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十二 子部二
书名: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作者:纪昀等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儒家类二
△《太极图说述解》·一卷、《通书述解》·一卷、《西铭述解》·一卷
(河南巡抚采进本)
明曹端撰。端字正夫,号月川,渑池人。永乐戊子举人。官霍州学正,后改
蒲州。事迹具《明史·儒林传》。史称其学,务躬行实践,而以静存为要。读
《太极图说》、《通书》、《西铭》,曰:道在是矣。笃志研究,坐下着足处两
砖皆穿。盖明代醇儒,以端及胡居仁、薛瑄为最,而端又开二人之先。是编笺释
三书,皆抒所心得,大旨以朱子为归,而《太极图》末附载辨戾一条,乃以朱子
所论太极阴阳,语录与注解互异,而考定其说。盖注解出朱子之手,而语录则门
人之所记,不能无讹。端得於朱子者深,故能辨别微茫,不肯雷同附和,所由与
依草附木者异也。前有端自序,作於宣德戊申,惟论《太极图说》,及以诗赞辨
戾附末之意,而不及《西铭》。卷末有正德辛未黎尧卿跋,始兼《西铭》言之。
《通书》前后,又有孙奇逢序及跋,跋但言《通书》,而序则言渑池令张燝合
刻三书。盖尧卿始以《太极图说》、《西铭》合编,燝又增以《通书》也。据
端本传,其书本名《释文》,所注《孝经》,乃名《述解》。此本亦题曰《述解》,
不知何人所改刊。版颇拙恶,排纂亦无体例,每句皆以正文与注连书,字画大小
相等。但以方匡界正文每句之首尾,以为识别,殊混淆难读。今离而析之,使注
与正文别行,以便省览焉。
△《张子全书》·十四卷、《附录》·一卷(编修励守谦家藏本)
宋张载撰。考载所着书见於《宋史·艺文志》者,有《易说》三卷,《正蒙》
十卷,《经学理窟》十卷,《文集》十卷。虞集作《吴澄行状》,称尝校正张子
之书,以东、西铭冠篇,《正蒙》次之。今未见其本。此本不知何人所编,题曰
全书,而止有《西铭》一卷,《正蒙》二卷,《经学理窟》五卷,《易说》三卷,
《语录抄》一卷,《文集抄》一卷,又《拾遗》一卷,又采宋、元诸儒所论及行
状等作为附录一卷,共十五卷。自《易说》、《西铭》以外,与史志卷数皆不相
符。又语录、文集皆称曰抄,尤灼然非其完帙。盖后人选录之本,名以全书,殊
为乖舛。然明徐时达所刻已属此本。嘉靖中吕柟作《张子抄释》,称文集已无
完本,惟存二卷。康熙己亥,朱轼督学於陕西,称得旧稿於其裔孙五经博士绳武
家,为之重刊。勘其卷次篇目,亦即此本,则其来已久矣。张子之学,主於深思
自得,本不以着作繁富为长。此本所录,虽卷帙无多,而去取谨严,横渠之奥论
微言,其精英业已备采矣。
△《注解正蒙》·二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国朝李光地撰。光地有《周易观彖》,已着录。《正蒙》一书,张子以精思
而成,故义博词奥,注者多不得其涯涘。又章句既繁,不免偶有出入。或与程、
朱之说相抵牾,注者亦莫知所从,不敢置议。光地是书,疏通证明,多阐张子未
发之意。又於先儒互异之处,如太虚之说与周子太极不同;清神浊形之分为程子
所议;太极阴阳为三之说,启胡氏三角太极之学;地有升降一条,黄端节以为执
四游旧说。又如六经之中释《孟子》之过化为不滞於物;释《中庸》之敦化为体
厚用神;释《易》继善为不已其善;释《论语》上智下愚为习成;释《中庸》仁
者为生安,智者为学利;释《论语》空空无知为无思无为;释《易》蒙以养正为
养蒙以正;释《论语》先进后进为急行缓行,洋洋盈耳为乐失其次,与朋友共敝
之而无憾句,以共字属下;释好勇疾贫章二乱字为迷缪;释易险阻为圣德之高坚;
释《论语》素绚后素二素字异义;释《诗》勿翦勿拜为拜跪之拜,棠棣为文王之
诗而周公有所加,晨风为劳而不休;释《礼》禘祫之义牵用《注疏》旧说,殇祭
之义又改《易》旧说。皆一一别白是非,使读者晓然不疑。於明以来诸家注释之
中可谓善本矣。
△《正蒙初义》·十七卷(直隶总督采进本)
国朝王植撰。植有《四书参注》,已着录。是编诠释《正蒙》,於《性理大
全》所收集释、补注、集解外,取明高攀龙、徐德夫、国朝冉觐祖、李光地、张
伯行之注,列程、朱诸说之后。并采张子《经学》、《理窟语录》、《性理拾遗》
三书相发明者,附录之,而各以己见参订於后。其大旨谓张子见道原,从儒释异
同处入,故其言太虚皆与释氏对照。又谓太虚有三义,又谓程、朱多不满此书太
虚二字,然晰其本旨,殊途同归,正不必执程、朱诸论以诋之。又谓《诗笺》、
《书序》、《礼疏》旧说,张子所用为多,今人习见习闻,皆程、朱遗泽,遂咤
而怪之。但当分别读之,不宜横生訾议。论皆持平,颇能破门户之见。其谓张子
自注,惟见於参两神化至当三十乐器者各一,见於王禘者五,乾称者四,诸本或
以集释误为自注。又谓十七篇为苏昞所传,张子手定,李光地本多割裂。其辨
析皆为不苟。至所称张伯行注出於他人之假名,非所自着,云得诸伯行面言,亦
足资考订也。
△《二程遗书》·二十五卷、《附录》·一卷(江西巡抚采进本)
宋二程子门人所记,而朱子复次录之者也。自程子既殁以后,所传语录,有
李<龠页>、吕大临、谢良佐、游酢、苏昞、刘绚、刘安节、杨迪、周孚先、张
绎、唐棣、鲍若雨、邹柄、畅大隐诸家,颇多散乱失次,且各随学者之意,其记
录往往不同。观尹焞以朱光庭所钞伊川语质诸伊川,伊川有若不得某之心,所
记者徒彼意耳之语。则程子在时,所传已颇失其真。(案:此事见朱子后序中。)
故《朱子语录》谓游录语慢,上蔡语险,刘质夫语简,李端伯语宏肆,永嘉诸公
语絮也。是编成於乾道四年戊子,乃因家藏旧本,复以类访求附益,略据所闻岁
月先后,编第成为二十五卷。又以行状之属八篇为附录一卷。《语录》载陈淳问
第九卷介甫言律一条何意,曰:伯恭以凡事皆具,惟律不说,偶有此条,遂漫载
之。又郑可学问《遗书》有古言乾坤不用六子一段如何?曰:此一段却主张是自
然之理,又有一段却不取。又《晦庵文集》内有答吕伯恭书曰:《遗书》节本已
写出,愚意所删去者,亦须用草纸抄出,逐条略着删去之意,方见不草草处。若
暗地删却,久远却惑人云云。今观书内如刘安节所录谨礼者不透,须看《庄子》
一条,语涉偏矫,则注云别本所增。又畅大隐所记道岂可离而不可离一条,纯入
於禅,则注云多非先生语。其去取亦深为不苟矣。考《文献通考》载《遗书》卷
目,与此本同。而黄震《日抄》所载则至十七卷而止,与此互异。又震所载《遗
书》卷目吕与叔《东见录》及《附东见录》均次为第二卷,而此本则《次附东见
录》为第三卷,殆传本有异同欤?至附录中年谱一篇,朱子自谓实录所书文集内
外书所载,与凡他书之可证者。震则谓朱子访其事於张绎、范棫、孟厚、尹
焞而成。盖朱子举其引证之书,震则举其参考之人,各述一端,似矛盾而非矛
盾也。
△《二程外书》·十二卷(江西巡抚采进本)
亦二程子门人所记,而朱子编次之,成於乾道癸巳六月,在《遗书》之后五
年。后序称《遗书》二十五篇,皆诸门人当时记录之全书,足以正俗本纷更之谬。
而於二先生之语则不能无所遗。於是取诸人集录,参伍相除,得此十二篇,以为
《外书》。凡采朱光庭、陈渊、李参、冯忠恕、罗从彦、王苹、时紫芝七家所录,
又胡安国、游酢家本及《建阳大全》集印本三家,又传闻杂记自王氏《麈史》至
