皆一,当磬虡之次,匏,竹在下。凡天神
之类,皆以雷鼓;地只之类,皆以灵鼓;人鬼之类,皆以路鼓。其设于庭,则在
南,而登歌者在堂。若朝会,则加钟磬十二虡,设鼓吹十二案于建鼓之外。案设
羽葆鼓一,大鼓一,金錞一,歌、萧、笳皆二。登歌,钟、磬各一虡,节鼓一,
歌者四人,琴、瑟、筝、筑皆一,在堂上;笙、和、箫、篪、埙皆一,在堂下。
若皇后享先蚕,则设十二大磬,以当辰位,而无路鼓。轩县三百,皇太子用之。
若释奠于文宣王、武成王,亦用之。其制,去宫县之南面。判县二面,唐之旧礼,
祭风伯、雨师、五岳、四渎用之。其制,去轩县之北面。皆植建鼓于东北、西北
二隅。特县,去判县之西面,或陈于阶间,有其制而无所用。
凡横者为簨,植者为虡。虡以县钟磬,皆十有六,周人谓之一堵,而唐隋谓
之一虡。自隋以前,宫县二十虡。及隋平陈,得梁故事用三十六虡,遂用之。唐
初因隋旧,用三十六虡。高宗蓬莱宫成。增用七十二虡。至武后时省之。开元定
礼,始依古着为二十虡。至昭宗时,宰相张浚已修乐县,乃言:旧制,太清宫、
南北郊、社稷及诸殿廷用二十虡,而太庙、含元殿用三十六虡,浚以为非古,而
庙廷狭隘,不能容三十六,乃复用二十虡。而钟虡四,以当甲丙庚壬,磬虡四,
以当乙丁辛癸,与《开元礼》异,而不知其改制之时,或说以钟磬应阴阳之位,
此《礼经》所不着。
凡乐八音,自汉以来,惟金以钟定律吕,故其制度最详,其余七者,史官不
记。至唐,独宫县与登歌、鼓吹十二案乐器有数,其余皆略而不着,而其物名具
在。八音:一曰金,为镈钟,为编钟,为歌钟,为錞,为铙,为镯,为铎。二
曰石,为大磬,为编磬,为歌磬。三曰土,为埙,为緌,緌,大埙也。四曰
革,为雷鼓,为灵鼓,为路鼓,皆有鼗;为建鼓,为鼗鼓,为县鼓,为节鼓,为
拊,为相。五曰丝,为琴,为瑟,为颂瑟,颂瑟,筝也;为阮咸,为筑。六曰木,
为柷,为敔,为雅,为应。七曰匏,为笙,为竽,为巢,巢,大笙也;为和,和,
小笙也。八曰竹,为箫,为管,为篪,为笛,为舂牍。此其乐器也。
初,祖孝孙已定乐,乃曰大乐与天地同和者也,制《十二和》,以法天之成
数,号《大唐雅乐》:一曰《豫和》二曰《顺和》,三曰《永和》,四曰《肃和》,
五曰《雍和》,六曰《寿和》,七曰《太和》,八曰《舒和》,九曰《昭和》,
十曰《休和》,十一曰《正和》,十二曰《承和》。用于郊庙、朝廷,以和人神。
孝孙已卒,张文收以为《十二和》之制未备,乃诏有司厘定,而文收考正律吕,
超居郎吕才叶其声音,乐曲遂备。自高宗以后,稍更其曲名。开元定礼,始复遵
用孝孙《十二和》。其着于礼者:
一曰《豫和》,以降天神。冬至祀圆丘,上辛祈谷,孟夏雩,季秋享明堂,
朝日,夕月,巡狩告于圆丘,燔柴告至,封祀太山,类于上帝,皆以圜钟为宫,
三奏;黄钟为角,太簇为徵,姑洗为羽,各一奏,文舞六成。五郊迎气,黄帝以
黄钟为宫。赤帝以函钟为徵,白帝以太簇为商,黑帝以南吕为羽,青帝以姑洗为
角,皆文舞六成。
二曰《顺和》,以降地只。夏至祭方丘,孟冬祭神州地只,春秋社,巡狩告
社,宜于社,禅社首,皆以函钟为宫,太簇为角,姑洗为徵,南吕为羽。各三奏,
文舞八成。望于山川,以蕤宾为宫,三奏。
三曰《永和》,以降人鬼。时享、禘祫,有事而告谒于庙,皆以黄钟为宫,
三奏;大吕为角,太簇为征,应钟为羽,各二奏。文舞九成。祀先农,皇太子释
奠,皆以姑洗为宫,文舞三成;送神,各以其曲一成。蜡兼天地人,以黄钟奏
《豫和》,蕤宾、姑洗、太族奏《顺和》,无射、夷则奏《永和》,六均皆一成
