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百五十四 集部七
书名: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作者:纪昀等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别集类七
△《东坡全集》·一百十五卷(内府藏本)
宋苏轼撰。轼有《易传》,已着录。案苏辙作轼墓志,称轼所着有《东坡集》
四十卷、《后集》二十卷、《奏议》十五卷、《内制》十卷、《外制》三卷、
《和陶诗》四卷。晁公武《读书志》、陈振孙《书录解题》所载并同,而别增
《应诏集》十卷,合为一编。即世所称“东坡七集”者是也。《宋史·艺文志》
则载前后集七十卷。卷数与墓志不合,而又别出《奏议补遗》三卷、《南征集》
一卷、《词》一卷、《南省说书》一卷、《别集》四十六卷、《黄州集》二卷、
《续集》二卷、《北归集》六卷、《儋耳手泽》一卷。名目颇为丛碎。今考轼集
在宋世原非一本。邵博《闻见后录》称:“京师印本《东坡集》,轼自校。其中
‘香醪’字误者不更见於他书。殆毁於靖康之乱。”陈振孙所称有杭本、蜀本。
又有轼曾孙峤所刊建安本。又有麻沙书坊大全集本。又有张某所刊吉州本。蜀本、
建安本无《应诏集》。麻沙本、吉州本兼载《志林》、《杂说》之类,不加考订。
而陈鹄《耆旧续闻》则称姑胥居世英刊《东坡全集》,殊有序,又少舛谬,极可
赏。是当时以苏州本为最善。而今亦无存。叶盛《水东日记》又云:“邵复孺家
有细字小本《东坡大全文集》。松江东日和尚所藏有大本《东坡集》。又有小字
大本《东坡集》。”盛所见皆宋代旧刻,而其错互已如此。观《扪虱新话》称:
“《叶嘉传》乃其邑人陈元规作。《和贺方回青玉案》词乃华亭姚晋作。集中如
《睡乡》、《醉乡记》,鄙俚浅近,决非坡作。今书肆往往增添改换,以求速售,
而官不之禁”云云。则轼集风行海内,传刻日多,而紊乱愈甚,固其所矣。然传
本虽夥,其体例大要有二。一为分集编订者,乃因轼原本原目而后人稍增益之。
即陈振孙所云杭本。当轼无恙之时,已行於世者。至明代江西刻本犹然,而重刻
久绝。其一为分类合编者,疑即始於居世英本。宋时所谓《大全集》者,类用此
例。迄明而传刻尤多。有七十五卷者,号《东坡先生全集》,载文不载诗,漏略
尤甚。有一百十四卷者,号《苏文忠全集》,版稍工而编缉无法。此本乃国朝蔡
士英所刊,盖亦据旧刻重订。世所通行,今故用以着录。集首旧有《年谱》一卷,
乃宋南海王宗稷所编。邵长蘅、查慎行补注轼诗,称其於作诗岁月,编次多误。
以原本所有,今亦并存焉。
△《东坡诗集注》·三十二卷(少詹事陆费墀家藏本)
旧本题宋王十朋撰。十朋有《会稽三赋》,已着录。是集前有赵夔序,称分
五十类。此本实止二十九类,盖有所合并。十朋序题百家注。此本所引,数亦不
足。则犹杜诗称千家注、韩柳文称五百家注也。其分类颇多颠舛。如《芙蓉城》
诗入《古迹》,《虎儿诗》入《咏史》之类,不可殚数。不但以《画鱼歌》入
《书画》为查慎行《东坡诗补注》所讥。其注为邵长蘅所掊击者,凡三十八条,
至作《正讹》一卷,冠所校施注之首。考十朋《梅溪前集》载序八篇,《后集》
载序三篇,独无此序。又有《读苏文》三则,亦无一字及苏诗。《梅溪集》为其
子闻诗、闻礼所编,十朋着述,搜辑无遗,不应独漏此序。又赵夔序称:“崇宁
间,仆年志於学,逮今三十年,一字一句,推究来历,必欲见其用事之处。顷者
赴调京师,继复守官累,与小坡叔党游从至熟。叩其所未知者,叔党亦能为仆言
之”云云。考《宋史》载轼知杭州,苏过年十九,其时在元佑五六年间。又称过
没时年五十二,则当在宣和五六年间。若从崇宁元年下推三十年,已为绍兴元年,
过之没七八年矣。夔安能见过而问之?则并夔序亦出依托。核书中体例,与《杜
诗千家注》相同。殆必一时书肆所为,借十朋之名以行耳。然长蘅摘其体例三失,
而云中间援引详明,展卷了如者仅仅及半。则疏陋者不过十之五,未可全废。其
於施注所阙十二卷,亦云“参酌王注,徵引群书以补之”,则未尝不於此注取材。
大抵创始者难工,继事者易密。邵注正王注之讹,查注又摘邵注之误。今观查注
亦讹漏尚多。考证之学,不可穷尽,难执一家以废其馀。录存是书,亦足资读苏
诗者之旁参也。
△《施注苏诗》·四十二卷、《东坡年谱》·一卷、《王注正讹》·一卷、
《苏诗续补遗》·二卷(内府藏本)
宋施元之注。元之字德初,吴兴人。陆游作是书序,但称其官曰司谏。其始
末则无可考矣。其同注者为吴郡顾禧,游序所谓“助以顾君景繁之赅洽也”。元
之子宿,又为补缀,《书录解题》所谓“其子宿从而推广,且为《年谱》以传於
世也”。《吴兴掌故》但言宿推广为《年谱》,不言补注,与《书录解题》不同。
今考书中实有宿注,则《吴兴掌故》为漏矣。嘉泰中,宿官馀姚,尝以是书刊版,
竟缘是遭论罢。故传本颇稀。世所行者惟王十朋分类注本。康熙乙卯,宋荦官江
苏巡抚,始得残本於藏书家。已佚其卷一、卷二、卷五、卷六、卷八、卷九、卷
二十三、卷二十六、卷三十五、卷三十六、卷三十九、卷四十。荦属武进邵长蘅
补其阙卷。长蘅撰《王注正讹》一卷,又订定王宗稷《年谱》一卷,冠於集首。
其注则仅补八卷,以病未能卒业。更倩高邮李必恒续成三十五卷、三十六卷、三
十九卷、四十卷。荦又摭拾遗诗为施氏所未收者得四百馀首,别属钱塘冯景注之,
重为刊版。乾隆初,又诏内府刊为巾箱本。取携既便,遂衣被弥宏。元之原本,
注在各句之下。长蘅病其间隔,乃汇注於篇末。又於原注多所刊削,或失其旧。
后查慎行作《苏诗补注》,颇斥其非。亦如长蘅之诋王注。然数百年沉晦之笈,
实由荦与长蘅复见於世,遂得以上邀乙夜之观。且剞劂枣梨,寿诸不朽,其功亦
何可尽没欤!