孔文仲《疏》,凡一百五十二条,均采附焉。其语皆《遗书》所未录,故每卷悉
以拾遗标目。其称《外书》者,则朱子自题所谓取之之杂,或不能审所自来,其
视前书,学者尤当精择审取者是也。中间传闻异词,颇不免於丛脞。如程氏学拾
遗卷内,以望道未见为望治道太平一条,黄震《日抄》谓恐於本文有增。又时氏
本拾遗卷内,以老子天地不仁万物刍狗之说为是一条,震亦谓其说殊有可疑。盖
皆记录既繁,自不免或失其本旨。要其生平精语,亦多散见於其中。故但分别存
之,而不能尽废。如吕氏《童蒙训》记伊川言僧家读一卷经,要一卷经道理受用,
儒者读书,都无用处一条。又明道至禅寺,见趋进揖逊之盛,叹曰:三代威仪尽
在是一条。《朱子语录》尝谓其记录未精,语意不圆。而终以其言足以警切学者,
故并收入传闻杂记中,无所刊削。其编录之意,亦大略可见矣。
△《二程粹言》·二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宋杨时撰。时字中立,南剑州将乐人。熙宁九年进士,官至国子祭酒。高宗
即位,除工部侍郎,兼侍读,以龙图阁直学士提举杭州洞霄宫。卒谥文靖。事迹
具《宋史》本传。时始以师礼见明道於颍昌,相得甚欢。明道殁,又见伊川於洛。
南渡以后,朱子及张栻等皆诵说程氏,屹然自辟一门户。其源委脉络,实出於时。
是书乃其自洛归闽时以二程子门人所记师说,采撮编次,分为十篇。朱子尝称明
道之言发明极致,善开发人;伊川之言即事明理,尤耐咀嚼。然当时记录既多,
如《遗书》、《外书》、《雅言》、《师说》、《杂说》之类,卷帙浩繁,读者
不能骤窥其要。又记者意为增损,尤不免抵牾庞杂。朱子尝欲删订为节本而未就。
世传张栻所编《伊川粹言》二卷,又出依托。惟时师事二程,亲承指授,所记录
终较剽窃贩鬻者为真。程氏一家之学,观於此书,亦可云思过半矣。
△《公是先生弟子记》·四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宋刘敞撰。敞有《春秋传》,已着录。是编题曰弟子记者,盖托言弟子之所
记,而文格古雅,与敞所注《春秋》词气如出一手,似非其弟子所能。故晁公武
《读书志》以为敞自记其问答之言,当必有据也。公武又称,书中於王安石、杨
慥之徒书名,王深甫、欧阳永叔之徒书字,以示褒贬。今考公武所说,亦大概
以意推之。即如王回一人,论四岳荐鲧一条,论圣人一条,则书其名。论泰伯一
条,论晋武公一条,则书其字。是於褒贬居何等乎?且其书固多攻王氏新学,而
亦兼寓针砭元佑诸贤之意,故其言曰:淫声出乎律吕,而非所以正律吕也;小道
生乎仁义,而非所以明仁义也。又曰:八音不同物而同声,同声乃和;贤能不同
术而同治,同治乃平。又曰:忘情者自以为达,悖情者自以为难,直情者自以为
真,三者异趋而同乱。又曰:学不可行者,君子弗取也;言不可用者,君子弗询
也。又曰:智不求隐,辨不求给,名不求难,行不求异。又曰:无为而治者,因
尧之臣,袭尧之俗,用尧之政,斯孔子谓之无为也。又曰:夫贤者为人所能为而
已矣。人所不能为,贤者不为也。又曰:君子耻过而欲改之,小人耻过而欲遂之;
君子欲善而自反,小人欲善而自欺。又曰:矜小名以售大伪,饰小廉以钩大利者,
惟钜孱尔。盖是时三党交讧,而敞独萧然於门户之外,故其言和平如是。至於称
老子之无为,则为安石之新法发。辨孟子之人皆可以为尧舜,则为安石之自命圣
人发。其说稍激,则有为言之者也。又王守仁谓无善无恶者性之体,有善有恶者
意之用。明人龂龂辨正,称为卫道。今观是书,乃知王安石先有是说,敞已辞而
辟之。是其发明正学,又在程、朱之前。其或谓仁义礼智不若道之全一条,谓道
固仁义礼智之名,仁义礼智弗在焉,安用道。亦预杜后来狂禅之弊,所见甚正。
徒以独抱遗经,澹於声誉,未与伊、洛诸人倾意周旋,故讲学家视为异党,抑之
不称耳。实则元丰、熙宁间卓然一醇儒也。其书宋时蜀中有刻版。乾道十年,豫
章谢谔得之於刘文濬,付三衢江溥重刊。淳熙元年,赵不黯又於敞从曾孙子和及
子和从叔椿家得二旧本,较正舛脱,就江本改刻十八页,补三百七十字。此本即
从不黯所刻抄出者,末有谔、溥、不黯三跋,证以《永乐大典》所引,一一符合,
知为原书,亦可谓罕觏之笈矣。敞墓志及《宋史·本传》俱称《弟子记》五卷,
《读书志》则作一卷,盖南宋之初已病其繁碎,合并为一。今以篇页稍多,厘为
四卷,以酌其中。又钱曾《读书敏求记》载《极没要紧》一卷,注曰:即刘原父
弟子记也。考浙江所进遗书,有《极没要紧》一卷,亦题公是先生撰。其文皆采
掇郭象《庄子注》语,似出依托,与此显为二书。今别存其目於道家中,庶真赝
不相淆焉。
△《节孝语录》·一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宋徐积撰。积字仲车,山阳人。登进士第。元佑初以荐授扬州司户参军,为
楚州教授。历和州防御推官,改宣德郎,监中岳庙卒。政和六年赐谥节孝处士。
事迹具《宋史·卓行传》。是书为其门人江端礼所录。《文献通考》载一卷,与
今本合。其中说经之条,如释唐棣之华,偏其反而,谓偏当音遍,言开遍而复合。
今考礼二名不偏讳注,偏读为遍,则偏遍二字原相通,然以释偏其反而则曲说矣。
其释春秋壬申,御廪灾,乙亥,尝,谓说者皆言先言御廪灾,是火灾之馀而尝,
志不敬。其实曾子问言天子诸侯之祀,遇日食、火灾、丧服则皆废祀。今御廪灾
则尝可废,而不废,是为不敬。何必谓火灾之馀而尝。今考曾子问曰:当祭而日
食,太庙火,乃废祭。他火灾不废也。积概言火灾则废,反斥公、谷二传,亦殊
失经意。他若以《论语》三嗅为三叹,谓春秋西狩获麟重书亻朁狩非礼,不重书
获麟,亦皆穿凿。至於商论古人,推扬雄而讥贾谊,至以陈平为秦、汉以来第一
人,殊乖平允。而误解《礼记》葬欲速朽,以近世用厚棺为非,尤为纰缪。然积
笃於躬行,粹於儒术,所言皆中正和平,无宋代刻核古人之习,大致皆论事论人,
无空谈性命之说,盖犹近於古之儒家焉。
△《儒言》·一卷(永乐大典本)
宋晁说之撰。说之字以道,钜野人。少慕司马光之为人。光晚号迂叟,说之
因自号曰景迂。元丰五年进士,苏轼以着述科荐之。元符中以上书入邪等。靖康
初,召为着作郎试中书舍人,兼太子詹事。建炎初,擢徽猷阁待制。高宗恶其作
书非孟子,勒令致仕。是书已编入《景迂生集》。然晁公武《读书志》已别着录,
盖当时亦集外别行也。公武以是书为辨王安石学术,违僻而作。今观所论,大抵
《新经义》及《字说》居多,而托始於安石之废春秋,公武所言良信。然序称作
於元黓执徐,实徽宗政和二年壬辰,在崇宁二年安石配享孔子后。故其中孔、孟
一条,名圣一条,祀圣一条,皆直斥其事。则实与绍述之徒辨,非但与安石辨也。
又不夺一条,心迹一条,及流品以下凡数条,并兼斥安石之居心行事,亦非但为
学术辨也。当绍述之说盛行,而侃侃不挠,诚不愧儒者之言。至於因安石附会周
礼而诋周礼,因安石尊崇孟子而抑孟子,则有激之谈,务与相反。惟以恩怨为是
非,殊不足为训。盖元佑诸人,实有负气求胜,攻讦太甚,以酿党锢之祸者。贤
智之过,亦不必曲为讳也,取其大旨之正可矣。
△《童蒙训》·三卷(两淮盐政采进本)
宋吕本中撰。本中有《春秋集解》,已着录。是书其家塾训课之本也。本中
北宋故家,及见元佑遗老,师友传授,具有渊源。故其所记多正论格言,大抵皆
根本经训,务切实用。於立身从政之道,深有所裨。中间如申颜、李潜、田腴、
张琪、侯无可诸人,其事迹史多失传,赖此犹可以考见大略。固不仅为幼学启迪