以降神,而送神以《豫和》。
四曰《肃和》,登歌以奠玉帛。于天神,以大吕为宫;于地只,以应钟为宫;
于宗庙,以圜钟为宫;祀先农、释奠,以南吕为宫;望于山川,以函钟为宫。
五曰《雍和》,凡祭祀以入俎。天神之俎,以黄钟为宫;地只之俎,以太簇
为宫;人鬼之俎,以无射为宫。又以彻豆。凡祭祀,俎入之后,接神之曲亦如之。
六曰《寿和》,以酌献、饮福。以黄钟为宫。
七曰《太和》,以为行节。亦以黄钟为宫。凡祭祀,天子入门而即位,与其
升降,至于还次,行则作,止则止。其在朝廷,天子将自内出,撞黄钟之钟,右
五钟应,乃奏之,其礼毕,兴而入,撞蕤宾之种,左五钟应,乃奏之。皆以黄钟
为宫。
八曰《舒和》,以出入二舞,及皇太子、王公、群后、国老若皇后之妾御、
皇太子之宫臣,出入门则奏之。皆以太族之商。
九曰《昭和》,皇帝、皇太子以举酒。
十曰《休和》,皇帝以饭,以肃拜三老,皇太子亦以饭。皆以其月之律均。
十一曰《正和》,皇后受册以行。
十二曰《承和》,皇太子在其宫,有会以行。若驾出,则撞黄钟,奏《太和》。
出太极门而奏《采茨》,至于嘉德门而止。其还也亦然。
初,隋有文舞、武舞,至祖孝孙定乐,更文舞曰《治康》,武舞曰《凯安》,
舞者各六十四人。文舞:左龠右翟,与执纛而引者二人,皆委貌冠,黑素,绛领,
广袖,白绔,革带,乌皮履。武舞:左干右戚,执旌居前者二人,执鼗执铎皆二
人,金錞二,舆者四人,奏者二人,执铙二人,执相在左,执雅在右,皆二人
夹导,服平冕,余同文舞。朝会则武弁,平巾帻,广袖,金甲,豹文绔,乌皮
鞾。执干戚夹导,皆同郊庙。凡初献,作文舞之舞;亚献、终献,作武舞之舞。
太庙降神以文舞,每室酌献,各用其庙之舞。禘祫迁庙之主合食,则舞亦如之。
仪凤二年,太常卿韦万石定《凯安舞》六变:一变象龙兴参墟;二变象克定关中;
三变象东夏宾服;四变象江淮平;五变象猃狁伏从;六变复位以崇。象兵还振旅。
初,太宗时,诏秘书监颜师古等撰定弘农府君至高祖太武皇帝六庙乐曲舞名。
其后变更不一,而自献祖而下庙舞,略可见也。献祖曰《光大之舞》,懿祖曰《
长发之舞》,太祖曰《大政之舞》,世祖曰《大成之舞》,高祖曰《大明之舞》,
太宗曰《崇德之舞》,高宗曰《钧天之舞》,中宗曰《太和之舞》,世祖曰《大
成之舞》,高祖曰《大明之舞》,太宗曰《崇德之舞》,高宗曰《钧天之舞》,
中宗曰《太和之舞》,睿宗曰《景云之舞》,玄宗曰《大运之舞》,肃宗曰《惟
新之舞》,代宗曰《保大之舞》,德宗曰《文明之舞》,顺宗曰《大顺之舞》,
宪宗曰《象德之舞》,穆宗曰《和宁之舞》,敬宗曰《大钧之舞》,文宗曰《文
成之舞》,武宗曰《大定之舞》,昭宗曰《咸宁之舞》,其余阙而不着。
唐之自制乐凡三大舞:一曰《七德舞》,二曰《九功舞》,三曰《上元舞》。
《七德舞》者,本名《秦王破阵乐》。太宗为秦王,破刘武周,军中相与作
《秦王破阵乐》曲。及即位,宴会必奏之,谓侍臣曰:“虽发扬蹈厉,异乎文容,
然功业由之,被于乐章,示不忘本也。”右仆射封德彝曰:“陛下以圣武戡难,
陈乐象德,文容岂足道哉!”帝矍然曰:“朕虽以武功兴,终以文德绥海内,谓
文容不如蹈厉,斯过矣。”乃制舞图,左圆右方,先偏后伍,交错屈伸,以象鱼
丽、鹅鹳。命吕才以图教乐工百二十八人,被银甲执戟而舞,凡三变,每变为四
阵,象击刺往来,歌者和曰:“秦王破阵乐”。后令魏征与员外散骑常侍褚亮、
员外散骑常侍虞世南、太子右庶子李百药更制歌辞,名曰《七德舞》。舞初成,