△《补注东坡编年诗》·五十卷(通行本)
国朝查慎行撰。慎行有《周易玩辞集解》,已着录。初,宋荦刻《施注苏诗》,
急遽成书,颇伤潦草。又旧本霉黯,字迹多难辨识。邵长蘅等惮於寻绎,往往臆
改其文。或竟删除以灭迹,并存者亦失其真。慎行是编,凡长蘅等所窜乱者,并
勘验原书,一一厘正。又於施注所未及者,悉蒐采诸书以补之。其间编年错乱,
及以他诗溷入者,悉考订重编。凡为《正集》四十五卷,又补录帖子词、致语、
口号一卷,《遗诗补编》二卷,他集互见诗二卷。别以《年谱》冠前,而以同时
倡和散附各诗之后。虽卷帙浩博,不免抵牾。如苏辙《辛丑除日寄轼》诗,轼得
而和,必在壬寅。乃亦入之辛丑卷末,则编年有差。《题李白写真》诗,前后文
义相属,本为一首,惠洪所说甚明。乃据《声画集》分为二首,则校雠为舛。
《渔父词》四首、《醉翁操》一首本皆诗馀。乃列之诗集,则体裁未明。倡和诗
中所列曾巩《上元游祥符寺》诗、陈舜俞《送周开祖》诗、杨蟠《北固北高峰塔》
诗、张舜民《西征三绝句》,皆与轼渺不相关,乃一概阑入。至於所补诸篇,如
《怪石》诗指为遭忧时作,不知《朱子语类》谓二苏居丧无诗文。《鼠须笔》诗
本轼子过作,而乃不信《宋文鉴》。《和钱穆父寄弟》诗已见三十一卷,乃全篇
复见。《元佑九年立春》诗即《戏李端叔》诗中四句,已见三十七卷,乃割裂再
出。《双井白龙》诗《冷斋夜话》明言非东坡作,乃反云据以补入。甚至李白
《山中日夕忽然有怀》诗,亦引为轼作,尤失於检校。如斯之类,皆不免炫博贪
多。其所补注,如宋叔达《家听琵琶》诗“梦回犹识归舟”字句,本用“箜篌朱
字”事,见《太平广记》,乃惟引“天际识归舟”句。又误谢朓为谢灵运。《黄
精鹿》诗本画黄精与鹿,乃引雷斅《炮炙论》“黄精汁制鹿茸”事,皆为舛误。
又如《纪梦》诗引李白“粲然启玉齿”句,不知先见郭璞《游仙诗》。《游径山》
诗引《广异记》“孤云两角”语,不知先见辛氏《三秦记》。《端午》诗引屈原
“饭筒”事,云《初学记》引《齐谐记》,不知《续齐谐记》今本犹载此条。皆
为未穷根柢。其他讹漏之处,为近时冯应榴合注本所校补者,亦复不少。然考核
地理,订正年月,引据时事,元元本本,无不具有条理。非惟邵注新本所不及,
即施注原本亦出其下。现行苏诗之注,以此本居最。区区小失,固不足为之累矣。
△《栾城集》·五十卷、《栾城后集》·二十四卷、《栾城三集》·十卷、
《应诏集》·十二卷(内府藏本)
宋苏辙撰。辙有《诗传》,已着录。案晁公武《读书志》、陈振孙《书录解
题》载《栾城》诸集卷目,并与今本相同。惟《宋史·艺文志》称《栾城集》八
十四卷、《应诏集》十卷、《策论》十卷、《均阳杂着》一卷。焦竑《国史经籍
志》则又於《栾城集》外别出《黄门集》七十卷。均与晁、陈二家所纪不合。今
考《栾城集》及《后集》、《三集》共得八十四卷,《宋志》盖统举言之。《策
论》当即《应诏集》,而误以十二卷为十卷,又复出其目。惟《均阳杂着》未见
其书,或后人掇拾遗文,别为编次,而今佚之欤?至竑所载《黄门集》,宋以来
悉不着录。疑即《栾城集》之别名,竑不知而重载之。《宋志》荒谬,焦志尤多
舛驳,均不足据要。当以晁、陈二氏见闻最近者为准也。其《正集》乃为尚书左
丞时所辑,皆元佑以前之作。《后集》则自元佑九年至崇宁四年所作。《三集》
则自崇宁五年至政和元年所作。《应诏集》则所集策论及应试诸作。辙之孙籀撰
《栾城遗言》,於平日论文大旨,叙录甚详,而亦颇及其篇目。如《纪辨才塔碑》,
则云见《栾城后集》。於《马知节文集跋》、《生日·渔家傲》词诸篇之不在集
中者,则并为全录其文,以拾遗补阙。盖集为辙所手定,与东坡诸集出自他人裒
辑者不同。故自宋以来,原本相传,未有妄为附益者。特近时重刻甚稀。此本为
明代旧刊,尚少讹阙。陆游《老学庵笔记》称,辙在绩溪《赠同官》诗,有“归
报仇梅省文字,麦苗含穟欲蚕眠”句,讥均州刻本辄改作“仇香”之非。今此仍
作“仇梅”,则所据犹宋时善本矣。
△《山谷内集》·三十卷、《外集》·十四卷、《别集》·二十卷、《词》
·一卷、《简尺》·二卷、《年谱》·三卷(安徽巡抚采进本)
宋黄庭坚撰。《年谱》二卷,庭坚孙撰。庭坚事迹具《宋史·文苑传》。
字子耕,从学於朱子。朱子於元佑诸人,诋二苏而不诋庭坚,之故也。叶梦
得《避暑录话》载黄元明之言曰:“鲁直旧有诗千馀篇,中岁焚三之二。存者无
几,故名《焦尾集》。其后稍自喜,以为可传,故复名《敝帚集》。晚岁复刊定,
止三百八篇,而不克成。今传於世者尚几千篇”云云。然庭坚所自定者皆已不存。
其存者,一曰《内集》,庭坚之甥洪炎所编,即庭坚手定之《内篇》,所谓退听
堂本者也。一曰《外集》,李彤所编,所谓邱濬藏本者也。一曰《别集》,即
所编,所谓内阁抄出宋蜀人所献本者也。《内集》编於建炎二年。《别集》编於
淳熙九年。《年谱》则编於庆元五年。盖《外集》继《内集》而编,《别集》继