之资矣。考朱子《答吕祖谦书》,有舍人丈所着《童蒙训》极论诗文必以苏黄为
法之语,此本无之。其他书所引论诗诸说,亦皆不见於书内。故何焯跋疑其但节
录要语而成,已非原本。然删削旧文,不过简其精华,除其枝蔓,何以近语录者
全存,近诗话者全汰?以意推求,殆洛、蜀之党既分,传是书者轻词章而重道学,
不欲以眉山绪论错杂其间,遂刊除其论文之语,定为此本欤。其书初刊於长沙,
又刊於龙溪,讹舛颇甚。嘉定乙亥,婺州守邱寿隽重校刊之,有楼昉所为跋。后
绍定己丑,眉山李埴守郡,得本於提刑吕祖烈,复锓木於玉山堂。今所传本,即
明人依宋椠翻雕。行款字画,一仍其旧,最为善本。今亦悉从之焉。
△《省心杂言》·一卷(永乐大典本)
宋李邦献撰。邦献,怀州人。太宰邦彦之弟。官至直敷文阁。是书在宋有临
安刊本,题为林逋撰。或又以为尹焞所撰。至宋濂跋其书,则谓逋固未尝着,
焞亦因和靖之号偶同而误,皆非其实。而王佖所编《朱子语录续类》内,有
《省心录》,乃沈道原作之文,必有所据,当定为沈本。陶宗仪《说郛》录其数
条,仍署为林逋所作,迄无定论。今考《永乐大典》,俱载是书,共二百馀条,
盖依宋时椠本全帙录入。前有祁宽、郑望之、沈濬、汪应辰、王大实五序,后有
马藻、项安世、乐章三跋,并有邦献孙耆冈及四世孙景初跋三首,皆谓此书邦献
所作。耆冈且言曾见手稿,而辨世所称林逋之非。其说出于李氏子孙,自属不诬。
又考王安礼为沈道原作墓志,具列所着《诗传》、《论语解》等书,并无《省心
杂言》之名,足证确非道原作。宋濂遂因《朱子语录》定为道原,其亦考之未审
矣。其书切近简要,质而能该,於范世励俗之道颇有发明。谨厘正舛误,定为李
氏之书,而考证其异同如右。
△《上蔡语录》·三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宋曾恬、胡安国所录谢良佐语,朱子又为删定者也。良佐字显道,上蔡人。
登进士第。建中靖国初,官京师。召对忤旨,出监西京竹木场。复坐事废为民。
事迹具《宋史·道学传》。恬字天隐,温陵人。安国有《春秋传》,已着录。是
书成於绍兴二十九年,朱子年三十岁,监潭州南岳庙时。生平论着,此为最早。
据朱子后序称,初得括苍吴任写本一篇,皆曾天隐所记。最后得胡文定公写本二
篇,凡书四篇,以相参校。胡氏上篇五十五章,记文定公问答。下篇四十九章,
与版本、吴氏本略同,然时有小异。辄因其旧,定着为二篇。独版本所增多,犹
百馀章,或失本旨杂他书。其尤者五十馀章,至诋程氏以助佛学,辄放而绝之。
其馀亦颇刊去,而得先生遗语三十馀章别为一篇,凡所定着书三篇云云。是朱子
於此书芟薙特严。后乾道戊子,重为编次,益以良佐与安国手简数条,定为今本。
又作后记,称胡宪於吕祖谦家得江民表《辨道录》,见所删五十馀章,首尾次序,
无一字之差。然后知果为江氏所着,非谢氏之书。则去取亦为精审。观《语录》
称某二十年前得《上蔡语录》观之,初用朱笔画出合处;及再观则不同,乃用粉
笔;三观则又用墨笔。数过之后,全与原看时不同。则精思熟读,研究至深,非
漫然而定也。良佐之学,以切问近思为要。其言论闳肆,足以启发后进。惟才高
意广,不无过中之弊。故《语录》云:看道理不可不仔细。程门高弟如谢上蔡、
游定夫、杨龟山,下梢皆入禅学去。又云:上蔡《观复斋记》中说道理皆是禅底
意思。又云:程子诸门人,上蔡有上蔡之病,龟山有龟山之病,和靖有和靖之病,
也是合下见得不周偏,差了。其论皆颇以良佐近禅为讥。然为良佐作《祠记》,
则又云以生意论仁,以实理论诚,以常惺惺论敬,以求是论穷理,其命意皆精当。
而直指穷理居敬为入德之门,尤得明道教人之纲领。乃深相推重。盖良佐之学,
醇疵相半,朱子於《语录》举其疵,於《祠记》举其醇,似矛盾而非矛盾也。合
而观之,良佐之短长可见矣。
△《袁氏世范》·三卷(永乐大典本)
宋袁采撰。案《衢州府志》,采字君载,信安人。登进士第三。宰剧邑,以
廉明刚直称。仕至监登闻鼓院。陈振孙《书录解题》称采尝宰乐清,修县志十卷。
王圻《续文献通考》又称其令政和时,着有《政和杂志》、《县令小录》。今皆
不传。是编即其在乐清时所作。分睦亲、处己、治家三门,题曰《训俗》。府判
刘镇为之序,始更名《世范》。其书於立身处世之道,反覆详尽,所以砥砺末俗
者,极为笃挚。虽家塾训蒙之书,意求通俗,词句不免於鄙浅,然大要明白切要,
使览者易知易从,固不失为《颜氏家训》之亚也。明陈继儒尝刻之秘笈中,字句
讹脱特甚。今以《永乐大典》所载宋本互相校勘,补遗正误,仍从《文献通考》
所载,勒为三卷云。
△《延平答问》·一卷、《附录》·一卷(浙闽总督采进本)
宋朱子撰。程子之学,一传为杨时,再传为罗从彦,又再传为李侗。侗字愿
中,延平其所居也。侗於朱子为父执。绍兴二十三年,朱子二十四岁,将赴同安
主簿任,往见侗於延平,始从受学。绍兴三十年冬,同安任满,再见侗,仅留月
馀。又阅四载而侗没。计前后相从,不过数月。故书札往来,问答为多。后朱子
辑而录之。又载其与刘平甫二条,以成是书。朱子门人又取朱子平昔论延平语,
及祭文、行状别为一卷,题曰《附录》,明非朱子原本所有也。后侗裔孙葆初,
别掇拾侗之诸文,增入一卷,改题曰《延平文集》,且总题为朱子所编,殊失其
旧。今仍录原本,而葆初窜乱之本别存目於集部焉。
△《近思录》·十四卷(直隶总督采进本)
宋朱子与吕祖谦同撰。案年谱,是书成於淳熙二年,朱子年四十六矣。书前
有朱子题词曰:淳熙乙未之夏,东莱吕伯恭来自东阳。过余寒泉精舍,留止旬日。
相与读周子、程子、张子之书,叹其广大宏博,若无津涯,而惧夫初学者不知所
入也,因共掇取其关於大体、而切於日用者,以为此编云云。是其书与吕祖谦同
定,朱子固自着之,且并载祖谦题词。又《晦庵集》中有乙未八月与祖谦一书,
又有丙申与祖谦一书,戊戌与祖谦一书,皆商榷改定《近思录》,灼然可证。
《宋史·艺文志》尚并题朱熹、吕祖谦类编。后来讲学家力争门户,务黜众说而
定一尊,遂没祖谦之名,但称《朱子近思录》,非其实也。书凡六百六十二条,
分十四门,实为后来性理诸书之祖。然朱子之学,大旨主於格物穷理,由博反约,
根株六经,而参观百氏,原未暖暖姝姝守一先生之言。故题词有曰:穷乡晚进,
有志於学,诚得此而玩心焉,亦足以得其门而入矣。然后求诸四君子之全书,以
致其博而返诸约焉,庶乎其有以尽得之。若惮烦劳,安简便,以为取足於此而止,
则非纂集此书之意,然则四子之言且不以此十四卷为限,亦岂教人株守是编,而
一切圣经贤传束之高阁哉!又吕祖谦题词,论首列阴阳性命之故曰:后出晚进,
於义理之本原虽未容骤语,苟茫然不识其梗概,则亦何所底。列之篇端,特使知
其名义,有所向往而已。至於馀卷所载讲学之方,日用躬行之实,自有科级。循
是而进,自卑升高,自近及远,庶不失纂集之旨。若乃厌卑近而骛高远,躐等凌
节,流於空虚,迄无所依据,则岂所谓近思者耶?其言着明深切,尤足药连篇累
牍,动谈未有天地以前者矣。其《集解》则朱子殁后叶采所补作。淳熙十二年,
采官朝奉郎,监登闻鼓院,兼景献府教授时,尝赍进於朝。前有进表及自序。采
字仲圭,号平岩,建安人。其序谓悉本朱子旧注,参以《升堂记闻》及诸儒辨论,
有略阙者,乃出臆说。又举其大旨,着於各卷之下,凡阅三十年而后成云。
△《近思录集注》·十四卷(编修徐天柱家藏本)
国朝茅星来撰。星来字岂宿,乌程人。康熙间诸生。按朱子《近思录》,宋
以来注者数家,惟叶采《集解》至今盛行。星来病其粗率肤浅,解所不必解,而