观者皆扼腕踊跃,诸将上寿,群臣称万岁,蛮夷在庭者请相率以舞。太常卿萧瑀
曰:“乐所以美盛德,形容而有所未尽,陛下破刘武周,薛举、窦建德、王世充,
原图其状以识。”帝曰:“方四海未定,攻伐以平祸乱,制乐阵其梗概而已。若
备写禽获,今将相有尝为其臣者,观之有所不忍,我不为也。”自是元日、冬至
朝会庆贺,与《九功舞》同奏。舞人更以进贤冠,虎文袴,崽蛇带,鸟皮鞾,
二人执旌居前。其后更号《神功破阵乐》。
《九功舞》者,本名《功成庆善乐》。太宗生于庆善宫,贞观六年幸之,宴
从臣,赏赐闾里,同汉沛、宛。帝欢甚,赋诗,起居郎吕才被之管弦,名曰《功
成庆善乐》,以童儿六十四人,冠进德冠,紫袴褶,长袖,漆髻,屣履而舞,号
《九功舞》。进蹈安徐,以象文德。麟德二年诏:“郊庙、享宴奏文舞,用《功
成庆善乐》,曳履,执绋,服袴褶,童子冠如故,武舞用《神功破阵乐》,衣甲,
持戟,执纛者被金甲,八佾,加箫、笛、歌鼓,列坐县南,若舞即与宫县合奏。
其宴乐二舞仍别设焉。”
《上元舞》者,高宗所作也。舞者百八十人,衣画云五色衣,以象元气。其
乐有《上元》、《二仪》、《三才》、《四时》、《五行》、《六律》、《七政》、
《八风》、《九宫》、《十洲》、《得一》、《庆云》之曲,大祠享皆用之。至
上元三年,诏:“惟圆丘,方泽、太庙乃用,余皆罢。”又曰:“《神功破阵乐》
不入雅乐,《功成庆善乐》不可降神,亦皆罢。”而效庙用《治康》、《凯安》
如故。
仪凤二年,太常卿韦万石奏:“请作《上元舞》,兼奏《破阵》、《庆善》
二舞。而《破阵乐》五十二徧,着于雅乐者二徧;《庆善乐》五十徧,着
于雅乐者一徧;《上元舞》二十九徧,皆着于雅乐。”又曰:“《云门》、
《大咸》、《大磬》、《大夏》,古文舞也。《大濩》、《大武》,古武舞也。
为国家者,揖让得天下,则先奏文舞;征伐得天下,则先奏武舞。《神功破阵乐》
有武事之象,《功成庆善乐》有文事之象,用二舞,请先奏《神功破阵乐》。”
初,朝会常奏《破阵舞》,高宗即位,不忍观之,乃不设。后幸九成宫,置酒,
韦万石曰:“《破阵乐》舞,所以宣扬祖宗盛烈,以示后世,自陛下即位,寝而
不作者久矣。礼,天子亲总干戚,以舞先祖之乐。今《破阵乐》久废,群下无所
称述,非所以发孝思也。”帝复令奏之,舞毕,叹曰:“不见此乐垂三十年,追
思王业勤劳若此,朕安可忘武功邪!”群臣皆称万岁。然遇飨燕奏二乐,天子必
避位,坐者皆兴。太常博士裴守真以谓“奏二舞时,天子不宜起立”。诏从之。
及高宗崩,改《治康舞》曰《化康》以避讳。武后毁唐太庙。《七德》、《九功》
之舞皆亡,唯其名存。自后复用隋文舞、武舞而已。
燕乐。高祖即位,仍隋制设九部乐:《燕乐伎》,乐工舞人无变者。《清商
伎》者,隋清乐也。有编钟,编磬、独弦琴,击琴、瑟、奏琵琶、卧箜篌、筑、
筝、节鼓皆一;笙、笛、箫、篪、方响、跋膝皆二。歌二人,吹叶一人,舞者四
人,并习《巴渝舞》。《西凉伎》,有编钟、编磬皆一;弹筝、扫筝,臣箜篌、
竖箜篌、琵琶。五弦笙、萧、觱篥、小觱篥、笛、横笛、腰鼓、齐鼓、檐鼓皆一;
铜钹二,贝一。白舞一人,方舞四人。《天竺伎》,有铜鼓,羯鼓、都昙鼓、毛
员鼓,觱篥,横笛,凤首箜篌,琵琶、五弦,贝,绋一;铜钹二,舞者二人。
《高丽伎》,有弹筝、扫筝、凤首箜篌、卧箜篌、竖箜篌、琵琶,以蛇皮为槽,
厚寸余,有鳞甲。楸木为面,象牙为扞拨,画国王形。又有五弦、义觜、笛、笙、