内、外两集而编,《年谱》继《别集》而编。独李彤之编《外集》未着年月。然
考《外集》第十四卷《送邓慎思归长沙》诗,“慎”字空格,注云:“今上御名。”
是《外集》亦编於孝宗时也。三集皆合诗文同编。后人注释,则惟取其诗。任渊
所注之《内集》,即洪炎所编之《内集》。史容所注之《外集》,则与李彤所编
次第已多有不同。而李彤编《外集》之大意,犹稍见於史注第一卷《溪上吟》题
下。惟史季温所注之《别集》,则与所编《别集》大有搘拄。此则原本与注
本不可相无者矣。又《外集》第十一卷以下四卷,诗凡四百有奇,皆庭坚晚年删
去,而李彤附载入者。此则任、史三注本皆未之有。庭坚之诗,得此而后全。又
其中有与《年诸》相应者,编《年谱》时皆一一分注某年某事之次。而今但据
三集检其目,则《年谱》有而本集无。故此四卷尤不可废也。之《年谱》,专
为考证诗文集而作。故刻全集必当兼刻《年谱》。而近日刻本,或删节《年谱》;
或删并卷次;或移易分类,以就各体;或专刻一集,而不及其全。此本刻於明嘉
靖中,前有蜀人徐岱序,尚为不失宋本之遗。非外间他刻所及焉。
△《山谷内集注》·二十七卷、《外集注》·十七卷(两淮盐政采进本)、
《别集注》·二卷(编修翁方纲家藏本)
宋任渊、史容、史季温所注黄庭坚诗也。任渊所注者《内集》,史容所注者
《外集》,其《别集》则容之孙季温所补,以成完书。《内集》一称《正集》。
其又称《前集》者,盖《内集》编次成书在《外集》之前,故注家相承,谓《内
集》为《前集》耳。《外集》之诗起嘉佑六年辛丑,庭坚时年十七。而《内集》
之诗起元丰元年戊午,庭坚时年三十四。故《外集》诸诗转在《内集》之前。黄
所编庭坚《年诸》云:“山谷以史事待罪陈留,偶自编《退听堂诗》,初无意
尽去少作。胡直孺少汲建炎初帅洪,井类山谷诗文为《豫章集》。命汝阳朱敦孺、
山房李彤编集,而洪炎玉父专其事。遂以‘退听’为断。”史容《外集》序亦云:
“山谷自言:欲仿庄周分其诗文为内外篇。意固有在,非欲去此取彼也。”谱又
云:“洪氏旧编以《古风》二篇为首,今任渊注本亦云东坡《报山谷书》推重此
二诗,故置诸篇首。”是任渊所注《内集》,即洪炎编次之本。史季温《外集》
跋云:“细考出处岁月,别行诠次,不复以旧集古律诗为拘。”则所谓《外集》
者已非复原次。再考李彤《外集》跋云:“彤闻山谷自巴陵取道通城,入黄龙山,
为清禅师遍阅《南昌集》。自有去取,仍改定旧句。彤后得本,用以是正其言非
予诗者五十馀篇。彤亦尝见於他人集中,辄以除去。”又云:《前集》内《木之
彬彬》诸篇皆山谷晚年删去。其去取据此而已。然季温跋称其大父为增注考订,
在嘉定戊辰后,又近十年。则上距庭坚之没,已百有十年。而《外集》原本卷次,
至是始经史容更定。则所谓《外集》者,并非庭坚自删之本矣。然则是三集者,
皆赖注本以传耳。赵与时《宾退录》尝论渊注《送舅氏野夫之宣城》诗,不得
“春网琴高”出典。然注本之善不在字句之细琐,而在於考核出处时事。任注
《内集》,史注《外集》,其大纲皆系於目录每条之下。使读者考其岁月,知其
遭际,因以推求作诗之本旨。此断非数百年后以意编年者所能为,何可轻也!
《外集》有嘉定元年晋陵钱文子序,而《内集》鄱阳许尹序世传抄本皆佚之。惟
刘埙《水云村泯稿》载其大略。目录亦多残阙。此本独有尹序全文。且三集目录,
犁然皆具,可与注相表里。是亦足为希觏矣。渊字子渊,蜀之新津人。绍兴元年
乙丑,以文艺类试有司第一。仕至潼川宪。其称天社者,新津山名也。容字公仪,
号芗室居士,青衣人。仕至太中大夫。其孙季温,字子威。举进士。宝佑中官秘
书少监。渊又尝撰《山谷精华录诗赋铭赞》六卷、《杂文》二卷。自序谓节其要
而注之。然原本已佚。今所传者出明人伪托。独此注则昔人谓独为其难者,与史
氏二注本艺林宝传,无异辞焉。
△《后山集》·二十四卷(副都御史黄登贤家藏本)
宋陈师道撰。师道字履常,一字无己,彭城人。受业曾巩之门。又学诗於黄
庭坚。元佑初,以苏轼荐,除棣州教授。后召为秘书省正字。事迹具《宋史·文
苑传》。是集为其门人彭城魏衍所编。前有衍记,称“以甲乙丙稿合而校之。得
诗四百六十五篇,分为六卷。文一百四十篇,分为十四卷。《诗话》、《谈丛》
则各自为集”云云。徐度《却扫编》称“师道吟诗至苦,窜易至多。有不如意则
弃稿”。世所传多伪,惟魏衍本为善是也。此本为明马暾所传,而松江赵鸿烈所
重刊。凡诗七百六十五篇,编八卷。文一百七十一篇,编九卷。《谈丛》编四卷。
《诗话》、《理究》、《长短句》各一卷。又非衍之旧本。方回《瀛奎律髓》称:
“谢克家所传有《后山外集》。或后人合并重编欤?”其五言古诗出入郊、岛之
间,意所孤诣,殆不可攀。而生硬之处,则未脱江西之习。七言古诗颇学韩愈,
亦间似黄庭坚,而颇伤謇直。篇什不多,自知非所长也。五言律诗佳处往往逼杜