稍费拟议者则阙,又多彼此错乱,字句讹舛。因取周、张、二程全书及宋、元
《近思录》刊本,参校同异。凡近刻舛错者,悉从朱子考正错简之例,各注本条
之下。又荟萃众说,参以己见,为之支分节解。於名物训诂,考证尤群。更以
《伊洛渊源录》所载四子事迹具为笺释,冠於简端,谓之附说。书成於康熙辛丑,
有星来自序。又有后序一篇,作於乾隆丙辰,去书成时十五年。盖殚一生之精力
为之也。其后序有曰:自宋史分道学、儒林为二,而言程、朱之学者,但求之身
心性命之间,不复以通经学古为事。盖尝窃论之,马、郑、贾、孔之说经,譬则
百货之所聚也。程、朱诸先生之说经,譬则操权度以平百货之轻重长短者也。微
权度,则货之轻重长短不见;而非百货所聚,则虽有权度亦无所用之。故欲求程、
朱之学者,其必自马、郑诸传疏始。愚於是编,备着汉、唐诸家之说,以见程、
朱诸先生学之有本,俾彼空疏寡学者无得以藉口云云。其持论光明洞达,无党同
伐异、争名求胜之私,可谓能正其心术矣。
△《近思录集注》·十四卷(安徽巡抚采进本)
国朝江永撰。永有《周礼疑义举要》,已着录。《近思录》虽成於淳熙二年,
其后又数经删补,故传本颇有异同。至各卷之中,惟以所引之书为先后,而未及
标立篇名,则诸本不殊。至淳佑间,叶采纂为《集解》,尚无所窜乱於其间。明
代有周公恕者,始妄加分析,各立细目,移置篇章,或漏落正文,或淆混注语,
谬误几不可读。永以其贻误后学,因仍原本次第,为之集注。凡《朱子文集》或
问、语类中其言有相发明者,悉行采入分注。或朱子说有未备,始取叶采及他家
之说以补之。间亦附以己意,引据颇为详洽。盖永邃於经学,究心古义,穿穴於
典籍者深,虽以馀力为此书,亦具有体例,与空谈尊朱子者异也。
△《杂学辨》·一卷、附《记疑》·一卷(副都御史黄登贤家藏本)
宋朱子撰,以斥当代诸儒之杂於佛老者也。凡苏轼《易传》十九条,苏辙
《老子解》十四条,张九成《中庸解》五十二条,吕希哲《大学解》四条,皆摘
录原文,各为驳正於下。末有乾道丙戌何镐跋。镐字叔京,何兑之子。丙戌为乾
道二年,朱子三十七岁,监岳庙家居时也。《记疑》一卷,前有朱子题词,称偶
得杂书一册,不知何人所记,惧其流传久远上累师门云云。盖程子门人记录师说,
附以己意,因而流入二氏者,亦摘录而与之辨,凡二十条。其书作於淳熙二年丙
申三月,朱子方在婺源,距作《杂学辨》时十年矣。后人附刻《杂学辨》后,以
类相从,今亦仍旧本录之焉。
△《小学集注》·六卷(通行本)
宋朱子撰。明陈选注。选字士贤,临海人。天顺庚辰进士。官至广东布政使。
追赠光禄寺卿,谥恭愍。事迹具《明史·本传》。朱子是书,成於淳熙丁未三月。
凡内篇四,曰立教,曰明伦,曰敬身,曰稽古。外篇二,曰嘉言,曰善行。考
《晦庵集》中有癸卯与刘子澄书,盖编类此书,实托子澄。其初有文章一门,故
书中称文章尤不可泛,如《离骚》一篇,已自多了。《叙古蒙求》亦太多,兼奥
涩难读,非启蒙之具。却是《古乐府》及杜子美诗意思好,可取者多。又有乙巳
与子澄书,称《小学》见比修改,凡定着六篇云云。是淳熙十二年始改定义例,
又越二年乃成也。案《语类》,陈淳录曰:或问《小学·明伦篇》何以无朋友一
条,曰,当时是众人编类,偶阙此尔。又黄义刚录曰:曲礼外言不入於阃,内言
不出於阃一条,甚切,何以不编入《小学》?曰:这样处漏落也多。王懋竑《朱
子年谱考异》,谓据此则编类不止子澄一人。而於两录又可见古人着书,得其大
者小小处亦不屑寻究,其说最确。后人或援引古书,证其疏略,或误以一字一句
皆朱子所手录,遂尊若六经,皆一偏之论也。选注为乡塾训课之计,随文衍义,
务取易解,其说颇为浅近。然此书意取启蒙,本无深奥,又杂取文集子史,不尽
圣言。注释者推衍支离,务为高论,反以晦其本旨。固不若选之所注,尤有裨於
初学矣。是书自陈氏《书录解题》即列之经部小学类。考《汉书·艺文志》以弟
子职附《孝经》。而小学家之所列,始於史籀,终於杜林,皆训诂文字之书。今
案以幼仪附之《孝经》,终为不类。而入之《小学》,则於古无徵。是书所录皆
宋儒所谓养正之功,教之本也。改列儒家,庶几协其实焉。
△《朱子语类》·一百四十卷(内府藏本)
宋咸淳庚午导江黎靖德编。初,朱子与门人问答之语,门人各录为编。嘉定
乙亥,李道传辑廖德明等三十二人所记为四十三卷,又续增张洽录一卷。刻於池
州,曰《池录》。嘉熙戊戌,道传之弟性传续蒐黄干等四十二人所记为四十六卷,
刊於饶州,曰《饶录》。淳佑己酉,蔡杭又裒杨方等二十三人所记为二十六卷,
亦刊於饶州,曰《饶后录》。咸淳乙丑,吴坚采三录所馀者二十九家,又增入未
刊四家为二十卷,刊於建安,曰《建录》。其分类编辑者,则嘉定己卯黄士毅所
编,凡百四十卷,史公说刊於眉州,曰《蜀本》。又淳佑壬子王佖续编四十卷,
刊於徽州,曰徽本。诸本既互有出入,其后又翻刻不一,讹舛滋多。靖德乃裒而
编之,删除重复一千一百五十馀条,分为二十六门,颇清整易观。其中甚可疑者,
如包杨录中论胡子知言以书为溺心志之大穽之类,概为刊削。亦深有功於朱子。
《靖德目录》后记有曰:朱子尝言《论语》后十篇不及前,六言六蔽,不似圣人
法语。是孔门所记犹可疑,而况后之书乎?观其所言,则今他书间传朱子之语而
不见於《语类》者,盖由靖德之删削。郑任钥不知此意,乃以《四书大全》所引,
不见今本《语类》者,指为或问小注之证,其亦不考之甚矣。
△《戒子通录》·八卷(永乐大典本)
宋刘清之撰。清之字子澄,号静春,临江人。绍兴二年进士。光宗时知袁州。
《宋史》本传称其生平着述甚多,是书其一也。其书博采经史群籍,凡有关庭训
者,皆节录其大要,至於母训阃教,亦备述焉。史称其甘贫力学,博极群书。故
是编采摭繁富,或不免於冗杂。然其随事示教,不惮於委曲详明,虽琐语碎事,
莫非劝戒之资,固不以过多为患也。元虞集甚重其书,尝劝其后人刻诸金谿。后
崔栋复为重刻。顾自宋以来,史志及诸家书目皆不着录。惟《文渊阁书目》载有
二册,亦无卷数。外间传本尤稀。今谨据《永乐大典》所载,约略篇页,厘为八
卷。所引诸条,原本於标目之下各粗举其人之始末,其中间有未备者,今并为考
补增注,以一体例。惟自宋以前时代错出,颇无伦次,盖一时随手摘录,未经排
比之故。今亦姑存其旧焉。
△《知言》·六卷、《附录》·一卷(永乐大典本)
宋胡宏撰。宏有《皇王大纪》,已着录。是编乃其论学之语,随笔札记,屡
经改订而后成。吕祖谦尝以为胜於《正蒙》。然宏之学本其父安国,安国之学虽
出於杨时,而又兼出於东林常总。总尝谓本然之性不与恶对言。安国沿习其说,
遂以本然者与善恶相对者分成两性。宏作此书,亦仍守其家传。其所谓性无善恶,
心以成性。天理人欲,同体异用,同行异情,指名其体曰性,指名其用曰心,性
不能不动,动则心矣云云。朱子力诋其非,至作《知言疑义》与吕祖谦及宏门人
张栻互相论辨,即栻亦不敢尽以其师说为然。其论治道,以井田封建为必不可废,
亦泥古而流於迂谬。然其他实多明白正大,足以阐正学而辟异端。朱子亦尝称其
思索精到处殊不可及,固未以一二瑕疵尽废其书也。自元以来,其书不甚行於世。
明程敏政始得旧本於吴中,后坊贾遂有刊版。然明人传刻古书,好意为窜乱,此
本亦为妄人强立篇名,颠倒次序,字句舛谬,全失其真。惟《永乐大典》所载,
尚属宋椠原本。首尾完备,条理厘然。谨据其章目,详加刊正,以复其旧,其
《朱子语录》各条,亦仍依原本。别为《附录》一卷,系之於末,以备考证焉。
△《明本释》·三卷(永乐大典本)