葫芦笙、箫、小觱篥、桃皮觱篥、腰鼓、齐鼓、檐鼓、龟头鼓、铁版、贝、大觱
篥。胡旋舞,舞者立球上,旋转如风。《龟兹伎》,有弹筝、竖箜篌、琵琶、五
弦、横笛、笙、萧、觱篥、答腊鼓、毛员鼓、都昙鼓,侯提鼓、鸡娄鼓、腰鼓、
齐鼓、檐鼓、贝,皆一;铜钹二。舞者四人。设五方师子,高丈余,饰以方色。
每师子有十二人,画衣,执红拂,首加红袜,谓之师子郎。《安国伎》,有竖箜
篌、琵琶、五弦、横笛、箫、觱篥、正鼓、和鼓、铜钹,皆一;舞者二人。《疏
勒伎》,有坚箜篌、琵琶、五弦、箫、横笛、觱篥、答腊鼓、羯鼓、侯提鼓、腰
鼓、鸡娄鼓,皆一;舞者二人。《康国伎》,有正鼓、和鼓,皆一;笛、铜钹,
皆二。舞者二人。工人之服皆从其国。
隋乐,每奏九部乐终,辄奏《文康乐》,一曰《礼毕》。虁腾时,命削去之,
其后遂亡。及平高昌,收其乐。有竖箜篌、铜角,一;琵琶、五弦、横笛、箫、
觱篥、答腊鼓、腰鼓、鸡娄鼓、羯鼓,皆二人。工人布巾,袷袍,锦襟,金铜带,
画绔。舞者二人,黄袍袖,练襦,五色绦带,金铜耳珰;赤鞾。自是初有十部
乐。
其后因内宴,诏长孙无忌制《倾杯曲》,魏征制《乐社乐曲》,虞世南制
《英雄乐曲》。帝之破窦建德也。乘马名黄骢骠,及征高丽,死于道,颇哀惜之,
命乐工制《黄骢叠曲》四曲,皆宫调也。
五弦,如琵琶而小,北国所出,旧以木拨弹,乐工裴神符初以手弹,太宗悦
甚,后人习为扫琵琶。
高宗即位,景云见,河水清,张文收采古谊为《景云河清歌》,亦名燕乐。
有玉磬、方响、扫筝、筑、卧箜篌、大小箜篌、大小琵琶、大小五弦、吹叶、大
小笙、大小觱篥、箫、铜钹、长笛、尺八、短笛,皆一;毛员鼓、连鞉鼓、桴
鼓、贝,皆二。每器工一人,歌二人。工人绛袍,金带,乌鞾。舞者二十人。
分四部:一《景云舞》,二《庆善舞》,三《破阵舞》,四《承天舞》。《景云
乐》,舞八人,五色云冠,锦袍,五色袴,金铜带。《庆善乐》,舞四人,紫袍,
白袴。《破陈乐》,舞四人,绫袍,绛袴。《承天乐》,舞四人,进德冠,紫袍,
白袴。《景云舞》,元会第一奏之。
高宗以琴曲浸绝,虽有传者,复失宫商,令有司修习。太常丞吕才上言:
“舜弹五弦之琴,哥《南风》之诗,是知琴操曲弄皆合于歌。今以御《雪诗》为
《白雪歌》。古今奏正曲复有送声,君唱臣和之义,以群臣所和诗十六韵为送声
十六节。”帝善之,乃命太常着于乐府。才复撰《琴歌》、《白雪》等曲,帝亦
制歌词十六,皆着乐府。
帝将伐高丽,燕洛阳城门,观屯营教舞,按新征用武之势,名曰《一戎大定
乐》,舞者百四十人,被五采甲,持槊而舞,歌者和之,曰“八弦同轨乐。”象
高丽平而天下大定也。及辽东平,行军大总管李积作《夷来宾》之曲以献。
调露二年,幸洛阳城南楼,宴群臣,太常奏《六合还淳》之舞,其容制不传。
高宗自以李氏老子之后也,于是命乐工制道调。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作者【欧阳修】更多作品:
《六一诗话》六一诗话
《新五代史》新五代史
《欧阳修集》欧阳修集
《洛阳牡丹记》洛阳牡丹记
《千家诗》七言律诗 答丁元珍
《全宋词》卷015.【西湖念语】
《全宋词》卷015.【采桑子】
《全宋词》卷015.【采桑子】
《全宋词》卷015.【采桑子】
《全宋词》卷015.【采桑子】
《全宋词》卷015.【采桑子】
《全宋词》卷015.【采桑子】
《全宋词》卷015.【采桑子】
《全宋词》卷015.【采桑子】