甫,而间失之僻涩。七言律诗风骨磊落,而间失之太快、太尽。五七言绝句纯为
杜甫《遣兴》之格,未合中声。长短句亦自为别调,不甚当行。大抵词不如诗。
诗则绝句不如古诗,古诗不如律诗。律诗则七言不如五言。方回论诗,以杜甫为
一祖,黄庭坚、陈与义及师道为三宗。推之未免太过。冯班诸人肆意诋排,王士
祯至指为钝根。要亦门户之私,非笃论也。其古文在当日殊不擅名。然简严密栗,
实不在李翱、孙樵下。殆为欧、苏、曾、王盛名所掩,故世不甚推。弃短取长,
固不失为北宋巨手也。
△《后山诗注》·十二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宋陈师道撰。任渊注。原本六卷。此本作十二卷,则渊作注时每卷厘为二也。
渊生南北宋间,去元佑诸人不远。佚文遗迹,往往而存。即同时所与周旋者,亦
一一能知始末。故所注排比年月,钩稽事实,多能得作者本意。然师道诗得自苦
吟,运思幽僻,猝不易明。方回号曰知诗,而《瀛奎律髓》载其《九日寄秦观》
诗,犹误解末二句。他可知矣。又魏衍作师道集记,称其诗未尝无谓而作,故其
言外寄托,亦难以臆揣。如《送郭概四川提刑》诗之“功名何用多,莫为分外虑”;
《送杜纯陕西转漕》诗之“谁能留渴须远井”;《赠欧阳棐》诗之“岁历四三仍
此地,家馀五一见今朝”;《观六一堂图书诗》之“历数况有归,敢有贪天功”;
《次韵苏轼观月听琴》诗之“信有千丈清,不如一尺浑”;《次韵苏轼劝酒与诗》
之“五士三不同,夙纪鸣蝉赋”;《寄苏轼》诗之“功名不朽聊通袖,海道无违
具一舟”;《寄张耒》诗之“打鸭起鸳鸯”;《离颍》诗之“丛竹防供爨,池鱼
已割鲜”;《送刘主簿》诗之“二父风流皆可继,排禅诋道不须同”;《送王元
均》诗之“故国山河开始终”以及《宿深明阁》、《陈州门绝句》、《寄曹州晁
大夫》等篇。非渊一一详其本事,今据文读之,有茫不知为何语者。即《钜野诗》
之“蒲港”对“莲塘”,俪偶相配,似乎不误,非渊亲见其地,亦不知“港”字
当为“巷”也。其中如《寄苏轼》诗之“遥知丹地开黄卷,解记清波没白鸥”二
语,盖宋敏求校定杜诗,误改“白鸥没浩荡”句。轼尝论之,见《东坡志林》。
故师道借以为讽。渊惟引其《寄弟辙》诗“万里沧波没两鸥”句,则与上句“丹
地黄卷”不相应矣。他如“儿生未知父”句,实用孔融诗。“情生一念中”句,
实用陈鸿《长恨歌传》。“度越周汉登虞唐”句,“虞唐”颠倒,实用韩愈诗。
“孰知诗有验”句,以“熟”为“孰”,实用杜甫诗。而皆遗漏不注。《次韵春
怀》诗“尘生鸟迹多”句,“鸟迹”当为“马迹”之讹,而引晋简文“床尘鼠迹”
附会之。《斋居》诗“青奴白牯静相宜”句,“牯”字必误,而引“白角簟”附
会之。《谒庞籍墓》诗“丛篁侵道更须东”句,“东”字必误,而引《齐民要术》
“东家种竹”附会之。至於以“谢客儿”为“客子”、以“龙”为“龙伯”,皆
舛谬显然。渊亦绝不纠正。是皆不免於微瑕。据渊自序,其编次先后,亦如所注
《山谷集》例,寓《年谱》於目录。今考《和豫章公黄梅》二首注曰:“此篇编
次不伦,姑仍其旧。”又於绍圣三年下注曰:“是岁春初,后山当罢颍学,而
《离颍》等诗反在卷终,又有未离颍时所作。魏本如此,不欲深加改正。”而於
《示三子》诗则注曰:“此篇原在《晁张见过》诗后,今迁於此。”於《雪后黄
楼寄负山居士》诗则注曰:“此诗原在《秋怀》前,今迁於此。”於《再次韵苏
公示两欧阳五诗》则注曰:“以《东坡集》考之,原在《涉颍》诗后,今迁於此。”
则亦有所窜定,非衍之旧。又衍记称师道卒於建中靖国元年,年四十九。此集托
始於元丰六年,则师道年已三十一。不应三十岁前都无一诗。观《城南寓居》二
首,列於元丰七年,而注曰:“或云熙宁间作。”则渊亦自疑之。《题赵士<日东>
高轩过图》一首,渊引王立之《诗话》,称作此诗后数月间遂卒。故其后更列送
欧阳棐、晁端仁、王巩三诗。今考王立之《诗话》,实作“数日无己卒,士<日东>
赠以百缣。”校其所录情事,作“数日”为是。则小误亦所不免。然援证古今,
具有条理,其所得者实多。庄绰《鸡肋编》尝摭师道诗采用俚语者十八条,大致
皆渊注所已及。可知其用意之密矣。固与所注《山谷集》均可并传不朽也。
△《宛邱集》·七十六卷(浙江鲍士恭家藏本)
宋张耒撰。耒有《诗说》,已着录。苏轼尝称其文汪洋冲澹,有一唱三叹之
音。晚岁诗务平淡效白居易,乐府效张籍。故《瀛奎律髓》载杨万里之言,谓
“肥仙诗自然”。肥仙,南宋人称耒之词也。《文献通考》作《柯山集》一百卷。
兹集少二十四卷。查慎行注苏轼诗云:“尝见耒诗二首,而今本无之。”考周紫
芝《太仓稊米集》有《书谯郡先生文集后》曰:“余顷得《柯山集》十卷於大梁
罗仲洪家。已而又得《张龙阁集》三十卷於内相汪彦章家。已而又得《张右史集》
七十卷於浙西漕台。而先生之制作於是备矣。今又得《谯郡先生集》一百卷於四