宋刘荀撰。荀,东平人,尚书左仆射挚之孙。书中所称先文肃公,即谓挚也。
孝宗时尝知盱眙军。其事迹则不可考矣。是书乃其讲学之语,大旨谓致力当求其
本。因举其切要者三十三条,各为标目,而着论以发明之。论所不尽者,又自为
之注。中多称引元佑诸人、程门诸子及同时胡宏、张九成、朱子之言,持论颇醇
正。其文率详明恺切,务达其意而止。北宋诸名臣之言行出处,亦附注焉。盖党
籍子孙,尊其先世之旧闻也。《宋史·艺文志》、晁公武《读书志》皆不载,陈
振孙《书录解题》、马端临《经籍考》,但载荀所撰《建炎德安守御录》,而是
书亦略焉。惟明《文渊阁书目》、《国史经籍志》有之。盖其书在宋不甚显,至
元、明间始行於世也。杨士奇、焦竑皆作明本二卷,刘荀撰。然《永乐大典》所
载,实皆题曰《明本释疑》,其书原名《明本》,或后人因其注而增题释字欤。
△《少仪外传》·二卷(永乐大典本)
宋吕祖谦撰。祖谦有《古周易》,已着录。是书末有云谷胡岩起跋,及其弟
祖俭后序。丹阳谭元献尝刻之於学宫,岁久散佚,久无刊本,故朱彝尊《经义考》
注曰未见。此本载《永乐大典》中,尚端末完整,无所讹阙。今仍厘为二卷,以
还其旧。其书为训课幼学而设,故取《礼记》少仪为名。然中间杂引前哲之懿行
嘉言,兼及於立身行己,应世居官之道,所该繁富,不专於洒扫进退之末节。故
命之曰《外传》,犹韩婴引事说诗,自题曰《外传》云尔。吕本中旧有《童蒙训》,
皆自为诰诫之语,此书则采辑旧文,体例近朱子《小学》。《小学》盛行於世,
《童蒙训》亦有刊本,而此书湮没不彰。盖书之传不传,亦有幸不幸焉,未可以
是定优劣也。《永乐大典》别载《辨志录》二卷,亦题吕祖谦撰,其文全与此同。
盖一书二名,编纂者不出一手,因而两收。今附着於此,不复重录其文,亦不复
别存其目焉。
△《丽泽论说集录》·十卷(浙江孙仰曾家藏本)
宋吕祖谦门人杂录其师之说也。前有祖谦从子乔年题记,称先君尝所裒辑,
不可以不传,故今仍据旧录,颇附益次比之。乔年为祖谦弟祖俭之子,则蒐录者
为祖俭,乔年又补缀次第之矣。凡易说二卷,诗说拾遗一卷(案:《诗说》独曰
拾遗,以祖谦着有《家塾读诗记》也。),周礼说一卷,礼记说一卷,论语说一
卷,孟子说一卷,史说一卷,杂说二卷,皆冠以门人集录字,明非祖谦所手着也。
祖谦初与朱子相得,后以争论毛诗不合,遂深相排斥。黎靖德所编《语类》,以
论祖谦兄弟者别为一卷(第一百二十二卷),其中论祖谦者凡三十一条,惟病中
读《论语》一条,稍称其善。答项平甫书与曹立之书一条,称编其集者误收他文。
其馀三十条,於其着作诋系辞精义者二,诋读诗记者二,诋大事记者五,诋少仪
外传者一,诋宋文鉴者五,诋东莱文集者三,其馀十一条则皆诋其学问。如云东
莱博学多识则有之矣,守约恐未也。又云,伯恭之弊,尽在於巧。又云,伯恭说
义理太多伤巧,未免杜撰。又云,伯恭教人看文字也粗。又云,东莱聪明,看文
理却不仔细,缘他先读史多,所以看粗着眼。又云,伯恭於史分外仔细,於经却
不甚理会。又云,伯恭要无不包罗,只是扑过,都不精。可谓抵隙攻瑕,不遗馀
力。托克托等修《宋史》,因置祖谦儒林传中,使不得列於道学。吕乔年记,亦
称讲说所及,而门人记录之者。祖谦无恙时,尝以其多舛,戒无传习。殆亦阴解
朱子之说,欲归其失於门人也。然当其投契之时,则引之同定《近思录》,使预
闻道统之传;当其抵牾以后,则字字讥弹,身无完肤,毋亦负气相攻,有激而然
欤。《语类》载李方子所记云,伯恭更不教人读《论语》,而此书第六卷为门人
集录论语说六十八条,又何以称焉。道学之讥儒林也,曰不闻道。儒林之讥道学
也,曰不稽古。龂龂相持,至今未已。夫儒者穷研经义,始可断理之是非,亦必
博览史书,始可明事之得失。古云博学反约,不云未博而先约。朱氏之学精矣,
吕氏之学亦何可尽废耶?
△《曾子》·一卷(安徽巡抚采进本)
宋汪晫编。晫字处微,绩溪人。是书成於庆元嘉泰间。咸淳十年,其孙
梦斗与子思子同献於朝,得赠通直郎。考《汉志》载《曾子》十八篇,《隋志》
有《曾子》二卷,《目》一卷,《唐志》亦载《曾子》二卷。晁公武《郡斋读书
志》着录二卷,十篇,称即唐本。高似孙《子略》称其与《大戴礼》四十九篇、
五十八篇及杂见《小戴记》者无异同,后人掇拾以为之。陈振孙《书录解题》并
称有慈湖杨简注。是宋时原有《曾子》行世,殆晫偶未见,故辑为此书。凡十
二篇,仲尼闲居第一,明明德第二,养老第三,周礼第四,有子问第五,丧服第
六,中阙第七、第八,晋楚第九,守业第十,三省身第十一,忠恕第十二。明明
德独标云内篇,养老以下皆标外篇,而仲尼闲居篇不言内外,疑本有内篇字,而
传写佚之也。其第一篇即《孝经》,而削去经名,别为标目,未免自我作古。第
二篇即《大学》,考自宋以前有子思作《大学》之传,而无曾子作《大学》之说,
归之曾子,已属疑似,又改其篇目,与前篇武断亦同。至外篇十篇,亦往往割裂
经文,以就门目。如曾子问师行必以迁庙主行乎至老聃云,孔疏曰,此一节论出
师当取迁庙主,及币帛皮圭以行,庙无虚主之事。盖首问师行必以迁庙主,论其
常也。师行无迁主,又筹其变也。二问相承,义实相济,故孔疏通为一节。今割
古者师行无迁主至盖贵命也入周礼篇,割古者师行必以迁庙主行乎至老聃云入丧
服篇,文义殆为乖隔。若云以其文有涉丧服,是以分属,则周礼篇内又明载三年
之丧吊乎数节,为例尤属不纯。然汉本久佚,唐本今亦未见,先贤之佚文绪论,
颇可借此以考见。则过而存之,犹愈於过而废之矣。卷首冠以梦斗进表,称有
晫自序。而此本佚之,仅有元汪泽民、俞希鲁、翟思忠、明朱文选序四篇,明
詹潢后序一篇,皆合二书称之,盖晫本编为一部也。今以前代史志二子皆各自
为书,故分着於录焉。
△《子思子》·一卷(安徽巡抚采进本)
宋汪晫编。考晁公武《读书志》载有《子思子》七卷,晫盖亦未见其本,
故别作是书。凡九篇,内篇天命第一,鸢鱼第二,诚明第三。外篇无忧第四,胡
母豹第五,丧服第六,鲁缪公第七,任贤第八,过齐第九。其割裂《中庸》,别
列名目,与《曾子》载《孝经》、《大学》同。又晫辑《曾子》用朱子改本
《大学》,至《孔丛子》一书,朱子反覆辨其伪,而晫采之独多,已失鉴别。
又往往窜乱原文,如《孔丛子》子上杂所习请於子思,注曰:杂者诸子百家。故
下文子思答曰:杂说不存焉。此书引之,改曰子上请所习於子思。则与子思答义
全不相贯。《孔丛子》仲尼曰由乎心,心之精神是谓圣,推教究理不以疑。此书
引之,圣字下多一区字,疑字上多一物字。又《孔丛子》云,汲於进瞻亟闻夫子
之教。此书引之,进瞻作进善,轻改旧文,均失先儒详慎之道。且与《曾子》所
引均不着其出典,亦非辑录古书之体,较薛据《孔子集语》,盖瞠乎后矣。特以
书中所录虽真赝互见,然多先贤之格言,故虽编次踳驳,至今不得而废焉。
△《迩言》·十二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
宋刘炎撰。炎字子宣,括苍人。是书分十二章,曰成性、存心、立志、践行、
天道、人道、君道、臣道,今昔、经范、习俗、志见。其立言醇正笃实,而切於
人情,近於事理。无迂阔难行之说,亦无刻核过高之论。如曰井田封建,成之非
一日,其坏也亦非朝夕之故,不必泥其制也。能存其意,亦可以为治矣。又曰:
或问节义之士如之何而党锢?曰:自取之也。君子百是,必有一非;小人百非,
必有一是。天下士至不少矣。岂必登龙仙舟者皆贤,不在此选者皆不肖耶?更相
题表,自立祸的者也,人岂能祸之哉!又曰:或问学圣贤之道者,其流亦有偏乎?