《全宋词》卷015.【采桑子】
《全宋词》卷015.【采桑子】
《全宋词》卷015.【采桑子】
《全宋词》卷015.【采桑子】
《全宋词》卷015.【采桑子】
《全宋词》卷015.【朝中措】(送刘仲原甫出守维扬)
《全宋词》卷015.【长相思】
《全宋词》卷015.【长相思】
《全宋词》卷015.【长相思】
《全宋词》卷015.【诉衷情】(眉意)
《全宋词》卷015.【踏莎行】
《全宋词》卷015.【踏莎行】
《全宋词》卷015.【望江南】
《全宋词》卷015.【减字木兰花】
《全宋词》卷015.【减字木兰花】
《全宋词》卷015.【减字木兰花】
《全宋词》卷015.【减字木兰花】
《全宋词》卷015.【减字木兰花】
《全宋词》卷015.【生查子】
《全宋词》卷015.【生查子】
《全宋词》卷015.【清商怨】
《全宋词》卷015.【阮郎归】
《全宋词》卷015.【阮郎归】
《全宋词》卷015.【蝶恋花】(一名凤栖梧,又名鹊踏枝)
《全宋词》卷015.【蝶恋花】
《全宋词》卷015.【蝶恋花】
《全宋词》卷015.【蝶恋花】
《全宋词》卷015.【蝶恋花】
《全宋词》卷015.【蝶恋花】
《全宋词》卷015.【蝶恋花】
《全宋词》卷015.【蝶恋花】
《全宋词》卷015.【蝶恋花】
《全宋词》卷015.【蝶恋花】
《全宋词》卷015.【蝶恋花】
《全宋词》卷015.【蝶恋花】
《全宋词》卷015.【蝶恋花】
《全宋词》卷015.【蝶恋花】
《全宋词》卷015.【蝶恋花】
《全宋词》卷015.【蝶恋花】
《全宋词》卷015.【渔家傲】
《全宋词》卷015.【渔家傲】
《全宋词》卷015.【渔家傲】(与赵康靖公)
《全宋词》卷015.【渔家傲】
《全宋词》卷015.【渔家傲】
《全宋词》卷015.【渔家傲】
《全宋词》卷015.【渔家傲】
《全宋词》卷015.【渔家傲】
《全宋词》卷015.【渔家傲】
《全宋词》卷015.【渔家傲】
《全宋词》卷015.【渔家傲】
《全宋词》卷015.【渔家傲】
《全宋词》卷015.【渔家傲】
《全宋词》卷015.【渔家傲】(七夕)
《全宋词》卷015.【渔家傲】
《全宋词》卷015.【渔家傲】
《全宋词》卷015.【渔家傲】
《全宋词》卷015.【渔家傲】
《全宋词》卷015.【渔家傲】
《全宋词》卷015.【渔家傲】
《全宋词》卷015.【玉楼春】(题上林后亭一名木兰花令)
《全宋词》卷015.【玉楼春】
《全宋词》卷015.【玉楼春】
《全宋词》卷015.【玉楼春】
《全宋词》卷015.【玉楼春】
《全宋词》卷015.【玉楼春】
《全宋词》卷015.【玉楼春】
《全宋词》卷015.【玉楼春】
《全宋词》卷015.【玉楼春】
《全宋词》卷015.【玉楼春】
《全宋词》卷015.【玉楼春】
《全宋词》卷015.【玉楼春】
《全宋词》卷015.【玉楼春】
《全宋词》卷015.【玉楼春】
《全宋词》卷015.【玉楼春】
《全宋词》卷015.【玉楼春】
《全宋词》卷015.【玉楼春】
《全宋词》卷015.【玉楼春】
《全宋词》卷015.【玉楼春】
《全宋词》卷015.【玉楼春】
《全宋词》卷015.【玉楼春】
《全宋词》卷015.【玉楼春】
《全宋词》卷015.【玉楼春】
《全宋词》卷015.【玉楼春】
《全宋词》卷015.【玉楼春】
《全宋词》卷015.【玉楼春】(子规)
《全宋词》卷015.【玉楼春】