川转运副使南阳井公之子晦之。然后知先生之诗文为最多,当犹有网罗之所未尽
者。余将尽取数集,削其重复,一其有无。以归於所谓一百卷,以为先生之全书”
云云。然则耒之文集,在南宋已非一本。其多寡亦复相悬。此本卷数与紫芝所记
四本皆不合,又不知何时何人摭拾残剩所编。宜其阙佚者颇夥。然考胡应麟《笔
丛》有曰:“张文潜《柯山集》一百卷,余所得卷仅十三。盖钞合类书以刻,非
其旧也。余尝於临安僻巷中见钞本书一十六帙,阅之乃文潜集,卷数正同。明旦
访之,则夜来邻火延烧,此书倏煨烬矣。余大怅惋弥月”云云。此本虽不及百卷
之完备,然较应麟所云十三卷者,则多已不啻五六倍。亦足见耒着作之大略矣。
△《淮海集》·四十卷、《后集》·六卷、《长短句》·三卷(副都御史黄
登贤家藏本)
宋秦观撰。观事迹具《宋史·文苑传》。观与两弟觌、觏皆知名,而观集独
传。本传称文丽而思深。《苕溪渔隐丛话》载苏轼荐观於王安石,安石答书,述
叶致远之言,以为清新婉丽,有似鲍、谢。敖陶孙《诗评》则谓其诗如时女步春,
终伤婉弱。元好问《论诗绝句》因有“女郎诗”之讥。今观其集,少年所作,神
锋太俊或有之。概以为靡曼之音,则诋之太甚。吕本中《童蒙训》曰:“少游
‘雨砌堕危芳,风棂纳飞絮’之类,李公择以为谢家兄弟不能过也。过岭以后诗,
高古严重,自成一家,与旧作不同。”斯公论矣。观《雷州诗》八首,后人误编
之《东坡集》中,不能辨别。则安得概目以小石调乎?其古文在当时亦最有名。
故陈善《扪虱新话》曰:“吕居仁尝言少游从东坡游,而其文字乃自学西汉。以
余观之,少游文格似正,所进策论,颇若刻露,不甚含蓄。若比东坡,不觉望洋
而叹。然亦自成一家”云云。亦定评也。王直方《诗话》称观作《赠参寥》诗末
句曰:“平康在何处,十里带垂杨。”为孙觉所呵。后编《淮海集》,遂改云
“经旬滞酒伴,犹未献长杨”。则此集为观所自定。《文献通考·别集类》载
《淮海集》三十卷,又《歌词类》载《淮海集》一卷。《宋史》则作四十卷。今
本卷数与《宋史》相同,而多《后集》六卷,《长短句》分为三卷。盖嘉靖中高
邮张綖以黄瓒本及监本重为编次云。
△《济南集》·八卷(永乐大典本)
宋李廌撰。廌有《德隅斋画品》,已着录。《文献通考》载廌《济南集》二
十卷,而当时又名曰《月岩集》。周紫芝《太仓稊米集》有《书〈月岩集〉后》
一篇,称滑台刘德秀借本於妙香寮,始得见之。则南渡之初,已为罕觏。后遂散
佚不传。惟《苏门六君子文粹》中载遗文一卷而已。《永乐大典》修於明初,其
时原集尚存,所收颇夥。采掇编缉,十尚得其四五。盖亦仅而得存矣。廌才气横
溢,其文章条畅曲折,辩而中理。大略与苏轼相近。故轼称其笔墨澜翻,有飞砂
走石之势。李之仪称其如大川东注,昼夜不息,不至於海不止。周紫芝亦云:
“自非豪迈英杰之气过人十倍,其发为文词,何以痛快若是。”盖其兀奡奔放,
诚所谓不羁之才。驰骤於秦观、张耒之间,未遽步其后尘也。史又称其善论古今
治乱,尝上《忠谏书》、《忠厚论》,又《兵鉴》二万言。今所存《兵法奇正》、
《将才》、《将心》诸篇,盖即所上《兵鉴》中之数首。其议论奇伟,尤多可取,
固与局促辕下者异焉。案吕本中《紫微诗话》,极称廌《赠汝州太守》诗,而今
不见此首。又其《祭苏轼文》所云“皇天后土,鉴一生忠义之心;名山大川,还
万古英灵之气”者,当时传诵海内,而亦不见其全篇。则其诗文之湮没者固已不
少。其幸而未佚者,固尤足珍矣。
△《参寥子集》·十二卷(兵部侍郎纪昀家藏本)
宋僧道潜撰。道潜,於潜人。苏轼守杭州,卜智果精舍居之。《墨庄漫录》
载其本名昙潜,轼为改曰道潜。轼南迁,坐得罪,返初服。建中靖国初,诏复祝
发。崇宁末,归老江湖,尝赐号妙总大师。国朝吴之振《宋诗钞》云:“《参寥
集》杭本多误,采他诗未及与析。”今所传者凡二本。一题三学院法嗣广{宀丐}
订,智果院法嗣海惠阅录。前有参寥子小影,即海惠所临。首载陈师道《饯参寥
禅师东归序》。次载宋濂、黄谏、乔时敏、张睿卿四序。抄写颇工。一本题法嗣
法颖编。卷帙俱同,而叙次迥异。未知孰为杭本。按集中诗有“同法颖韵”者,
则法颖本授受有绪,当得其真。惟所载陈师道序,题曰《高僧参寥集序》,与序
语颇相乖剌。岂传写者所妄改欤?《冷斋夜话》称:“参寥性褊,憎凡子如雠。”
今观其诗,如《湖上二首》之类,颇嫌语少含蓄,足为傲僻寡合之验。然其落落
不俗,亦由於此。吴可《藏海诗话》曰:“参寥《细雨》云:‘细怜池上见,清
爱竹间闻。’荆公改‘怜’作‘宜’。又‘诗成暮雨边’。秦少游曰‘雨中’、
‘雨旁’皆不好,只‘雨边’最妙。又云:‘流水声中弄扇行。’俞清老极爱之。
此老诗风流酝藉,诸诗僧皆不及。”韩子苍云:‘若看参寥诗,则惠洪诗不堪看
也’云云。盖当时极推重之。曹学佺《石仓历代诗选》惟录其《游鹤林寺》诗一
首、《夏日龙井书事》诗一首,以当北宋一家。殆从他书采摭,未见此本欤?