曰:近闻之真公,学而至之,乌得偏。学而不至,虽孔、孟门人不能无偏。能溯
其源,归於正矣。不然,毫厘之差,其谬逾远。是足为学二程而不至者之戒也。
如此之类,皆他儒者心知其然而断不出之於口者。炎独笔之於书,可谓光明磊落,
无纤毫门户之私矣。此本为嘉靖己丑光泽王所刊。考《明史·诸王世表》,光泽
王宠瀼,以成化二十三年封,嘉靖二十五年薨,己丑为嘉靖八年,当即宠瀼。前
有梅南生序,称得抄本於棠陵方思道,梅南生即宠瀼别号也。又有嘉泰甲子炎自
序,嘉定壬午真德秀后序,嘉定癸未叶克跋。书中君道篇第一条、第二条,习俗
篇第十一条,志见篇第九条,宠瀼俱注有脱误。今无别本可校,亦仍其旧。又经
籍篇唐无全史一条,中亦有讹脱。宠瀼未注,今补注之。经籍篇第二条下有夹注
止庵曰一段,驳尊扬雄、陶潜、苏轼而抑屈原之非。其言有理,亦并附录。考宠
瀼序末有私印曰止庵,则此注亦宠瀼所加矣。
△《木钟集》·十一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宋陈埴撰。埴字器之,永嘉人。尝举进士。授通直郎,致仕。其学出於朱子。
永乐中修《五经大全》所称潜室陈氏,即埴也。是编虽以集为名,而实则所作语
录。凡论语一卷,孟子一卷,六经总论一卷,周易一卷,尚书一卷,毛诗一卷,
周礼一卷,礼记一卷,春秋一卷,近思杂问一卷,史一卷。其说《大学》、《中
庸》,列《礼记》之中。盖其时《四书章句集注》虽成,犹私家之书,未悬於国
学之功令,故仍从古本。史论惟及汉、唐,则伊、洛之传不以史学为重,偶然及
之,非专门也。其体例皆先设问而答之,故卷首自序,谓取礼善问者如攻坚木,
善待问者如撞钟义,名曰《木钟》。刊帙久佚。明弘治十四年,温州知府邓淮始
得旧本重刊。自第五卷至十一卷皆题曰某卷下,疑或各佚其上半卷。而核其所列,
则《书》始二典,《诗》始比兴赋,《春秋》始隐元年,《近思》、《杂问》始
理气,史始汉,皆不似尚有前文。惟《周礼》不始天官而始府史,《礼记》不始
曲礼而始王制,似有所佚。然府史之名先见於序官,而王制亦《礼记》第三篇,
即从此托始,亦无不可。宋本既不可见,姑阙所疑焉可矣。
△《经济文衡前集》·二十五卷、《后集》·二十五卷、《续集》·二十二
卷(安徽巡抚采进本)
不着编辑者名氏。初刻於正德辛巳,有杨一清序,但称先儒所辑。再刻於万
历丙午,有朱吾弼序,但称为董崇相家藏本,亦不能指作者何人。黄虞稷《千顷
堂书目》则载是书为马季机编,所列《前集》、《后集》、《续集》之目,亦皆
相合。乾隆乙未,南昌杨云服重刻,程恂序之,称为宋滕珙编。考滕珙字德章,
号蒙斋,婺源人。淳熙十四年进士。官合肥令。与兄璘俱游朱子之门。朱子铭其
父墓,称二子皆有声州县间。又称珙廷对甚佳,盖亦新安高弟也。今观是书,取
朱子语录、文集分类编次。《前集》皆论学,《后集》皆论古,《续集》则兼二
集所遗而补之。每一论必先着其缘起,次标其立论之意,条分缕析,条理秩然。
视他家所编经世大训之类,或简而不详,或繁而少绪者,迥乎不同。即不出於珙
手,要非学有渊源者不办也。惟是朱子平生学问大端,具见於此,而独以经济为
名,殆不可晓。即以开卷一篇论之,太极无极有何经济可言耶?其门目亦太烦碎,
多不应分而分之。《前集》尤甚,亦为一瑕。读者取其宏旨可耳。
△《大学衍义》·四十三卷(兵部侍郎纪昀家藏本)
宋真德秀撰。德秀有《四书集编》,已着录。是书因《大学》之义而推衍之。
首曰帝王为治之序,帝王为学之本。次以四大纲,曰格物致知,曰正心诚意,曰
修身,曰齐家,各系以目。格物致知之目四,曰明道术,辨人材,审治体,察民
情;正心诚意之目二,曰崇敬畏,戒逸欲;修身之目二,曰谨言行,正威仪;齐
家之目四,曰重妃匹,严内治,定国本,教戚属。中惟修身一门无子目,其馀分
子目四十有四,皆徵引经训,参证史事,旁采先儒之论,以明法戒,而各以己意
发明之。大旨在於正君心,肃宫闱,抑权幸。盖理宗虽浮慕道学之名,而内实
多欲,权臣外戚,交煽为奸,卒之元气凋弊,阅五十馀年而宋以亡。德秀此书,
成於绍定二年,而进於端平元年。皆阴切时事以立言,先去其有妨於治平者以为
治平之基,故《大学》八条目仅举其六。然自古帝王正本澄源之道,实亦不外於
此。若夫宰驭百职,综理万端,常变经权,因机而应,利弊情伪,随事而求。其
理虽相贯通,而为之有节次,行之有实际,非空谈心性即可坐而致者。故邱濬又
续补其阙也。
△《读书记》·六十一卷(江西巡抚采进本)
宋真德秀撰。案陈振孙《书录解题》,谓《西山读书记》有甲、乙、丙、丁,
甲言性理,中述治道,末言出处。大抵本经史格言,而述以己意。今但有甲三十
七卷,丁二卷,乙、丙未见,故载於《文献通考》者仅三十九卷。今世所传明时
旧刊本,甲、丁二记卷数与《书录解题》合,中多乙记二十二卷。前有开庆元年
德秀门人汤汉序,称《读书记》惟甲、乙、丁为成书。甲、丁二记先刊行。乙记
上即《大学衍义》,久进於朝,其下未及缮写而德秀没。汉从其子仁夫钞得,厘
为二十二卷,而刊之福州。据此,则丙记原书本阙,乙记为汤汉所续刊。振孙惟
见初行之本,故止於甲、丁二记也。甲记自论天命之性至论鬼神,各分标目。前
有纲目一篇,具详论次先后之旨。乙记载虞、夏以来名臣贤相事业,略仿编年之
体。前亦有纲目一篇,谓讫於五闰,而书中至唐李德裕而止,盖撰次末完者。丁
记上卷皆论出处大义,下卷分处贫贱、处患难、处生死、安义命、审重轻诸目,
与上卷互相发明。德秀《大学衍义》羽翼圣经,此书又分类铨录,自身心性命,
天地五行,以及先儒授受源流,无不胪晰。名言绪论,徵引极多,皆有裨於研究。
至於致治之法,《衍义》所未及,详者,则於乙记中备着其事。古今兴衰治忽之
故,亦犁然可睹。在宋儒诸书之中,可谓有实际者矣。
△《心经》·一卷(安徽巡抚采进本)
宋真德秀撰。是编集圣贤论心格言,而以诸家议论为之注。末附四言赞一首。
端平元年,颜若愚锓於泉州府学,有跋一首,称其筑室粤山之下,虽晏息之地,
常如君父之临其前。淳佑二年,大庾令赵时棣又以此书与政经合刻。前有德秀门
人王迈序云,《心经》一书行於世,至彻禁中。端平乙未,公薨后两月,从臣洪
公咨夔在经筵,上出公《心经》曰:真某此书,朕乙夜览而嘉之,卿宜为之序。
其见重也如此。《文献通考》作《心经法语》,与《书录解题》相合,盖一书而
二名耳。明程敏政尝为作注,而疑其中有引及真《西山读书记》者,非德秀之原
文。殆后人又有所附益,非旧本也。
△《政经》·一卷(安徽巡抚采进本)
宋真德秀撰。采典籍中论政之言列於前,而以行政之迹列於后,题曰传以别
之,末附当时近事六条,谓之附录。其后载德秀帅长沙咨呈,及知泉州军事时劝