《全宋词》卷015.【玉楼春】
《全宋词》卷015.【玉楼春】
《全宋词》卷015.【渔家傲】
《全宋词》卷015.【渔家傲】
《全宋词》卷015.【渔家傲】
《全宋词》卷015.【渔家傲】
《全宋词》卷015.【渔家傲】
《全宋词》卷015.【渔家傲】
《全宋词》卷015.【渔家傲】
《全宋词》卷015.【渔家傲】
《全宋词》卷015.【渔家傲】
《全宋词》卷015.【渔家傲】
《全宋词》卷015.【渔家傲】
《全宋词》卷015.【渔家傲】
《全宋词》卷015.【渔家傲】
《全宋词》卷015.【渔家傲】
《全宋词》卷015.【渔家傲】
《全宋词》卷015.【渔家傲】
《全宋词》卷015.【渔家傲】
《全宋词》卷015.【渔家傲】
《全宋词》卷015.【渔家傲】
《全宋词》卷015.【渔家傲】
《全宋词》卷015.【渔家傲】
《全宋词》卷015.【渔家傲】
《全宋词》卷015.【渔家傲】
《全宋词》卷015.【南歌子】
《全宋词》卷015.【御街行】
《全宋词》卷015.【桃源忆故人】(一名虞美人影)
《全宋词》卷015.【桃源忆故人】
《全宋词》卷015.【临江仙】
《全宋词》卷015.【临江仙】
《全宋词》卷015.【圣无忧】
《全宋词》卷015.【浪淘沙】
《全宋词》卷015.【浪淘沙】
《全宋词》卷015.【浪淘沙】
《全宋词》卷015.【浪淘沙】
《全宋词》卷015.【浪淘沙】
《全宋词》卷015.【定风波】
《全宋词》卷015.【定风波】
《全宋词》卷015.【定风波】
《全宋词》卷015.【定风波】
《全宋词》卷015.【定风波】
《全宋词》卷015.【定风波】
《全宋词》卷015.【蓦山溪】
《全宋词》卷015.【浣溪沙】
《全宋词》卷015.【浣溪沙】
《全宋词》卷015.【浣溪沙】
《全宋词》卷015.【浣溪沙】
《全宋词》卷015.【浣溪沙】
《全宋词》卷015.【浣溪沙】
《全宋词》卷015.【浣溪沙】
《全宋词》卷015.【浣溪沙】
《全宋词》卷015.【浣溪沙】
《全宋词》卷015.【御带花】
《全宋词》卷015.【虞美人】
《全宋词》卷015.【鹤冲天】
《全宋词》卷015.【夜行船】
《全宋词》卷015.【夜行船】
《全宋词》卷015.【洛阳春】
《全宋词》卷015.【雨中花】
《全宋词》卷015.【越溪春】
《全宋词》卷015.【贺圣朝影】
《全宋词》卷015.【洞天春】
《全宋词》卷015.【忆汉月】
《全宋词》卷015.【清平乐】
《全宋词》卷015.【凉州令】(东堂石榴)
《全宋词》卷015.【南乡子】
《全宋词》卷015.【南乡子】
《全宋词》卷015.【鹊桥仙】
《全宋词》卷015.【圣无忧】
《全宋词》卷015.【摸鱼儿】
《全宋词》卷015.【少年游】
《全宋词》卷015.【少年游】
《全宋词》卷015.【少年游】
《全宋词》卷015.【鹧鸪天】
《全宋词》卷015.【千秋岁】
《全宋词》卷015.【千秋岁】
《全宋词》卷015.【醉蓬莱】
《全宋词》卷015.【于飞乐】
《全宋词》卷015.【鼓笛慢】
《全宋词》卷015.【看花回】
《全宋词》卷015.【蝶恋花】
《全宋词》卷015.【蝶恋花】(咏枕儿)
《全宋词》卷015.【蝶恋花】
《全宋词》卷015.【蝶恋花】
《全宋词》卷015.【武陵春】
《全宋词》卷015.【梁州令】
《全宋词》卷015.【渔家傲】