△《宝晋英光集》·八卷(浙江鲍士恭家藏本)
宋米芾撰。芾有《画史》,已着录。其集於南渡之后,业已散佚。绍定壬辰,
岳珂官润州时,既葺芾祠,因摭其遗文为一编,并为之序。序中不言卷数,而称
《山村集旧》一百卷,今所荟稡附益,未十之一。似即此本。然陈振孙《书录
解题》称《宝晋集》十四卷,与此不同。又此本后有张丑跋云:“得於吴宽家。”
中间诗文,或注从《英光堂帖》增入,或注从《群玉堂帖》增入。则必非岳珂原
本。又有注从《戏鸿堂帖》增入者,则并非吴宽家本。考“宝晋”乃芾斋名,
“英光”乃芾堂名。合二名以名一书,古无是例。得无初名《宝晋集》,后人以
《英光堂帖》补之,改立此名欤?芾以书画名,而文章亦颇不俗。曾敏行《独醒
杂志》载其尝以诗一卷投许冲元云:“芾自会道,言语不袭古人。年三十,为长
沙掾,尽焚毁以前所作。平生不录一篇投王公贵人。遇知己索一二篇,则以往。
元丰至金陵,识王介甫。过苏州,识苏子瞻。皆不执弟子礼”云云。其自负殊甚,
殆犹颠态。然吴可《藏海诗话》引韩驹之言,谓芾诗有恶无凡。岳珂序引《思陵
翰墨志》曰:“芾之诗文,语无蹈袭,出风烟之上。觉其词翰同有凌云之气”。
(案此条今本《思陵翰墨志》不载。)敏行又记苏轼尝言:“自海南归,舟中闻
诸子诵所作古赋,始恨知之之晚。”盖其胸次既高,故吐言天拔。虽不规规绳墨,
而气韵自殊也。
△《石门文字禅》·三十卷(内府藏本)
宋僧惠洪撰。惠洪有《冷斋夜话》,已着录。是集为其门人觉慈所编。释氏
收入《大藏支那着述》中。此本即释藏所刊也。许顗《诗话》称其着作似文章巨
工,仲殊、参寥辈皆不能及。陈振孙《书录解题》亦谓其文俊伟,不类浮屠氏语。
方回《瀛奎律髓》则颇诋諆之。平心而论,惠洪之失在於求名过急,所作《冷
斋夜话》至於假托黄庭坚诗以高自标榜,故颇为当代所讥。又身本缁徒,而好为
绮语。《能改斋漫录》记其《上元宿岳麓寺》诗,至有“浪子和尚”之目。要其
诗边幅虽狭,而清新有致,出入於苏、黄之间,时时近似。在元佑、熙宁诸人后,
亦挺然有以自立。固未可尽排也。集中有寂音自序一篇,述其生平出处甚悉。而
晁公武所谓“张商英闻其名,请住峡州天宁寺”者,独不之及。殆其朱崖窜谪,
衅肇於斯,故讳而不书耶?盖其牵连钩党,与道潜之累於苏轼同。而商英人品非
轼比,惠洪人品亦非道潜之比。特以词藻论之,则与《参寥子集》均足各名一家
耳。
△《青山集》·三十卷(浙江巡抚采进本)、《续集》·七卷(编修朱筠家
藏本)
宋郭祥正撰。祥正字功父,当涂人。熙宁中举进士。官至汀州通判,摄守漳
州。事迹具《宋史》本传。晁公武《读书志》、陈振孙《书录解题》皆载祥正
《青山集》三十卷。王士祯《居易录》曰:“郭祥正《青山集》,闽谢氏写本六
卷。古诗二卷、近体诗四卷。七言歌行仅二篇,或有阙文。”是士祯所见已为传
写残阙之本。此本三十卷,与陈、晁二家所载合,犹完书矣。又《续集》七卷,
晁氏、陈氏均不载,《宋史·艺文志》亦不着录。前后无序跋,莫审谁所编次。
然核其诗格,确出祥正,非后人所能依托。其中纪述,颇足与史传相参考。如史
称祥正致仕后居於姑孰,不复干进。所居有醉吟庵。久之,起为通判汀州。后知
端州,复弃去,家於当涂之青山以卒。今《续集》中有《浪士歌》一首,自序云:
“郭子弃官合肥,归姑孰,自号曰醉吟先生。居五年,或者谓其未老可仕,以事
荐於上。上即召之,复序於朝,俾监闽汀郡。寻摄守漳南,上复召之。行至半道,
闽使者状其罪以闻,遂下吏。留於漳几三年。又自号曰漳南浪士”云云。集中
《留漳南》诗甚多,则史所云知端州后复弃官者非也。又《漳南书事》云:“元
丰五年秋七月十九日,猛风终夜发,拔木坏庐室。”《新昌吟寄颖叔待制》云:
“元佑丙寅冬,新昌有狂寇名探,其姓岑,厥初善巫咒”云云。按元丰五年至元
佑元年丙寅,正合诗序所云“留漳南三年”之数。然则祥正被议下吏在元丰五年,
而其得归也在元佑元年,而岑探构乱之事,史未及详。则亦漏书也。又《青山集》
载《送蒋颖叔待制拜六路都领》诗云:“廊庙之材终大用,愿敷和气及岩幽。”
自注云:“予已乞骸,将归旧庐。”《再送颖叔》云:“云间骥尾终难附,梅子
黄时公自归。”自注云:“公屡有佳句,见约同归。”复有《蒙诏许归绝句》二
首。其《次韵林辨之长官送别之什》云:“牢落名声谗谤后,支离形影瘴氛馀。
从来仕路谁为援,却返家园数自如。”以此数诗合之《续集·浪士歌》之所自序,
其再出一节,事迹始备。可以补本传之阙。惟史称祥正以上书谀颂安石,反为安
石所挤,坐是偃蹇以终。而《续集》内有《熙宁口号》五首,末云“百姓命悬三
尺法,千秋谁恤两端情。近闻崇尚刑名学,陛下之心乃好生”云云。殊不似推荐
安石者。《青山集》有《奠王荆公坟》三首云:“大手曾将元鼎调,龙沈鹤去事
寥寥。”又云:“平昔偏蒙爱小诗,如今吟就谁复知”云云。又不似见排於安石
者。其是非自相矛盾。盖述知己之感,所以自明依附之因;刺新法之非,所以隐
报摈斥之憾。小人褊躁,忽合忽离,往往如是。不必以前后异词疑也。其诗好用
仙佛语,或偶伤拉杂。而才气纵横,吐言天拔。史称其母梦李白而生。陆游《入
蜀记》亦称祥正少时,诗句俊逸,前辈或许为太白后身。又称青山太白祠以祥正
侑食。盖因其诗格相近,从而附会。然亦足见其文章惊迈,时似青莲,故当时有
此品目也。其人至不足道,而其集犹传,厥有由欤?考《东坡集》有《郭祥正家
醉画竹石壁上,郭作诗为谢,且遗二古铜剑》一首。王十朋《东坡集注》又有祥