论文,帅长沙时劝民间置义仓文,帅福州晓谕文诸篇,盖后人所益,如《心经》
之引《读书记》耳。德秀虽自命大儒,断不敢以己之条教题曰经也。按《宋史·
道学传》,德秀任湖南安抚使知潭州,以廉仁公勤四字厉僚属。复立惠民仓,置
社仓。其知福州,戒所部无滥刑横敛,无徇私黩货。盖德秀立朝日浅,其政绩多
在居外任时,故留心民瘼,着为此编。其门人王迈序,谓先生再守温陵日,着政
经。考德秀再守泉州在理宗绍定五年,盖晚年之作。迈又言赵时棣为法曹,朝夕
相与,遂得此经。实在四方门人之先,而四方门人亦未必尽见之。《书录解题》
载《心经》而不及此书,岂《心经》行世早,而此书晚出欤?抑或德秀名重,好
事者依托之也。真伪既不可诘,而其言能不悖於儒者,故姑与《心经》并存焉。
△《项氏家说》·十卷、《附录》·二卷(永乐大典本)
宋项安世撰。安世有《周易玩辞》,已着录。此盖其读经史时条记所得,积
以成编者也。案嘉定辛未,乐章撰《周易玩辞》后序曰:项公昔忤权臣,摈斥十
年,杜门却扫,足迹不涉户限。耽思经史,专意着述,成书数篇。迨兵端既开,
边事告急,被命而起,独当一面。外御凭陵,内固根本,成就卓然。陈振孙《书
录解题》亦称其当庆元中得罪时,谪居江陵,杜门潜心,起居不出一室,送迎宾
友,未尝逾阈。诸书皆有论说。然则是书乃庆元间斥居江陵时所作也。安世学有
体用,通达治道,而说经不尚虚言,其订核同异,考究是非,往往洞见本原,迥
出同时诸家之上。是书见於《宋史·艺文志》者十卷,附录四卷,又别出《孝经
说》一卷,《中庸说》一卷。《书录解题》并同。自明初以来,其本久佚,今惟
散见《永乐大典》各韵内。核其所载,多兼及说经、说事、说政、说学等篇名,
而逐条又各有标题。其原书体例,约略可见,篇帙亦尚多完善。谨依类排纂。经
则案各经之文次之,卷一、卷二并易说,卷三书说,卷四诗说,卷五周礼,卷六
礼记,卷七论语、孟子等。是为说经篇,凡七篇。其八、九、十三卷则先以说事
篇,次说政篇,次说学篇。虽原目无存,未必悉符其旧。然陈振孙言是书有云:
九经皆有论着。其第八卷以后杂说文史政学,则序次大致当亦不甚悬殊。振孙又
云:附录《孝经》、《中庸》、《诗篇次》、《邱乘图》,则各为一书。重见诸
类,似附录之四卷本分为四种单行,而复取以附於家说后也。今检《永乐大典》,
但有《孝经说》、《中庸臆说》二书,而《诗篇次》、《邱乘图》未经收入。疑
当时即已散佚,无可考补。谨据其存者,仍合为附录二卷,次之於末,以略还原
书之旧焉。
△《先圣大训》·六卷(衍圣公孔昭焕家藏本)
宋杨简撰。简有《慈湖易传》,已着录。是编蒐辑孔子遗言,排比成五十五
篇,而各为之注。钱时作简行状曰:其归自胄监也,家食者十四载,筑室德润湖
上,更名慈湖。始取先圣大训间见诸杂说中者,刊讹别诬,萃成六卷,而为之解,
即此书也。简之学出陆九渊。其嘉泰二年拟陛辞札子,称臣愿陛下即此虚明不起
意之心以行,勿损勿益,自然无所不照。嘉定三年面对,称舜曰道心明,心即道。
孔子曰心之精神是谓圣。(案:此据《孔丛子》之文,其实《尚书大传》先有此
言,不云孔子,伪撰《孔丛子》者剽剟其文驾言先圣耳。谨附订於此。)孟子
曰仁人心也。此心虚明无体,广大无际,日用云为,无非变化,无思无为而万物
毕照。考其立言宗旨,已开新会、馀姚之派。故注是书,往往借以抒发心学,未
免有所牵附。然秦、汉以来,百家诡激之谈,纬候怪诞之说,无一不依托先圣为
重,庞杂芜秽,害道滋深。学者爱博嗜奇,不能一一决择也。简此书削除伪妄,
而取其精纯;刊落琐屑,而存其正大。其间字句异同,文义舛互,亦皆参订斟酌,
归於一是。较之《薛据集语》,颇为典核。求洙泗之遗文者,固当以是为骊渊矣。
△《黄氏日抄》·九十五卷(安徽巡抚采进本)
宋黄震撰。震有《古今纪要》,已着录。是书本九十七卷:凡读经者三十卷,
读三传及孔氏书者各一卷,读诸儒书者十三卷,读史者五卷,读杂史、读诸子者
各四卷,读文集者十卷,计六十八卷,皆论古人;其六十九卷以下,凡奏札、申
明、公移、讲义、策问、书记、序、跋、启、祝文、祭文、行状、墓志着录者计
二十九卷,皆所自作之文。其中八十一卷、八十九卷原本并阙,其存者实九十五
卷也。震与杨简同乡里,简为陆氏学,震则自为朱氏学,不相附和。是编以所读
诸书随笔札记,而断以己意。有仅摘切要数语者,有不摘一语而但存标目者,并
有不存标目而采录一两字者。大旨於学问排佛老,由陆九渊、张九成以上溯杨时、
谢良佐,皆议其杂禅。虽朱子校正《阴符经》、《参同契》,亦不能无疑。於治
术排功利,诋王安石甚力。虽朱子谓周礼可致太平,亦不敢遽信。其他解说经义,
或引诸家以翼朱子,或舍朱子而取诸家,亦不坚持门户之见。盖震之学朱,一如
朱之学程,反复发明,务求其是,非中无所得而徒假借声价者也。
△《北溪字义》·二卷(副都御史黄登贤家藏本)
宋陈淳撰。淳字安卿,号北溪,龙溪人。嘉定十年授迪功郎,泉州安溪主簿,
未上而卒。事迹具《宋史》本传。此编为其门人清源王隽所录,以四书字义分二
十有六门,每拈一字,详论原委,旁引曲证,以畅其论。初刻於永嘉赵氏,又有
清漳本,刻於宋淳佑间,即九华叶信原本也。旧版散佚,明弘治庚戌始重刻。复
有四明丰庆本,增减互异。近惟桐川施氏本为较详,然亦有大全所引而施氏本未
收者。此本乃国朝顾秀虎校正诸本之异同,复取散见於他书者录为补遗一卷。又
附以严陵讲义四条:曰道学体统,曰师友渊源,曰用工节目,曰读书次第。乃淳
嘉定九年待试中归过严陵,郡守郑之悌延讲郡庠时作也。考淳同时有程端蒙者,
亦撰《性理字训》一卷,其大旨亦与淳同。然书颇浅陋,故赵汸答汪德懋《性
理字训》疑问书(案:《汸东山集》误作《性理字义》),称其为初学者设。
今惟录淳此书,而端蒙之书则姑附存其目焉。
△《准斋杂说》·二卷(永乐大典本)
宋吴如愚撰。如愚字子发,钱塘人。少以父荫补承信郎,监福州连江商税。
再调常熟,解职归。嘉熙二年,以丞相乔行简奏荐,改授承信郎,差充秘阁校勘。
三疏辞免,特转秉义郎与祠。其仕履见於《馆阁续录》及赵希弁《读书附志》,
而《宋史》不为立传,故行实不概见。今考徐元杰《楳埜集》集有所作如愚行
状,胪载事迹极详。大略言如愚孝友忠恕,安贫乐道,理明行修。凡所着述,於
学问自得甚深。别有《易诗》、《书说》、《大学》、《中庸》、《论孟》及
《阴符经解》诸种,并佚不传。此书亦久无行世之本,独散见《永乐大典》中者
尚得四十馀篇,大抵皆研究理学之文。元杰又称如愚早年留心清净之教,凡三四
年。既而幡然尽弃所学,刻意讲道。是如愚学术,其初亦稍涉於禅悦。其解《大
学》格物以正为训,明王守仁《传习录》所谓格物如孟子格君心之格,其说实创
於如愚。似欲毅然独行一家之言者。然如愚平日尝称塞乎天地者皆实理,行乎万