《全宋词》卷015.【渔家傲】
《全宋词》卷015.【渔家傲】
《全宋词》卷015.【渔家傲】
《全宋词》卷015.【渔家傲】
《全宋词》卷015.【一斛珠】
《全宋词》卷015.【惜芳时】
《全宋词》卷015.【洞仙歌令】
《全宋词》卷015.【洞仙歌令】
《全宋词》卷015.【鹊踏枝】
《全宋词》卷015.【品令】
《全宋词》卷015.【燕归梁】
《全宋词》卷015.【燕归梁】
《全宋词》卷015.【圣无忧】
《全宋词》卷015.【锦香囊】
《全宋词》卷015.【系裙腰】
《全宋词》卷015.【阮郎归】
《全宋词》卷015.【阮郎归】
《全宋词》卷015.【阮郎归】
《全宋词》卷015.【怨春郎】
《全宋词》卷015.【滴滴金】
《全宋词》卷015.【卜算子】
《全宋词》卷015.【感庭秋】
《全宋词》卷015.【满路花】
《全宋词》卷015.【好女儿令】
《全宋词》卷015.【南乡子】
《全宋词》卷015.【南乡子】
《全宋词》卷015.【踏莎行】
《全宋词》卷015.【踏莎行】
《全宋词》卷015.【诉衷情】
《全宋词》卷015.【诉衷情】
《全宋词》卷015.【恨春迟】
《全宋词》卷015.【盐角儿】
《全宋词》卷015.【盐角儿】
《全宋词》卷015.【忆秦娥】
《全宋词》卷015.【少年游】
《全宋词》卷015.【踏莎行慢】
《全宋词》卷015.【蕙香囊】
《全宋词》卷015.【玉楼春】
《全宋词》卷015.【玉楼春】(印眉)
《全宋词》卷015.【玉楼春】
《全宋词》卷015.【玉楼春】
《全宋词》卷015.【玉楼春】
《全宋词》卷015.【定风波】
《全宋词》卷015.【减字木兰花】
《全宋词》卷015.【减字木兰花】
《全宋词》卷015.【迎春乐】
《全宋词》卷015.【一落索】
《全宋词》卷015.【夜行船】
《全宋词》卷015.【夜行船】
《全宋词》卷015.【望江南】
《全宋词》卷015.【望江南】
《全宋词》卷015.【宴瑶池】
《全宋词》卷015.【解仙佩】
《全宋词》卷015.【渔家傲】
《全宋词》卷015.【少年游】
《全宋词》卷015.【桃源忆故人】
《全宋词》卷015.【阮郎归】
《全宋词》卷015.【归自谣】
《全宋词》卷015.【归自谣】
《全宋词》卷015.【归自谣】
《全宋词》卷015.【长相思】
《全宋词》卷015.【瑞鹧鸪】(此词本李商隐诗,公尝笔于扇云,可入此腔歌之)
《全宋词》卷015.【阮郎归】
《全宋词》卷015.【阮郎归】
《全宋词》卷015.【蝶恋花】
《全宋词》卷015.【蝶恋花】
《全宋词》卷015.【蝶恋花】
《全宋词》卷015.【应天长】
《全宋词》卷015.【应天长】
《全宋词》卷015.【应天长】
《全宋词》卷015.【清平乐】
《全宋词》卷015.【芳草渡】
《全宋词》卷015.【更漏子】
《全宋词》卷015.【贺明朝】
《全宋词》卷015.【一斛珠】
《全宋词》卷015.【南乡子】
《全宋词》卷015.【浣溪沙】
《全宋词》卷015.【江神子】
《全宋词》卷015.【舞春风】
《全宋词》卷015.【望梅花】
《全宋词》卷015.【千秋岁】(春恨)
《全宋词》卷015.【献衷心】



国学书库首页 国学电子书下载
 
2010-2025 全球华人国学经典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