正《观东坡画雪有感》诗二首。《青山集》俱失载,而《续集》亦无之。疑不免
有所散佚。然较比谢氏之本,则完备多矣。
△《画墁集》·八卷(永乐大典本)
宋张舜民撰。舜民有《画墁录》,已着录。舜民为人忠厚质直,慷慨喜论事。
叶梦得《岩下放言》称其尚气节而不为名。北宋人物中殆难多数。其初从高遵裕
西征灵夏,无功而还。舜民作诗有“灵州城下千枝柳,总被官军斫作薪”及“白
骨似沙沙似雪,将军休上望乡台”之句。为转运判官李蔡所奏,谪监郴州酒税。
其后起为台官,浸至通显。而议论雄迈,气不少衰。崇宁初,又以谢表讥谤坐贬。
晁公武称其文豪纵有理致,最刻意於诗。晚作乐府百馀篇。自序云:“年逾耳顺,
方敢言诗。百世之后,必有知音者。”其自矜重如此。周紫芝《太仓稊米集》有
《书舜民集后》一篇,称世所歌《东坡南迁词》“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
二语,乃舜民过岳阳楼作。又舜民《题庾楼》诗有“万里秋风吹鬓发,百年人事
倚阑干”之句,世或载之《东坡集》中。盖由其笔意豪健,与苏轼相近,故后人
不能辨别,往往误入轼集也。《文献通考》载舜民《画墁集》一百卷、《奏议》
十卷。周紫芝谓政和七八年间,京师鬻书者忽印是集。售者至填塞衢巷,事喧复
禁如初。而南渡后又有临川雕本《浮休全集》。盖其着作在当日,极为世重。而
自明以来,久佚不传。惟《永乐大典》尚间载之。计其篇什,虽不及什之一二。
然零玑断璧,倍觉可珍。谨蒐辑排比,厘为八卷,用存崖略。其《郴行录》乃谪
监酒税时纪行之书,体例颇与欧阳修《于役志》相似。於山川古迹,往往足资考
证。今亦并附集末焉。
△《陶山集》·十四卷(永乐大典本)
宋陆佃撰。佃有《埤雅》,已着录。此集据《书录解题》本二十卷。岁久散
佚。今以《永乐大典》所载,裒为十四卷。盖仅存十之七矣。佃本受学於王安石,
故《埤雅》及《尔雅新义》(案《尔雅新义》久佚,今散见《永乐大典》中,讹
脱断烂殆不可读。)多宗《字说》。然新法之议,独龂龂与安石争。后竟入元佑
党籍。安石之没,佃在金陵,为文祭之,推崇颇过。然但叙师友渊源,而无一字
及国政。元佑初,预修《神宗实录》,亦颇为安石讳。数与史官辨争,坐是外补。
然徽宗初召还复用,佃乃欲参用元佑旧人,复与时宰龃龉而罢。盖其初误从安石
游,故牵於旧恩,文字之间,不能不有所假借。至於事关国计,则毅然不以私废
公,亦可谓刚直有守者矣。佃既以新法忤安石,不复问以政事,惟以经术任之。
神宗命详定郊庙礼文,佃实主其议。今集中所载诸篇是也。其他文字,勘以史传
所纪,亦皆相符。惟《元丰大裘议》,集称佃为集贤校理。史乃称同列皆侍从,
佃独以光禄丞居其间。当为《宋史》之讹。又佃绍圣初落职知泰州,故到任谢表
有“海陵善地,淮甸近州”语。史乃称知秦州,亦为字误。殆修《宋史》时其集
已不甚显欤!佃所着有《礼象》诸书,当时以知礼名。集中若《元丰大裘议》诸
篇,大抵宗王而黜郑。理有可通,不妨各伸其说。惟其中自出新意,穿凿附会者。
如以特牲馈食礼饎爨在西壁,主妇视饎爨於西堂下,为在庙外。引《尔雅》
门侧之堂谓之塾,饎爨在庙门外之西堂下,今以《仪礼》考之,《燕礼》曰:
“小臣师一人在东堂下。”《大射仪》曰:“宾之弓矢与中筹丰皆止於东堂下。
宾之矢则以授矢人於西堂下。”《公食大夫礼》曰:“小臣东堂下。”《士丧礼》
曰:“馔於东堂下。”《既夕礼》曰:“设棜於东堂下。”《少牢馈食礼》曰:
“司宫溉豆笾勺爵觚觯几洗於东堂下。”凡此诸条,俱未有以东西堂为东西塾之
堂者。《士冠礼》曰:“具馈于西塾。”《聘礼》曰:“摈者退负东塾而立。”
又曰:“摈者退负东塾。”又曰:“出门西面於东塾南。”《士丧礼》曰:“卜
人及执燋者在塾西。”《士虞礼》曰:“七俎在西塾之西。”《特牲馈食礼》曰:
“筮人取俎於西塾。”凡此诸条,俱未有称东西塾为东西堂者。又《士冠礼》曰:
“适东壁。”《士昏礼》曰:“退适东壁。”亦无以为在庙门外者。佃之说殊为
牵合。佃又谓北堂有北壁。考《大射仪》:“工人士与梓人升下自北阶。”注曰:
“位在北堂下。”既有北阶,明知其无北壁。佃弗及考详,而轻诋贾疏,亦为未
允。至谓“裼袭”之“袭”从“龙”,“龙衣为袭”,则又附和《字说》而为之。
尤无足深诘矣。方回《瀛奎律髓》称胡宿与佃诗格相似。宿诗传者稍多,佃诗则
不概见。惟《诗林万选》载其《送人之润州》一首,《瀛奎律髓》载其《赠别吴
兴太守中父学士》一首,《能改斋漫录》载其《韩子华挽诗》一联而已。今考
《永乐大典》所载,篇什颇夥。大抵与宿并以七言近体见长,故回云然。厥后佃
之孙游以诗鸣於南宋,与尤袤、杨万里、范成大并称。虽得法於茶山曾几,然亦
喜作近体。家学渊源,殆亦有所自来矣。
△《倚松老人集》·二卷(两淮马裕家藏本)
宋饶节撰。节字德操,抚州人。尝为曾布客。后与布书论新法不合,乃祝发
为浮屠。更名如璧,挂锡灵隐。晚主襄阳之天宁寺。尝作偈云:“闲携经卷倚松
立,试问客从何处来?”遂号倚松道人。集中诗大半为僧后所作。吕本中《紫微
诗话》称其萧散似潘邠老。陆游《老学庵笔记》亦称为当时诗僧第一。《宋史·
艺文志》载《倚松集》十四卷。今止存抄本二卷,末有“庆元己未校官黄汝嘉重
刊”一行。盖犹沿宋刻之旧。又今所传本与谢薖、韩驹二集行款相同。卷首标目
下俱别题“江西诗派”四字,与他诗集不同。或即宋人所编《江西诗派集》一百
三十七卷内之三种。旧本残阙,后人析出单行欤?