世者皆实用,惟尽心知性则实理融而实用贯。其用功致力,实以体用兼备为主,
而不堕於虚无。故其剖析义理,如天理人欲之辨,三畏四勿之论,无不发挥深至,
於宋末诸儒中所造较为平实。元杰又言,永嘉陈昉亲炙不倦,得所着述,退辄录
之,刻为一编。临川罗愚复刊於广右漕台,所传益广。盖是编即昉所辑,久经刊
布,在当时甚重其书。今检行状,载如愚别有践形践迹诸说,已不在《永乐大典》
中。则所录亦不免阙佚。然崖略具存。谨编次成帙,厘为二卷,犹可考见其概焉。
△《性理群书句解》·二十三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宋熊节编。熊刚大注。节字端操,建阳人。官至通直郎,知闽清县事。刚大
亦建阳人,受业於蔡渊黄干。嘉定中登进士。自称觉轩门人,掌建安书院朱文公
诸贤从祀祠。其仕履则不可考。注中称迩年皇上亲洒白鹿洞规,以赐南康,则理
宗时人也。节受业於朱子。是书采摭有宋诸儒遗文,分类编次。首列濂溪、明道、
伊川、横渠、康节、涑水、考亭遗像并传道支派,次赞,次训,次戒,次箴,次
规,次铭,次诗,次赋,次序,次记,次说,次录,次辨,次论,次图,次正蒙,
次皇极经世,次通书,次文,而以七贤行实终焉。其列司马光一人,与后来讲学
诸家持论迥异。考朱子於绍熙五年冬,筑竹林精舍,率诸生行舍菜之礼於先圣先
师,以周、程、邵、张、司马、延平七先生从祀。集中载其祝文,有曰邵曰张,
爰及司马,学虽殊辙,道则同归之语。则朱子序列学统,本自有光,后来门户日
分,讲学者乃排而去之。节亲受业於朱子,故犹不敢恣为高论也。所录之文,亦
以七贤为主,而杨时、罗仲素、范浚、吕大临、蔡元定、黄干、张栻、胡宏、真
德秀所作亦间及焉。其上及范质者,以朱子作《小学》尝录其诗。旁及苏轼者,
则以司马光行状之故,非因轼也。明永乐中,诏修《性理大全》,其录诸儒之语,
皆因《近思录》而广之。其录诸儒之文,则本此书而广之,并其性理之名似亦因
此书之旧。是其文虽习见,固亦作乐者之苇龠,造车者之椎轮矣。刚大所注,盖
为训课童蒙而设,浅近之甚,殊无可采。以其原附此书以行,姑并录之,以存其
旧焉。
△《东宫备览》·六卷(浙江吴玉墀家藏本)
宋陈模撰。模字中行,泉州永春人。庆元二年进士。嘉泰二年除秘书省正字。
三年兼国史院编修官。开禧三年又兼实录院检讨官。嘉定二年除校书郎仍兼检讨。
其历官始末见於《馆阁续录》中。是书乃其为正字时所上。取经史旧文有关於训
储者汇成一编。凡分二十条,曰始生,曰入学,曰立教,曰师傅,曰讲读,曰宫
僚,曰择术,曰广诲,曰谨习,曰主器,曰正本,曰问安,曰友悌,曰戒逸,曰
崇俭,曰辨分,曰正家,曰规谏,曰几谏,曰监国。支分缕析,节次详明。前有
进书表一篇,叙一篇。又有上宰相札子申言二十馀条,中择妃嫔、简宫僚、谨游
习三条,尤为切务。又冠以改官省札及诰词,以温峤侍臣箴比之,盖当时甚重其
书也。按《宋史·艺文志》载陈谟《东宫备览》一卷,然校进表及序皆称分为六
卷,则《宋史》字误矣。其第二卷讲读条阙一页,宫僚条阙一页,第六卷监国条
阙一页。今无别本可校,亦姑仍其旧录之焉。
△《孔子集语》·三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宋薛据撰。据字叔容,永嘉人。官至浙东常平提举。林德阳《霁山集》有二
薛先生文集序曰:薛氏世学盖三百年。玉成公学於慈湖杨敬仲,刊华据实,犹程
门绪馀。伪学禁兴,只手卫道,着伊洛源流,各为谱传。又以弓冶授其子叔容公,
志宏力毅,负荷千年。念圣远言湮,为《孔子集语》二十卷,即是书也。此本但
分二十篇,仅有三卷。殆旧以一篇为一卷,后人并之欤。所列书凡三十馀种。其
凡例谓《曾子》、《大戴礼》、《孔丛子》、《孔子家语》四全书及《左氏》、
《庄子》、《荀子》、《列子》概不采及,惟见於他古书者采之。然《孔子世家》
列在正史,不僻於《孔丛家语》,且既云不录《大戴礼记》,而颜叔子第十二乃
又引其一条,亦自乱其例。至引说文黍可为酒,禾入水也,一贯三为王,推一合
十为士等语,并数条为一条,义不相贯,尤为失伦。他若《韩非子》说林下、内
储说上、内储说下、外储说左上、外储说右下、难一、难三诸篇,可采者几二十
条,而此书所引仅三条。若《淮南子》主术训、缪称训、齐俗训、道应训、人间
训、泰俗训诸篇,所可采者不下十馀条,而此所引者亦仅三条。则其馀挂漏,可
以概知。又文翔凤《云梦药溪谈》,摘其五酉一条,引《搜神记》而讳其所出,
又讹五酉为五酋,则驳杂舛错,亦所不免。特所录尚多秦、汉古书,残篇断句,
或可藉此以仅存。故考古者亦不能废焉。
△《朱子读书法》·四卷(永乐大典本)
宋张洪、齐<臣灬>同编。洪字伯大,<臣灬>字充甫,皆鄱阳人。事迹无可考。
据洪自序,咸淳中分教四明,<臣灬>适客游浙东,遂相与商榷是书,而刻诸鄞泮。
其书本朱子门人辅广所辑。巴川度正尝属遂宁于和之校刊。鄱阳王氏复广为后编,
洪与<臣灬>又因而补订之。以辅氏原本为上卷,而以所续增者列为下卷。皆以文
集语类排比缀缉,分门隶属。虽捃拾抄撮,稗贩旧文,不足以言着述,而条分缕
析,纲目井然,於朱子一家之学,亦可云覃思研究矣。元时版已不存。至顺中,
江南行台御史赵之维重镂於集庆路学,故《永乐大典》全帙收入。原编卷次,已
不可考。今酌其篇帙,厘为四卷。俾讲新安之学者有所考证焉。
△《家山图书》·一卷(永乐大典本)
不着撰人名氏。《永乐大典》题为朱子所作。今考书中引用诸说,有文公家
礼,且有朱子之称,则非朱子手定明矣。钱曾《读书敏求记》曰:家山图书,晦
庵私淑弟子之文(案:弟子二字刊本误倒其文,今改正),盖逸书也。李晦显翁
得之於刘世常平父,刘得之於鲁斋许文正公。其书以《易》、《中庸》、《古大
学》、《古小学》参列於图,而於修身之旨归纲领,条分极详。此本惜不多觏,
宜刊布之,以广其传云云。曾家所藏旧本,久已不传。世无刊本,书遂散失。惟
《永乐大典》尚备载其原文。然首列小学本旨图,中多曲礼、内则、少仪之事,
与曾所谓以《易》、《中庸》、《古大学》、《小学》参列於图者,体例稍异。
意是书诸儒相传,互有增损,行世者非一本欤。然要其旨归则一也。其书先图后
说,根据礼经,依类标题,词义明显。自入学以至成人,序次冠、昏、丧、祭、
宾、礼、乐、射、御、书、数诸仪节,至详且备。而负剑<召辛>咡以及乡饮五
御诸图,尤足补聂崇义所未及。盖《朱子小学》一书详於义理,而此则详於名物
度数之间,二书相辅而行,本末互资,内外兼贯,均於蒙养之学深有所裨,有不
容以偏废者焉。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