△《长兴集》·十九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宋沈括撰。括有《梦溪笔谈》,已着录。陈振孙《书录解题》载括集四十一
卷。南宋高布尝合沈辽、沈遘二集刻於括苍,题曰《吴兴三沈集》。此本卷末题
“从事郎处州司理参军高布重校”一行。盖即括苍所刻本也。括博闻强记,一时
罕有其匹。所作《笔谈》,於天文、算数、音律、医卜之术,皆能发明考证,洞
悉源流。而在当时乃不甚以文章着。然学有根柢,所作亦宏赡淹雅,具有典则。
其四六表启,尤凝重不佻,有古作者之遗范。惜流传既久,篇帙脱佚。阙卷一至
卷十二。又阙卷三十一。又阙卷三十三至四十一。共二十二卷。勘验诸本,亦皆
相同。知断烂蠹蚀,已非一日。《宋文鉴》及《侯鲭录》诸书载括诗什颇多,
而集中乃无一首。又史称括为河北西路察访使,条上三十一事,皆报可。其他建
白甚众,而集中亦无《奏劄》一门。盖皆在阙卷之中矣。又案三沈之中以括集列
遘集之后,实则行辈括为长。《书录解题》曰:“括於文通为叔(案文通,沈遘
之字也),而年少於文通。世传文通常称括叔。今四朝史本传以为从弟者非也。
文通之父扶,扶之父同,括之父曰周,皆以进士起家,官皆至太常少卿。王荆公
志周与文通墓,及文通弟辽志其伯父振之墓可考”云云。其辨证甚明。元修《宋
史》,仍以括为遘之从弟,殊为乖误。今据陈氏之说,附正其失。用以见《宋史》
疏舛,不足尽为典据焉。
△《西塘集》·十卷(浙江鲍士恭家藏本)
宋郑侠撰。侠字介夫,福清人。治平四年进士。神宗时调光州司法参军,入
京监安上门。以抗疏极论新法之害,发马递上《流民图》。复劾吕惠卿奸状。谪
英州编管。徽宗初,除监潭州南岳庙而卒。事迹具《宋史》本传。其集本二十卷。
明季重刊,叶向高更为删汰。存奏疏、杂文八卷,诗一卷。附本传、谥议、祠记
等为一卷。具见向高所作序中。盖已刊除大半,非复宋本之旧。然如《景定建康
志》载侠劾吕惠卿论西夏事,及上《君子小人事业图》诸疏,今俱不存。则向高
之去取亦未为至当矣。王士祯《居易录》称其文似石介,而无其怒张叫呶之习。
古诗在白居易、孟郊之间。今观其集,良如所说,惜横遭芟薙,旧帙遂亡,竟不
得而全见之。是则前明隆、万以来轻改古书之弊也。
△《云巢编》·十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宋沈辽撰。辽字叡达,钱塘人。遘之弟也。用兄任监寿州酒税。熙宁初为审
官西院主簿。久之以太常寺奉礼郎摄华亭县。坐事流永州。更徙池州,筑室齐山,
自号云巢,遂不复起。事迹具《宋史》本传。辽墓志称所着《云巢编》二十卷。
今此本乃宋高布载入《吴兴三沈集》者,所存只十卷。《文献通考》所载卷数亦
同。殆布校刊之时,已有所合并欤?又集中《海天寥寥禾黍秋》一首,此本题曰
《初闻鹤唳》。而徐硕《至元嘉禾志》乃作《题干山圆智寺》。又《门箴》一首,
《至元嘉禾志》作《华亭县门箴》,且有跋语两行。均与此乖互不合。或当时尚
有别本,故所据互有异同也。辽文章豪放奇丽,无尘俗龌龊之气,而尤长於歌诗。
王安石尝赠以“风流谢安石,潇洒陶渊明”之句。而安石子雱亦云“前日览佳作,
渊明知不如”。皆以柴桑格调为比,其倾倒可谓甚至。然辽诗实主於生峭,与陶
诗蹊迳颇不相类。观其生平,屡与黄庭坚酬和,而庭坚亦称其“能转古语为我家
物”。知为豫章之别派,非彭泽之支流矣。
△《景迂生集》·二十卷(两淮马裕家藏本)
宋晁说之撰。说之有《儒言》,已着录。说之博极群籍,尤长经术。着书数
十种,靖康中兵燹不存。其孙子健访辑遗文,编为一十二卷,又续广为二十卷。
前三卷为奏议。四卷至九卷为诗。十卷为《易元星纪谱》。十一卷为《易规》十
一篇,又《尧典》、《中气》、《中星》、《洪范》小传各一篇,诗序论四篇。
十二卷为《中庸》传及《读史》数篇。十三卷即《儒言》。十四卷为杂着。十五
卷为书。十六卷为记。十七卷为序。十八卷为后记。十九、二十卷为传、墓表、
志铭、祭文。其中辨证经史,多极精当。《星纪谱》乃取司马光《元历》、邵雍
《元图》而合谱之,以七十二候、六十四卦相配而成。盖潜虚之流也。陈振孙
《书录解题》曰:“刘跂斯立墓志,景迂所撰,见《学易集》后。”此集无之,
计其佚者多矣。此本当即陈氏所见,而讹误颇甚。《洪范》小传及十七卷序文内
兼有脱简。又有别本,题曰《嵩山集》,所录诗文均与此本相合,讹阙之处亦同。
盖一书而两名,今附着於此,不复别存其目云。
△《鸡肋集》·七十卷(两淮马裕家藏本)
宋晁补之撰。补之字无咎,钜野人。元丰间举进士。试开封及礼部别院皆第
一。元佑中除校书郎。绍圣末落职,监信州酒税。大观中起知泗州,卒於官。后
入元佑党籍。事迹具《宋史·文苑传》。初,苏轼通判杭州,补之年甫十七。随
父端友宰杭州之新城。轼见所作《钱塘七述》,大为称赏。由是知名。后与黄庭
坚、张耒、秦观声价相埒。耒尝言:“补之自少为文,即能追补屈、宋、班、扬,
下逮韩愈、柳宗元之作。促驾力鞭,务与之齐而后已。”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亦称:“余观《鸡肋集》,古乐府是其所长,辞格俊逸可喜。”今观其集,古文
波澜壮阔,与苏氏父子相驰骤。诸体诗俱风骨高骞,一往俊迈。并驾於张、秦之
间,亦未知孰为先后。世传苏门六君子。《文粹》仅录其文之体近程试者数十篇。
《避暑漫抄》仅称其《芳仪曲》一篇。皆不足以尽补之也。此本为明崇祯乙亥苏
州顾凝远依宋版重刊。前有元佑九年补之自序,后有绍兴七年其弟谦之跋。序称
“裒而藏之,谓之《鸡肋集》”。跋则称“宣和以前,世莫敢传。今所得者古赋、
骚词四十有三,古律诗六百三十有二,表启、杂文六百九十有三。自捐馆舍,迨
今二十八年,始得编次为七十卷”云云。盖其稿为元佑中补之自葺。虽有集名,
尚非定本。后谦之乃裒合编次,续成此帙。故中有元佑以后所作,与补之原序年
月多不相应云。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